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第1课时 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
基础主干落实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 固 态变为 液 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 液 态变为 固 态的过程。
2.实验: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
(1)实验装置组装顺序: 自下而上 。
(2)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方法:
①选用碎冰块;②采用“ 水浴法 ”加热。
(3)实验结论:
①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②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与非晶体:
(1)定义: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 晶体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 非晶体 。
(2)熔点:晶体 熔化 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 熔点 ;
②继续 吸热 。
(4)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
(5)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 吸收 热量,温度 升高 。
重点案例探析
重点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典题】(2024·贵阳期中)小明选择石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
(1)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是 C 。
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
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
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
(2)分析图乙可知, a (选填“a”或“b”)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海波的熔化过程共用了 8 min。
(3)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48 ℃。
(4)在第5 min时,小明熄灭了酒精灯,看到试管中的海波仍然在熔化,于是得出“熔化不需要吸热”的结论。他的结论可信吗 不可信 。为什么 烧杯中水温度高于海波的熔点,海波能从水中吸热熔化 。
【点拨】
(1)实验器材组装的顺序自下而上;
(2)选用小颗粒的被测物质,要使被测物质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
A层·基础必会
考点一 熔化、凝固现象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糖画”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所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将特制的糖放在锅里加热,使其 熔化 成高温糖汁,再舀出来细心地倒在石板上画出造型,在绘画过程中糖汁将 凝固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2024·黔东南期末)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 凝固 制成的。
考点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3.在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组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照 C→B→A (选填“A→B→C”或“C→B→A”)的顺序进行组装;
(2)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 42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第2分钟时试管中的海波是 固 态;
(4)根据图丙可以判断海波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原因是在熔化过程中海波的 温度 不变。
(5)石蜡熔化时的特点是 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
考点三 晶体与非晶体
4.沥青路面在烈日下会变软,这是沥青吸热发生 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缘故,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 非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 沥青没有一定的熔点 。
易错点 判断晶体在熔化温度时的状态
5.萘的熔点是80.5 ℃,那么关于80.5 ℃的萘说法正确的是 (D)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如果吸热一定处于液态
D.如果不吸热,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
纠错:晶体处于熔化温度时,可能处于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态。
B层·能力提升
6.3D打印机是一种可快速成型的机器(如图)。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利用热熔技术、通过逐层打印即可构造物体。打印丝材在该过程中经历 先熔化后凝固 的物态变化。某家用级别3D打印机所使用的丝材主要是ABS和PLA塑料,当在给ABS塑料进行加热的时候,它就会慢慢转换成一种液体,而PLA塑料直接从固体演变成液体。由此可知,3D打印丝材PLA塑料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者“非晶体”)。
7.小刚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 受热均匀 。
(2)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读数正确的是 B (选填“A”“B”或“C”)。
(3)图丙是小刚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图丁是小刚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第二节 熔化与凝固
第1课时 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
基础主干落实
1.熔化和凝固:
(1)熔化: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
2.实验:探究物质的熔化规律
(1)实验装置组装顺序: 。
(2)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方法:
①选用碎冰块;②采用“ ”加热。
(3)实验结论:
①冰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
②石蜡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
3.晶体与非晶体:
(1)定义: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称为 。
(2)熔点:晶体 时的温度。
(3)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 ;
②继续 。
(4)晶体熔化时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 。
(5)非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 热量,温度 。
重点案例探析
重点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典题】(2024·贵阳期中)小明选择石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两种物质的熔化图像如图乙所示。
(1)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是 。
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
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
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
(2)分析图乙可知, (选填“a”或“b”)是海波的熔化图像,海波的熔化过程共用了 min。
(3)由图像可知海波的熔点是 ℃。
(4)在第5 min时,小明熄灭了酒精灯,看到试管中的海波仍然在熔化,于是得出“熔化不需要吸热”的结论。他的结论可信吗 。为什么 。
【点拨】
(1)实验器材组装的顺序自下而上;
(2)选用小颗粒的被测物质,要使被测物质均匀受热,可以减小误差。
A层·基础必会
考点一 熔化、凝固现象
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糖画”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图所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将特制的糖放在锅里加热,使其 成高温糖汁,再舀出来细心地倒在石板上画出造型,在绘画过程中糖汁将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2.(2024·黔东南期末)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物态变化有所认识和应用,早在公元前21世纪,我国就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如图所示的铸造青铜钟,就是让经过冶炼的液态铜在泥模内发生 制成的。
考点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3.在用海波和石蜡“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
(1)组装图甲所示的器材时,应按照 (选填“A→B→C”或“C→B→A”)的顺序进行组装;
(2)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为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丙所示,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第2分钟时试管中的海波是 态;
(4)根据图丙可以判断海波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原因是在熔化过程中海波的 不变。
(5)石蜡熔化时的特点是 。
考点三 晶体与非晶体
4.沥青路面在烈日下会变软,这是沥青吸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缘故,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是升高的,说明沥青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理由是 。
易错点 判断晶体在熔化温度时的状态
5.萘的熔点是80.5 ℃,那么关于80.5 ℃的萘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如果吸热一定处于液态
D.如果不吸热,可能处于固液共存态
纠错:晶体处于熔化温度时,可能处于液态、固态或固液共存态。
B层·能力提升
6.3D打印机是一种可快速成型的机器(如图)。把数据和原料放进3D打印机中,利用热熔技术、通过逐层打印即可构造物体。打印丝材在该过程中经历 的物态变化。某家用级别3D打印机所使用的丝材主要是ABS和PLA塑料,当在给ABS塑料进行加热的时候,它就会慢慢转换成一种液体,而PLA塑料直接从固体演变成液体。由此可知,3D打印丝材PLA塑料是 (选填“晶体”或者“非晶体”)。
7.小刚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使试管内的物质 。
(2)如图乙所示,此时温度计读数正确的是 (选填“A”“B”或“C”)。
(3)图丙是小刚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图丁是小刚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