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分子热运动
学科 物理 年级 九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设计理念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引导,从大量的物理现象出发,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学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有关知识。使学生乐于探索微观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材分析 《分子热运动》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本节课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带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位学生之后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也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之后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而且具备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尚停留在宏观领域,所以本节内容在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尤其是是对生活中常见的分子运动现象不能有一个科学的解释。 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发挥学生能初步分析、观察实验的优势,帮助学生学好本节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总在无规则的运动着:能识别并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理解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 3、经历观察、实验等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直观感知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重难点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总在无规则的运动着:能识别并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理解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是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等系列实验探究的环节,通过宏观的现象去探观世界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本节内容均由实验发生的宏观现象引起学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现象作推理、判断的概括得出科学结论。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导入环节: 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 1、教师用锤子将玻璃板击碎同时提问:玻璃板是由什么组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组成玻璃板的是玻璃碎片,组成玻璃碎片的是玻璃粉末,组成粉末的是?由浅入深的思考,剖析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到底是什么?了解分子。 2、课前展示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分别是酒精、醋和清水,并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可以不接触物体而通过嗅觉闻到气味,从而分辨物质。让学生感知到宏观世界可能 与微观世界有关。从而过渡到本节内容(《分 子热运动》。 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方式,并且引入分子以及构成物质最小微粒的概念。从而为接下来的扩散现象的实验做铺垫。 5分钟
一、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 将玻璃粉末粉碎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组成物质最小微粒是分子和原子(保持物质原有属性的最小微粒)(PPT展示电子显微镜下的分子排列图片) (1)分子直径为10-10m 举例:数1cm3空气中所含的分子 个数。 (2)分子之间有间隙 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分子图片提问:分子是一个一个紧密排列在一起的吗? 实验:40ml水和40m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80ml,验证分子间有间隙。(让学生举例说明分子间有间隙的实例) 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类比推演加深学生对微观分子的理解 实验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隙,加深理解。 10分钟
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的 实验活动1:二氧化氮气体扩散 把空气瓶放在上方,二氧化氮放在下方,抽掉玻璃板后让学生观察现象。 问: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为什么能进到上方的空气瓶呢? 总结:气体扩散说明分子在运动。 视屏播放:液体的扩散、固体的扩散现象: 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说明:还有一些热学现象能反映分子的运动,并且能说明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总结:扩散现象等大量事实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实验活动2:让同学们将墨水滴入装着等量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哪个烧杯中的墨水扩散得快,井思考扩散的快慢程度与温度有什么关系。学生不难得出装着热水的烧杯中墨水扩散较快,而且温度越高,扩散现象越明显。此时我会规范学生的回答: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进而提出热运动的概念。 师生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获得亲身体验,具有极强说服力。 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另外通过视频展示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能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这样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15分钟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 实验活动3.(1)玻璃分子与水分子引力实验 (3)实验证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注射器压缩空气体积的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生动形象的举例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10分钟
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构成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2)热运动
教学特色与反思 因为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通过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这样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既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又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过程能够按照预设的思路前进。特别是对本节课中无法进行实验的理论知识,多媒体课件教学更是凸显了其极大的优势。 两次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创设了具有民主性、平等性的课堂氛围,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问题--猜测--验证--结论--创造--发现。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生对分子了解甚少,故还需充分展示生活现象并引导合理推测,让学生有丰富的感知,进而理解分子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