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创造宣言——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创造宣言——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7 12:20: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 创造宣言——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时优化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可见平凡单调(tiáo),只是懒惰者之遁词。
B.我们只能在樵夫的矛草房的烟囱(chuāng),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
C.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载培的树苗是有了幻(huàn)想。
D.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háo)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
2.下列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盆花摆在这里,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把整个客厅的气氛烘托得非常好。
B.即使在走投无路时,人也不要放弃生命的希望,因为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C.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但与世隔绝,村民的生活山穷水尽。
D.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增强信心,不要自暴自弃,相信自己,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
3.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什么时候,人都不可以自暴自弃。
B.在作文时,我们一定要详略得当,绝不能添枝加叶,画龙点睛。
C.以他的个性,事情未到山穷水尽时,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D.他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个众叛亲离、一败涂地的下场。
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教师的成功是___________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
(2)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___________点滴的创造而不为。
(3)绝望是懦夫的___________。
(4)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___________起来。
A.创造 轻视 幻想 贯通
B.制造 轻视 理想 连通
C.创造 鄙视 幻想 连通
D.制造 鄙视 理想 贯通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B.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
C.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D.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他回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生路是要勇气造出来、走出来、探出来的。
B.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
C.陶行知之所以发出创造宣言的原因,是很多人缺乏创造精神,以种种理由推脱,说自己不能创造。
D.通过学习《创造宣言》,使我们树立了“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的理念。
7.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中伤(_______)
遁词(_______)
鲁钝(_______)
豢养(_______)
懒duò(_______)
nuò(_______)夫
灌gài(_______)
fán(_______)殖
8.品读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白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1)列举曾参、慧能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议论文阅读,完成下题。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动作,顶尖运动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时,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求极限往往使人痛苦,但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扛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他的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18日,有删改)
9.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0.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1.指出第⑤段运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创造的脚手架
万维钢
①有一种可操作又比较高级的创新方法,被创新者在各个领域大量使用,而且外行一般看不出来。这个方法的特点是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是不直接使用。
②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读《西游记》,总觉得这些故事实在匪夷所思,真不知道吴承恩是怎么想出来的!
③《西游记》里的很多故事并不是作者一拍脑袋想出来的,而能在《禹鼎志》《玄怪录》《酉阳杂俎》等传奇笔记小说中找到素材原型。
④比如,孙悟空在车迟国跟虎力大仙斗法,头被砍下来也没事的情节,就取材于《酉阳杂俎》中一个印度僧人“难陀”的故事。而斗法本身,也可能来自书中唐朝道士罗公远和密宗大师不空和尚在唐玄宗面前斗法的故事。
⑤《酉阳杂俎》里甚至还有一个关于蜘蛛精的故事。说有个叫苏湛的人,被蜘蛛精迷惑,妻子和仆人去救他的时候,发现有只巨大的黑蜘蛛用蛛丝把他给绑起来了,仆人就用利刃割断了蜘蛛丝……这不就是《西游记》里盘丝洞的故事吗?
⑥其实吴承恩自己也承认这一点,他在《禹鼎志序》一文中说:“余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果然从小就爱读野史和奇闻。
⑦所以像《西游记》这样博大精深的传世之作,绝不是一两个作家坐在家里玩头脑风暴就能写出来的。吴承恩通读了各种传奇笔记,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哲学,映射了官场政治,把这些综合在一起,才构建出一个庞大的神话体系。所以,创造的基本技术是“借鉴”。
⑧1994年,乔布斯在接受《连线》杂志采访时,谈到了他对创造的理解:“创造就是把东西连接起来。如果你问有创造力的人是怎么做出东西来的,他们会有一点负罪感,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做’东西,他们只是能‘看到’东西。观察一段时间之后怎么做就会变得非常明显。这是因为他们能把自己的经验和新东西综合起来。”
⑨在这篇访谈里,乔布斯讲了他对苹果电脑市场定位的设计思想,其实也是借鉴的结果。我们知道苹果电脑比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要贵得多,而计算性能也没有顶级配置的个人电脑快,但是它的外观设计和用户体验特别好。这种在价格、速度和用户体验之间的权衡选择,其实是某个洗衣机品牌教给乔布斯的。
⑩乔布斯一家曾经花了很长时间做市场调研,想买台好洗衣机。他们发现欧洲货比美国货要贵得多,而且洗衣耗时更长——但欧洲洗衣机的优点是用水少、洗后衣物更松软、洗涤剂残留少。换句话说,欧洲洗衣机对美国洗衣机,就是苹果电脑对个人电脑。乔布斯从欧洲洗衣机悟出的道理是用户体验比价格和速度更重要,而他悟出的这个道理是跟家人连续两周在晚餐餐桌上讨论欧洲洗衣机的结果。
苹果还有很多高级的借鉴。有人考证苹果前设计总监乔纳森·艾维借鉴过罗马尼亚雕塑家的作品,从糖果厂获得过灵感,还曾经为了获得设计轻薄型笔记本电脑的灵感向一位日本铸剑大师学习。
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某些创造是同类想法的直接连接。那为什么我们总觉得有些好想法是横空出世的呢?这是因为高明的发明人会故意不给别人留下线索。
最后说一个数学家高斯的典故。高斯是公认的天才数学家,是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他做出了很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工作,别的数学家能看懂他的证明,但是完全想不出高斯是怎样想到那些证明的。比如,数学家阿贝尔就曾经抱怨,说高斯“就好像走过沙子的狐狸,用尾巴抹去自己所有的脚印”。
高斯对此的回答是:“一个有自尊的建筑师不会在盖好的房子里留下脚手架。”如果我们能看到每一个发明背后的脚手架,也许这些发明就不会显得那么神奇了吧。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主要观点。
第①—⑦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⑧— 段:__________________
第 一 段:高明的借鉴不着痕迹。
(2)作为说理性文章,文中语言不生硬,不枯燥,读来生动有趣。请结合下面语句分析。
①我们小时候读《西游记》,总觉得这些故事实在匪夷所思,真不知道吴承恩是怎么想出来的!
②这不就是《西游记》里盘丝洞的故事吗?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脚手架”,指的就是创造的基本技术——“借鉴”。
B举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例子,其意图是论证“作家创作需要融合多种知识,构建作品体系”这一观点。
C.苹果电脑市场定位的设计思想——“用户体验比价格和速度更重要”,就是借鉴了欧洲洗衣机的优点。
D.乔布斯谈到的“能看到”,就是将自己的经验和新东西综合起来的能力。
(4)下列观点跟本文关联性最差的一项是( )
A.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
B.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索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调diào。B.矛→茅,囱cōng。C.载→栽。
2.答案:C
解析: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显然不符合语境。
3.答案:B
解析: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与语境不符。
4.答案:A
解析:创造: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制造:①用人工使原材料成为可供使用的物品;②人为地造成某种气氛或局面(含贬义)。根据句意,(1)应填“创造”。轻视:不重视;不认真对待。鄙视:轻视;看不起。根据句意,(2)应填“轻视”。幻想:①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②幻想出的情景。理想:①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多指有根据的、合理的,跟空想、幻想不同);②符合希望的,使人满意的。根据句意,(3)应填“幻想”,意思是“幻想出的情景”。贯通:连接;沟通。连通:连接而又相通。根据句意,(4)应填“贯通”。故答案选A。
5.答案:C
解析:A.句中“来源有两种”后面的逗号应为冒号。B.“瀑布”后面的顿号应为逗号,“小虫”后面的顿号应删去。D.句中问号应为逗号,“先生”后面的句号应为问号。
6.答案:B
解析:A.语序混乱,应改为: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C.本句句式杂糅,把“之所以……,是因为……”和“……的原因,是……”两个句式用在了同一个句子中,可去掉“之所以”或去掉“的原因”并在“是”后加“因为”。D.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
7.答案:zhòng dùn dùn huàn 惰 懦 溉 繁
8.答案:(1)列举曾参、慧能的例子,说明地位很低或看似愚笨的人可能有丰富的智慧。
(2)反问。犀利的反问,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解析:(1)品读选文可知,针对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这一错误观点,列举鲁钝的曾参和不识字的慧能成功创造的例子来反驳,其观点就站不住脚了。
(2)注意反问和设问的区别。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某种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引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设问是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出来。即自问自答。本题是反问,按照反问的作用格式作答即可。
9.答案: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学生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作者的主要观点是: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10.答案: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对其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了文章的论证思路,解答此类题型,需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清楚层次结构,然后概括层次内容,最后用标志词组织语言即可解答。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精炼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11.答案: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形象说明了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为论点服务的作用。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②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明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的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文章由普通运动员和顶尖运动员喜欢训练的动作不同,这一现象,引出了论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接着从“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从正面论证了论点。⑤⑥段从反面论证了论点,最后作者指出人要有伟大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主旨。第三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因为没有具体语句,所以可以根据自己对论证方法的熟练程度,选择能顺利分析的段落进行解答。
12.答案:(1)(示例)第①一⑦段:创新的特点是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不直接使用。第⑧一 段: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某些创造是同类想法的直接连接。
(2)①运用感叹句式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慨——无法想象,表达作者的难以置信之情。
②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肯定的语气,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B
(4)C
解析:(1)依据提示,可知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第①段统领下文,提取关键语句“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不直接使用”来概括。第②段是过渡段,既总结了第二部分的内容,又引出第三部分内容,所以提取关键语句“创造是想法的连接,某些创造是同类想法的直接连接”来概括第二部分内容。
(2)赏析的切入点可以是修辞、句式、用词等,找准切入点,再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①句可从句式角度入手体会,②句可从修辞角度入手体会。
(3)举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例子,其意图是论证“有一种可操作又比较高级的创新方法……直接借鉴同行作品——但是不直接使用”这一观点。
(4)“产生小的灵感……把它发展下去”更多的是在强调锲而不舍,与本文不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