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动与能量—八年级上册物理教科版(2024)单元质检卷(B卷)
一、单选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科学家在探索微观世界的过程中,相继发现了多种微观粒子。下列微观粒子中空间尺度最小的是( )
A.原子 B.原子核 C.质子 D.夸克
2.下列描述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桂花花香四溢 B.雪花漫天飘舞 C.灰尘空中飞扬 D.江面雾气弥漫
3.20世纪初,科学家在探索物质结构的历程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最终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验证了以下哪个原子结构模型( )
A.实心球模型 B.西瓜模型
C.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D.电子云模型
4.下列关于能量的转化正确的是( )
A.钻木取火——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B.光合作用——光能转化为内能
C.日光灯——光能转化为电能 D.电饭锅——电能转化为内能
5.学校运动会上4×100m接力赛中,为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在传接棒时两位运动员应该( )
A.都奔跑,传棒员速度要大于接棒员速度
B.都奔跑,传棒员的速度等于接棒员的速度
C.都奔跑,接棒员速度要大于传棒员
D.传棒员奔跑,接棒员站在原地不动
6.如图为我国航天员首次跨出空间站面向太空站立不动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空间站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B.航天员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静止的 D.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运动的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 B.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它的路程也越大
C.速度与路程、时间无关 D.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8.若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经过前的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的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9.下列有关能量的转化说法错误的是( )
A.来回迅速摩擦双手,手掌变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袋口,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太阳能转化为内能
C.将太阳能电池连在小电扇上,并使它对着阳光,发现小电扇转动起来,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再转化为机械能
D.将钢笔杆在头发或毛皮上摩擦后靠近细碎的纸片,发现钢笔杆能吸引纸片,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10.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记录的相等时间隔里小车往右运动的情景,则小车刹车过程的运动情景可能是( )
A. B.
C. 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6分)
11.如图是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原子而产生散射的实验,由此实验可得原子是_________(选填“可分”或“不可分”)。
12.自然界中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如果按运动的轨迹来分类,机械运动可以分为哪两种?请举例说明。
答:第一种是: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是:________________。例如: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所示,骑马是古人最便捷的出行方式。“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当诗人孟郊骑马看到百花纷纷向后退去,以马为参照物诗人是______________的。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路程约为,平均速度为,若古人骑马走完此路段,则大约需要______________h。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小明步行的时候打开了“微信运动”功能记录数据,如图所示是微信记录的数据。小明完成此次步行时间是,步长约为,则他步行的距离约为_______m,步行的平均速度约为_______m/s。
15.“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点水后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图片,已知水波的传播和蜻蜓的飞行都是匀速运动(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水传播的速度为,小圈半径为。
(1)蜻蜓当时是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飞行的。
(2)蜻蜓的飞行速度_______(用表示)。
16.为向世界传递绿色亚运精神,杭州亚运会的56个场馆均采用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供电方式。其中,光伏发电是将_________能转化成电能;亚运主火炬的燃料“零碳甲醇”在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成_________能。
三、实验探究题(共16分)
17.(6分)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速度”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如果小车到达金属片时没有及时停止计时,会使测量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_(选填“大”或“小”),因此斜面的坡度最好小一些,有助于准确记录小车运动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8.(10分)小龙和同学们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证据】
(1)实验中,一定会用到的两种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
(2)分别将金属片放在C点和B点,均让小车从斜面的______点由______开始运动;
(3)他们将测得的数据记录在表中:
测量的物理量 AC段 AB段
路程s/cm 101 45
时间t/s 5.8 3.0
平均速度 17.4
(4)小车在段的平均速度______cm/s、______cm/s。
【解释】
(5)小车全程是做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
(6)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
【评估】
(7)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偏______。
(8)为了测量小车BC段的平均速度,某同学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从而计算出BC段的平均速度。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否正确?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9)某同学实验时,测出斜面顶端A点到斜面底端C点的距离s和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t,如图乙所示。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否正确?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四、计算题(共18分)
19.很多道路上有“区间测速”装置,用于监测汽车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某高速公路有一段总长为50 km的区间测速路段,限速100 km/h。某汽车以120 km/h的速度进入该区间测速路段,并以该速度匀速行驶了0.3 h。则:
(1)为了不超速,剩下路程最短应该用多长时间驶完?
(2)为了不超速,剩下路程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最大为多少?
20.小明每天沿同一路线出行,查询信息如图甲,假定三种方式都是匀速直线运动。
(1)图乙是三种出行方式大致的图像,与乘坐地铁对应的图线是图线______(填序号)。
(2)第一天,他乘坐地铁,测出车速为28 km/h,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求此过程中地铁行驶的路程。
(3)第二天和第三天,他打车出行。第二天用时与图甲所示信息相同,第三天用时3 min。请通过分析,比较这两天车速的大小。
(4)第四天,他试着步行,果然需要24 min,在图丙中画出图像(步行速度)。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而原子核中又包括有质子和中子,质子和中子是由比它们更小的夸克构成,所以微粒按空间尺度最小的是夸克。
故选D。
2.答案:A
解析:A.桂花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属于扩散现象,故A符合题意;
BCD.雪花漫天飞舞,灰尘空中飞扬,江面雾气弥漫,都是肉眼可见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C
解析:卢瑟福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故选:C。
4.答案:D
解析:A、钻木取火的过程中,消耗了机械能,获得了内能,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
B.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消耗了光能,获得了化学能,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错误;
C.日光灯发光时,消耗了电能,获得了光能,是电能转化为光能,故C错误;
D.电饭锅在使用时,消耗了电能,获得了内能,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故D正确。
故选:D。
5.答案:B
解析:学校运动会上4×100m接力赛中,接棒人在传棒人接近接力区时应及时起跑,当两人都奔跑,速度接近一致,基本保持相对静止时开始交接,保证传接棒顺利进行,取得好成绩,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6.答案:C
解析:AB.以地球为参照物,空间站和航天员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故空间站和航天员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AB错误;
CD.以空间站为参照物,航天员与空间站的位置不发生变化,因此航天员相对于空间站是静止的,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A.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知,当时间一定时,速度越大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也越长;这里须说明时间一定,故A错误;
B.根据速度的变形公式可知,当速度一定时,运动时间越长的物体,它的路程也越大,这里需说明速度一定,故B错误;
CD.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和时间无关,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设总路程为s,由可得,前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后路程所用的时间为
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C
解析:A.双手摩擦,是克服摩擦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手掌变热,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太阳光使塑料袋内水温度上升,将太阳能传递给袋内的水,是将光能转化为内能,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太阳能电池板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电风扇转动时,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将钢笔杆在头发或毛皮上摩擦后,钢笔杆带了电,这是摩擦起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小车刹车后做减速运动。
A.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运动的路程都相同,即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越来越小,则是做减速运动;故B符合题意;
C.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越来越大,则是在做加速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
D.在相等时间间隔里,路程忽大忽小,则在做变速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可分
解析: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并由此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原子是一个空心的球,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由此实验可得原子是可分的。
12.答案: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解析:自然界中物体的运动按轨迹分类不外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类。
常见的直线运动有自由落体运动。
常见的曲线运动有圆周运动。
13.答案:静止;10
解析:诗人骑在马上,以马为参照物,诗人位置不变诗人是静止的。
若古人骑马走完此路段,则大约需要的时间为
14.答案:3000;1
解析:小明平均步长是0.5m,由图可知,小明共步行了6000步,则步行的路程是
此次步行的时间是3000s,则步行的平均速度为
15.答案:(1)右(2)
解析:(1)蜻蜓每一次点水激起水波纹随时间变长逐渐变大,时间越短,水波纹越小,左边的水波纹圆圈大于右边水波纹圆圈,说明左边水波纹经历时间大于右边水波纹经历时间,可以判断蜻蜓从左向右飞行;
(2)由图可以判断:水波运动距离和蜻蜓运动距离所用时间相同,,。
16.答案:太阳;内
解析:光伏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零碳甲醇”是主火炬的燃料,燃料燃烧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17.答案:小;时间
解析:实验中,如果小车到达金属片时没有及时停止计时,测得的量程准确,时间偏大,由得,会使测量的平均速度偏小。
因此斜面的坡度最好小一些,小车在斜面上运动的速度小,运动的时间长,有助于准确记录小车运动的时间。
18.答案:(1)刻度尺;秒表
(2)A;静止
(4)15;20
(5)变速;
(6)C
(7)大
(8)见解析
(9)不正确,测得的路程比小车的实际路程大。
解析:(1)根据测量斜面上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原理可知,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故一定会用到刻度尺和秒表这两种测量工具。
(2)为保证小车每次开始下滑时的速度相同,应使小车从起始点A由静止状态自由下滑。
(4)。
(5)分析小车在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可知,,即小车下滑过程中速度在变大,即小车在做加速运动。
(6)C选项图像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路程越来越大,所以是做加速运动的图像,故C符合题意。
(7)小车未到达C点就停止计时,则所测偏小,根据可知,在路程一定时,测得的速度偏大。
(8)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到达B点的速度并不为零,所以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所用的时间并不等于BC段的时间,该同学的做法不正确。
(9)观察图乙可知,这种测量方法测量的运动距离比小车实际的运动距离长了一个小车的长度,根据可知,测得的速度偏大。
19.答案:(1)0.2 h
(2)70 km/h
解析:(1)在不超速的情况下所用最短时间,
剩下路程所用的最短时间。
(2)该汽车以12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路程,
剩下的路程,
为了不超速,剩下路程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最大为。
20.答案:(1)①
(2)1.4 km
(3)第三天的车速大于第二天的车速。
(4)如图所示
解析:(1)由图甲可知,潭村地铁站到猎德地铁站的路程一定,乘坐地铁所用时间最短;由图乙可知,当路程相同时,图线①的时间最短,因此图线①与乘坐地铁对应;
(2)地铁的速度为,由图甲可知地铁行驶的时间,则地铁行驶的路程为;
(3)第二天和第三天小明打车出行,由图甲可知,第二天用时5 min,第三天用时3 min,即通过相同的路程,第三天用时小于第二天,所以第三天的车速大于第二天的车速;
(4)由题可知,假定步行出行的方式是匀速直线运动,则图线应为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