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端午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9端午粽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7 11:4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端午粽
学科 语文 年级 一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1、文化背景:《端午粽》课文嵌入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特别是端午节的习俗与象征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纪念屈原、驱邪避瘟、祈福健康的多重文化意涵。粽子作为节日标志性食品,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也蕴含了深厚的家庭情感与文化传承。
2、教育目标:该课文的教学旨在通过端午粽这一具象事物,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端午节的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教育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对民俗文化的探索兴趣。
3、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处于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且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注重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如实物展示、动手包粽子等,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 教学资源与策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展示粽子的制作过程,结合包粽子活动,增强学习体验。同时,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如让学生分享各自家乡的端午习俗,促进课堂互动与文化交流。
5、 评价方式:评价应多元化,不仅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更要评估他们对端午节文化理解的深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以及能否在生活中找到课文内容的共鸣。
教学目标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说出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其文化意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3、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 1.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说出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及其文化意义。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方式与策略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端午节的节日氛围,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2、体验教学法:组织学生动手包粽子,亲身体验传统习俗,加深理解和记忆。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端午节风俗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入课题。设置疑问引发学生思考, 通过观看视频导入端午节的习俗,并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学习情景。 约5分钟
二、新知讲授朗读感知:全班齐读或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精讲点拨:分析文本,了解粽子的种类、制作材料和过程。讲解关键词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要信息和文化背景。 引导分析文章,可以从多角度把握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文章的内容、还有涉及课本之外的知识的,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约10分钟
三、合作探究分组讨论: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习俗?分享各自家庭的端午习俗。 抛出话题让学生自主交流,培养学生口语表达 约5分钟
四、实践活动1、包粽子: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或老师示范,随后学生分组尝试包粽子,体验传统工艺。 2、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粽子,分享制作过程中的乐趣和感悟。3、评价:师生共同点评,鼓励为主,提出改进建议。 通过情景教学和实践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约15分钟
总结升华1、总结本课所学,强调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2、作业布置:熟读课文,课下搜集我国的传统节日及相关习俗,同学间相互交流。 总结端午节的来历,同时拓展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们掌握文章内容、掌握传统节日,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约5分钟
板书设计 端午粽味道:清香 又黏又甜 花样:多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教学特色与反思 教学特色:结合多媒体与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增强传统文化认同感。
反思:本课设计力图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体验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反应,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都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同时也为我自己的专业成长积累宝贵经验。后续的教学我会进一步强化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