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2:2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至四自然段,了解石器时代的主要史实。
1.旧石器时代
(1)内涵: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
(3)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和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
2.新石器时代
(1)内涵: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2)社会特征:大量使用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
(3)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4)文化遗存
时间 代表 特征
距今约 7000— 5000年 仰韶文化(黄河中游) 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
大汶口文化(黄河下游) —
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 种植水稻;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黑陶(蛋壳陶)
红山文化(辽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1.观察教材P2“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提示 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观察教材P3“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指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呈现的特点。
提示 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五自然段,掌握原始社会组织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1.阶段:分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三个阶段。
2.特点
母系氏族社会 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社会 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观察教材P4“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图和“良渚古城城墙分布范围示意图”:推测这些文化遗址可能处于哪一时期?并说出理由。
提示 时期:父系氏族社会。
理由:从图中的“祭坛”“积石冢”“古城城墙”可知,当时出现了权贵阶层,说明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文化遗存
指某地区的先民留下的实物证据或者“痕迹”。一般是指建筑物群落,如洞穴、庙宇、楼阁、基地等;也有指书籍、语言、习俗的形式等等。
2.误区警示——新旧石器时代的区别
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则打制和磨制相结合;在获得食物方面,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主要是狩猎与采集的方式,而新石器时代更多地依靠农业生产。
3.概念阐释——文明
《尚书》记载“睿哲文明”,唐代孔颖达疏解称:“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人类跨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金属工具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国家形成。
4.知识拓展——遗存的分类
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大类:遗迹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窖穴及人类活动遗留下的痕迹等;遗物指遗留下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物及装饰品等。
5.特别提醒——私有制的产生
私有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原始公有制来讲,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进步。
学习任务二 从部落到国家
【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知道从部落时代到早期国家的主要史实。
1.三皇五帝
(1)三皇时代:名称众说不一,神话色彩浓重。
(2)五帝时期
①黄帝联合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
②尧、舜通过“禅让”,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③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史称“万邦”时代,有些邦国被认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2.早期国家:夏朝
(1)政权更迭
①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灭亡: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发兵讨桀,大败夏兵,夏朝灭亡。
(2)国家治理
夏王 最高统治者
中央 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 通过控制一些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3)文化遗存: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1.阅读教材P5“史料阅读”:根据材料概括早期先民的生活状况。材料也涉及一些神话传说,如何认识它们的历史价值?
提示 状况:先民已经能够建房定居,并且懂得人工取火。
价值:神话传说的内容虽然有夸大成分,但是依然与远古时期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是研究人类早期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2.《史记·夏本纪》写道:“益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见教材P5)根据这两则不同的史料记载,我们可以认定的史实是什么?
提示 王位世袭出现,“家天下”局面形成。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部落联盟
指原始社会末期几个亲近部落由于某种需要结成暂时或永久性的联盟的社会组织,是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是部落向民族的形成跨出的第一步,其最高权力机关是联盟议事会。
2.概念阐释——禅让制
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于舜,推舜为帝。这种做法,历史上称为“禅让”。
3.概念阐释——王位世袭制
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沿袭的制度。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这是继“禅让制”(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
学习任务三 商和西周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商朝和西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统治。
1.商朝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族首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商朝前期都城多次迁移,后来定于殷,也称殷朝
实证 (1)甲骨文:殷墟遗址出土的大批龟甲、兽骨上刻有的文字,主要是商人的占卜记录,是一种成熟文字 (2)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国家治理 (1)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2)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势力范围 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西周
(1)政权更迭
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众伐纣,灭亡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镐京。
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
③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2)制度建设: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目的 巩固西周的统治
意义 ①统治集团内部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②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与矛盾
3.商和西周的经济
特征 奴隶制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
表现 农业 (1)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青铜农具极少 (2)商和西周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手工业 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青铜器种类繁多,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1.《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摘自教材P7)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分封制与宗法制密切结合,形成了严格的等级秩序。
2.《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摘自教材P7)据此指出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实质是什么?
提示 方式:井田制。
实质: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助学助考
1.图解概念——内外服制
2.误区警示——“封建”的不同含义
西周的“封建”是一种政治统治,而不是社会形态。封建作为一种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容,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
3.图解历史——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4.概念阐释——井田制
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名义上属周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随意买卖,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国家的特征。
2.难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主题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
任务1 史料实证——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史料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间和空间角度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成果展示】①本土性。中国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古代文明源远流长。
②多元性。不仅涉及黄河和长江流域,海河、珠江等大河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任务2 唯物史观——私有制与阶级的出现
史料 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葬具(棺椁),又有大批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和白陶及石质、骨质的工具、装饰品,甚至还有透雕刻花的骨梳和象牙雕筒等工艺品。它们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该现象)在曲阜西夏侯、胶县三里河、乐都柳湾、余杭反山墓地均有较为明显的反映。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该文化遗址的墓葬差异说明了什么?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史上的地位是什么?
【成果展示】说明: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私有制已经产生。
地位: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1.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角度  阐释
多元性 从文化分期看,有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从文化的特点看,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征,如作物种植上南稻北粟
从遗址分布看,涉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等
一体性 从经济文化成就看,各地有共同点,如制作陶器、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定居生活
从遗址分布看,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
从演进趋势看,多元发展的区域文化汇聚融合,最后演进为统一的中华文明
2.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主题二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任务1 历史解释——商代政治的特点
史料 由夏到商的王位继承,基本上是父死子继,并辅之以兄终弟及。……商代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宗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商王……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祈求“受年”“观黍”“求晴雨”等活动,都由商王主持。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分析商代的统治有什么特点。
【成果展示】国家事务通过占卜进行,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王位传承遵循世袭制,并未出现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任务2 史料实证——西周政治的特点
史料 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周王在畿内,诸侯在国内,各把大部分的土地,分给许多小封君。每一小封君是其封区内政治上和经济上的世袭主人,人民对他纳租税,服力役和兵役,听凭他生杀予夺,不过他每年对诸侯或王室有纳贡的义务。
——张荫麟《中国史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分析西周分封制在社会层级上的特点及其意义。
【成果展示】特点:层层分封,通过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
积极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
任务3 历史解释——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史料 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耒、耜、镈、铚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表格信息,概括商周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成果展示】特点:生产工具材质主要是木、石、骨器等;经营方式是在井田上进行集体劳作;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影响: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为商周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维度 表现
政治 (1)血缘至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导致很难逾越 (3)贵族政治:各级贵族按血缘获取官职,在各自的封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权,最高执政集团还没有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王权神化: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王权借助神权巩固自己的统治
经济 (1)以农业经济为主,是大河文明的典型代表 (2)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中的主要部门 (3)井田制是土地经营的基本方式
文化 (1)呈现出浓厚的神秘与原始宗教色彩 (2)出现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礼乐文化形成
速检速测
1.(2023年3月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距今约1万年前,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开始从事原始农业,生活逐渐稳定。据此判断,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种植(  )
A.水稻 B.粟
C.玉米 D.番薯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至5000年,A项正确;粟是半坡人种植的,玉米和番薯来自美洲,排除B、C、D项。故选A项。
2.(2023年1月辽宁省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图1是红山文化的代表器物玉龙,图2是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在这些文化形成的时代,人们已经使用磨制方法制作石器,并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生活逐渐稳定。上述文化形成于(  )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青铜时代 D.铁器时代
答案 B
3.(2023·浙江7月学考,1)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  )
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 B.种植玉米和南瓜
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 D.建有祭坛与神庙
答案 D
解析 据所学可知,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故选D项;青铜农具适用于商周时期,排除A项;玉米和南瓜原产于美洲,在明清时期才传入我国,排除B项;良渚文化时期并未出现马拉战车作战,排除C项。
4.(2024·北京市第一次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的墓葬有两种,一种是级别最高、最为豪华的墓葬,埋设在积石冢正中,墓室宽大,随葬玉器多,其中凤鸟形器以及玉猪龙等器物绝不见于普通墓葬;另一种墓葬规模小,随葬品也少,被安排在积石冢旁边。这表明红山文化(  )
A.已有发达的青铜铸造业
B.已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的国家
D.已出现社会不平等现象
答案 D
5.(2021年7月广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酒器在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占较大比例,用于饮酒的有爵、觚、觯,温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壶、尊、彝,贮酒的有罍、瓿等。这说明商代(  )
A.青铜文化灿烂 B.阶级矛盾尖锐
C.手工业门类单一 D.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 A
解析 材料“用于饮酒的有爵、觚、觯,温酒的有斝、觥,盛酒的有卣、壶、尊、彝,贮酒的有罍、瓿等”体现的是商代制作的青铜酒器种类较多,说明青铜文化灿烂,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阶级矛盾,排除B项;当时手工业的门类并不单一,排除C项;商代尚未建立君主专制,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6图片改编)1963年出土于陕西的青铜器何尊,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都,“宅兹中国”。这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中国”一词的含义最有可能是(  )
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
A.西周的封国 B.西周的别名
C.天下的中心 D.早期的地名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所以“中国”一词的含义最有可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C项正确;西周的封国中没有“中国”这个封国,排除A项;西周的别名不是“中国”,排除B项;西周时期“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心,而不是早期的地名,排除D项。
7.(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历史纵横”改编)《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段材料反映了(  )
A.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B.内外服制扩大统治
C.分封制和宗法制结合 D.周天子权力的强化
答案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