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要求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隋朝兴亡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隋朝建立和统治的史实。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3.建设
(1)广设仓库: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广设仓库,供应朝廷粮食、物资和备水旱赈济。
(2)兴建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3)开通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三自然段,掌握隋朝是怎样灭亡的。
1.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征高丽。生产遭到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规模起义。
2.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摘自教材P34“学思之窗”)据材料指出开通大运河的意义。
提示 贯通南北交通,对于南北经济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助学助考
1.图解历史——隋朝的特点
2.以史为鉴——隋短命而亡的教训
隋朝短暂而亡主要是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其突出表现在对内大兴土木,对外穷兵黩武,繁重的无休止的兵役和徭役,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的爆发。
3.概念阐释——义仓
义仓是一种民间出资、民间管理的自救性质的仓储形式,对古代的赈济救荒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学习任务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唐朝初年的盛世景象。
1.政权建立: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唐军逐渐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2.社会繁荣
(1)唐太宗
措施 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结果 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2)武则天: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三至六自然段,概括唐朝是怎样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
1.表现
民族 概况 结果
突厥 东突厥 贞观初年,唐军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①草原各族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 ②682年,东突厥部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744年被平定
西突厥 ①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②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吐蕃 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9世纪前期,吐蕃与唐会盟 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
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加强了对东北的统治
2.影响:唐朝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1.《职贡图》相传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反映了外国使节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来唐进贡的情景。(摘自教材P36)这说明唐朝的民族政策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提示 特点:开放、开明、灵活。
举例:设安西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的地区;唐玄宗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等。
2.阅读教材P37“唐蕃会盟碑”及其注释:唐蕃会盟碑有什么历史价值?如何认识盟约中的“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提示 价值:是研究藏族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是汉族与藏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认识:会盟适应了唐蕃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当时汉藏民族人民的愿望,体现了汉藏民族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
助学助考
1.误区警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出现与唐太宗和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密不可分,但不能夸大历史人物的个人作用,唐朝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2.知识拓展——“治世”与“盛世”的区别
“治世”多出现于新朝代的前期,多表现为政治的清明稳定,经济的恢复,人民生活安定。“盛世”多出现于王朝中期,其多表现为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疆域辽阔。
3.易错提醒——认识武则天的统治
武则天虽然以周代唐,但是在她当权时期,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4.图解历史——唐朝中央与突厥的关系
5.概念阐释——都护府
都护府是设置在边疆地区的最高权力机关(军政合一),有完整的组织机构,职责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对付外来袭扰。
学习任务三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至四自然段,梳理唐朝衰亡的主要史实。
1.安史之乱(755—763年)
原因 (1)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湎于享乐,怠于政事,任人唯亲 (2)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扩大,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过程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影响 (1)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被削弱 (2)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3)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藩镇割据
(1)形成: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形成割据势力。
(2)影响:持续了100多年,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黄巢起义
(1)背景: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875年黄巢起义爆发,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
(3)影响: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4.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阅读教材P38“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概括唐末藩镇割据的原因及特征。
提示 原因:因平定安史之乱,唐朝新增许多节度使;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对藩镇势力的姑息纵容。
特征:政权林立,大小不一;父死子继,自行任免官吏;相互争夺兼并,无视天子权威。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三目第四、五自然段,概括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与统治。
1.五代:唐朝灭亡后,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短命王朝,称为“五代”。
2.十国: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吴越、南唐等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3.周世宗改革:周世宗顺应形势,革除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的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唐代藩镇
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称作藩镇。
2.特别提醒——藩镇割据的影响
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
3.概念阐释——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又称牛李党争。指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政治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4.图解历史——唐朝的兴衰
重点难点
1.重点:隋的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民族交融。
2.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和藩镇割据。
主题一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任务1 史料实证——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
史料 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廊庑之下,高祖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
——[唐]魏征等《隋书》
【研讨交流】史料说明隋朝出现了什么现象?有何影响?
【成果展示】现象:社会经济繁荣。
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隋王朝的政治经济秩序,巩固统一局面;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任务2 唯物史观——唐朝的盛世局面
史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唐]吴兢《贞观政要》
史料二 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研讨交流】(1)根据史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有无关系?请说明理由。
(2)根据史料二,当时出现了哪一盛世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成果展示】(1)有。理由:正是鉴于隋炀帝“征求无已……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的教训,唐太宗才“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局面。
(2)开元盛世。原因: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等等。
隋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1)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比较妥善地处理了民族关系,国内各民族交往密切,促进了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
(4)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发达的对外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大规模兴修水利和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主题二 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任务1 历史解释——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史料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摘编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
【成果展示】华夷一家,平等友好。
任务2 史料实证——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史料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摘编自[宋]欧阳修《新唐书》
【研讨交流】阅读史料,以突厥为例,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
【成果展示】武力与怀柔并用;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
任务3 史料实证——唐朝经略西域
史料 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
——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
【研讨交流】根据材料,指出唐朝经略西域的特点。
【成果展示】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
唐朝处理与周边各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
(1)方式
①设立机构:唐朝中央政权为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②册封首领:唐玄宗曾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③武力征服: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军大败东突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维护了北部边境的安定。
④政治和亲: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⑤会盟通好:唐政府与吐蕃会盟巩固了双方友好关系,也符合当时双方关系的实际。
(2)特点
①政策开明,措施灵活,方式多样。
②加强民族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规模空前。速检速测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34“学思之窗”改编)晚唐诗人皮日休赋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炀帝( )
A.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B.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C.轻徭薄赋戒奢从简 D.不恤民情功过参半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强调大运河功在千秋,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认为隋炀帝不体恤民力,功过参半,D项正确;作者并不是一味强调隋炀帝的过失,排除A项;作者从功过两方面评价隋炀帝,并不是只强调功,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隋炀帝并没有轻徭薄赋戒奢从简,排除。故选D项。
2.(2021年7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4)隋朝在大量修建官仓的同时,又在乡间广建义仓。这些义仓主要用于( )
A.供应朝廷 B.平抑市场物价
C.赈灾救济 D.地方政府开支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义仓是民间应对天灾人祸时互助自救的一种形式,故选C项。
3.(2023年1月辽宁省学业水平合格考试,6)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这一局面史称(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光武中兴” D.“康乾盛世”
答案 B
4.(2022·湖北省学业水平合格考试,4)隋唐五代时期,农副业产品、手工业产品,通过各种渠道,大规模地进入市场流通。长安城内,富商云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经济重心南移 B.重农抑商废止
C.商品经济发展 D.坊市制度瓦解
答案 C
5.(2023·湖南学业水平考试,4)如图中的会盟碑立于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为唐穆宗时唐朝与某一少数民族会盟的遗物。该少数民族是( )
A.吐蕃 B.突厥
C.靺鞨 D.回纥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穆宗长庆年间(821—824年),唐朝与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唐蕃会盟碑”,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该少数民族是吐蕃,A项正确;唐朝通过武力征服了突厥,排除B项;唐玄宗时,册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C项;唐玄宗时,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广西学业水平合格考试,5)唐太宗时的国家雅乐包括龟兹、疏勒等西域多地的乐曲;西域也多有擅长唐人乐舞者,如曹国的曹保擅长弹中原琵琶,安国的安万善以吹奏唐人筚篥而闻名。这体现了当时( )
A.移民活动频繁 B.音乐登峰造极
C.文化交流深入 D.政治秩序稳定
答案 C
解析 A项与题意无关,B项表述不严谨,过于绝对,D项并不是材料的主旨,皆排除;唐太宗时期的国家雅乐包括西域的乐曲,而西域也多有人擅长中原的乐器,体现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故选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