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标要求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
1.儒、道、佛的融合
(1)魏晋南北朝时期
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
②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2.反佛斗争
(1)原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南朝范缜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3.复兴儒学
(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3)方式:韩愈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
阅读教材P45“历史纵横”:根据史料,概括魏晋玄学盛行的原因,并归纳玄学的思想主张。
提示 原因:政治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士人逃避现实政治斗争;思想上,道家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社会上,竹林七贤等士人的提倡推动。
主张:哲学上,强调“道”和“无”;政治上,主张“无为”;生活作风上,顺应“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助学助考
1.易错易混——道家与道教
道家学派是春秋时期老子创立的一个思想学派。道教是从道家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中衍生出来的宗教组织派别,道教不等于道家学派。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兴起于东汉末年。
2.概念阐释——“三教合归儒”“三教并行”
“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三教并行”,即主张尊道、礼佛、崇儒。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然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但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3.易错易混——佛教本土化≠世俗化
佛教本土化是指佛教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产生禅宗等本土教派,而世俗化是指宗教逐渐在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和深远影响,这与佛教在隋唐时期发展的史实不相符。
4.概念阐释——道统说
道统理论是韩愈复兴儒学的重要思想。他认为“道”从尧舜禹汤就开始了,中间历经文王、周公、孔子、孟子的代代相传,此后中断,一直到韩愈本人,才又延续下来。
学习任务二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文艺与科技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二目,掌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
(1)魏晋南北朝: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2.书法
时间 成就
魏晋南北朝 (1)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 (2)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隋唐 (1)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 (2)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3.绘画
时间 成就
东晋 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隋唐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4.石窟艺术
原因 魏晋至隋唐时期,佛教广泛传播
代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1.阅读教材P46“史料阅读”:史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唐诗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现象:唐朝诗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原因: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为唐诗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疆域辽阔。
2.观察教材P47“敦煌莫高窟壁画《胡旋舞》”及文字资料,说明其史料价值。
提示 对于研究隋唐时期壁画艺术、民族交融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三目,列表掌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学 西晋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建筑 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印刷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天文 唐朝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齐民要术》记载: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摘自教材P48“学思之窗”)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提示 重农抑商、农本商末。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田园诗
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2.概念阐释——骈文
魏晋以来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其主要特点是以四六句式为主,讲究对仗。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文。在声韵上讲究运用平仄,韵律和谐;在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3.概念阐释——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委婉缠绵、清新自然;北朝民歌粗犷豪放、质朴刚健。
4.知识拓展——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盛唐时诗风开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
5.特别提醒——石窟艺术
石窟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源于印度,后传至中国,而佛教将之发扬光大。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石窟艺术兼得天地精华与人间灵气,融会中外的文化精粹,活泼的视觉形象能悦人眼目,令人抒怀赏心。
6.概念阐释——《齐民要术》
“齐民”即有户籍的农民,“要术”即谋生的主要技术,其意思是平民百姓谋生的主要技术。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这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成果。
学习任务三 中外文化交流
【活动】 阅读教材第四目,掌握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史实。
1.佛学交流
方式 影响
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 ①东汉到北朝,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 ②东晋的法显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 ③唐朝的玄奘到天竺取经,并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 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日和中朝之间 ①唐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②日本、新罗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如日本的空海 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2.其他方面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2)新罗、日本两国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观察教材P49“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写出唐朝陆路和海路交通的出发地。根据所学,分别指出唐朝时期,中外高僧经由陆路、海路推动文化交流的重大事件。
提示 出发地:长安;登州、扬州、广州(任答两处即可)
事件:玄奘取经;鉴真东渡,传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从中国带回佛经和诗文集。
助学助考
1.特别提醒——鉴真东渡
鉴真在日本不仅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特别提醒——“唐人”来历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誉,各国把唐朝看成是中国的象征,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重点难点
1.重点: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2.难点:儒学的新发展、佛教的发展。
主题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成就
任务1 史料实证——魏晋南北朝文化的特点
史料一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
——摘编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史料二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
——[唐]韩愈《原道》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成果展示】特征:多元、融合;佛道盛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冲击。
原因:社会动乱,大一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困苦,需要心灵慰藉;统治者利用佛道思想麻痹人心,巩固统治;儒学理论本身存在弊病,不适应时代需要。
任务2 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
史料 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具有文学的自觉意识、在各方面富于创新精神的时代。它为后代的文学确立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开辟了各种新的道路,提供了多样的发展可能性。没有这么一个基础,唐代文学——尤其是唐诗的进一步繁荣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指出唐朝文化与魏晋南北朝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对此进行论证。
【成果展示】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是唐朝文化发展的基础。
论证: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创新特色为唐朝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原则以及多样发展的可能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点
特点 阐释
分裂烙印 南北民歌风格的迥异;外来佛教及其艺术存在南北差异
民族交融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之间交融的风格
思想活跃 道教官方化,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佛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
科技突出 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裴秀的《禹贡地域图》
承上启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发展,既是对前朝文化的发展,又为隋唐文化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佛学交流 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传播佛教,东晋的法显到天竺学习佛教经典
主题二 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
任务1 历史解释——唐代儒学的发展
史料 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做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
【成果展示】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复兴儒学,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任务2 史料实证——唐朝文化的特点
史料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霓裳羽衣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
【研讨交流】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成果展示】特点:多元性。
原因: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任务3 家国情怀——隋唐文化的影响
史料 隋唐时期,中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其他国家和文化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东亚的新罗和日本都面临着国家统一后的政治重建,急切需要先进文化作为借鉴。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内容也更加丰富。唐朝实行空前开放的文化政策,朝鲜半岛的新罗和日本陆续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留学僧来学习中国文化并加以传播。新罗和日本积极地吸纳先进的中原文明来进行内政改革,巩固统治,使其国家的文字、体制、思想观念和宗教信仰都与中国大体相同。这表明,以儒学思想为核心、以汉字为重要特征之一的东亚文化圈在唐朝已正式形成。
——李铭娜、武振玉《东亚文化圈的形成、
衰退与重建》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东亚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
【成果展示】隋唐时期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奠定了政治基础;新罗和日本等国改革自身的需要;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内容丰富;唐朝开放的文化政策;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与发展。
隋唐时期文化繁荣的特点
(1)全面繁荣:在科技、宗教和哲学、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2)兼收并蓄:国内各族交往密切,在文化上互相交流、融合;中国与亚洲、欧洲以至非洲国家都有往来,文化上得以吸收其优秀成分。
(3)世界领先: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火药开始用于战争,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千金方》《唐本草》等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影响深远:唐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的高峰,对中国文化发展、东亚文化圈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速检速测
1.(2023年3月黑龙江学业水平,5)在书法艺术中,草书以其狂放不羁的特点独具审美价值。下图属于该书体的是( )
答案 D
2.(2023·北京第一次合格考,10)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③贾思勰写成《齐民要术》 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 D.④③①②
答案 A
解析 ①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③北朝贾思勰写成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④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③②④,选择A项符合题意。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8“学思之窗”改编)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指出:“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段话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是( )
A.鼓励民众经商 B.倡导中央集权
C.强调重农抑商 D.主张唯才是举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可知,贾思勰不赞同舍本逐末的做法,反映了他重农抑商的思想,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贾思勰重农抑商的思想,并非鼓励民众经商,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贾思勰倡导中央集权的思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贾思勰的科举观,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北京第一次合格考,6)唐朝时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新罗、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以上史实描述的是( )
A.政治制度的创新 B.经济的迅速发展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文学艺术的繁荣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促进了中印、中日佛教文化的交流发展;新罗、日本使节和留学生来唐,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即以上史实描述的是中外文化的交流,故选C项;唐朝政治制度的创新有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租庸调制及两税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属于对外交往,与唐朝经济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无关,排除B、D两项。
5.(2022年7月浙江学业水平,2)唐代有位高僧六次东渡,历尽艰险,最终到达日本传授佛法,并在奈良主持建造了至今仍被日本视为国宝的唐招提寺。这位高僧是( )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空海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