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2:33: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1.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状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掌握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史实。
1.背景
(1)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2.措施
控制地方 ①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②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③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分散权力 中央 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②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地方 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
崇文抑武 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响
(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助学助考
1.误区警示——宋代“中书门下”
宋朝设“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
2.概念阐释——转运司
转运司亦称“转运使司”,官署名。宋代诸道(路)皆置,均调一道(路)租税以供国用,以转运使、副使主其事。兼分巡所部,监察官吏。
3.概念阐释——三衙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三衙在相互制约的同时,又与掌握调兵权的枢密院相互牵制。
4.概念阐释——崇文抑武
崇文抑武是宋朝建立后的方针,是统治者反思唐代藩镇割据、武将专权的结果。崇文抑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全面繁荣,但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
学习任务二 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二目,梳理宋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1.边防压力
(1)宋辽关系
战争 辽占领燕云十六州,北宋发动两次北伐,均告惨败
和议 ①签订:辽军大举南下,双方签订协议 ②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2)宋夏关系
①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
②内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2.财政危机
(1)原因
①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②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③“岁币”“岁赐”的压力。
(2)后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三目,梳理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史实。
1.庆历新政
背景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概况 宋仁宗时,大臣范仲淹发起以整顿官僚队伍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结果 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归于失败
2.王安石变法
(1)背景: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2)目的:富国强兵。
(3)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4)内容
富国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5)评价
积极性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性 ①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②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1.北宋在处理民族关系时,曾经多次向少数民族政权缴纳“岁币”“岁赐”。(摘自教材P54)北宋“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有什么影响?
提示 一方面,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和,有利于南北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另一方面,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辽和西夏对北宋的威胁。
2.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认为“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摘自教材P54)这说明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了什么后果?
提示 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后果:军队数量猛增,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燕云十六州
燕云十六州是五代后晋建立者石敬瑭为答谢契丹出兵帮助其推翻后唐而割让的土地。包括幽州、蓟州、云州等十六个州在内的地方,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和北京市。
2.特别提醒——认识宋代民族关系
(1)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战是支流,和是主流,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的交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2)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民族交融。
3.知识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中心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侧重点是发展农业,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兼并。主要调节政府(国家)、地主(商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4.易错提醒——“富国”与“富民”
“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5.特别提醒——王安石变法的实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为解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危机而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学习任务三 南宋的偏安
【活动】 阅读教材第四目,认识南宋的偏安。
1.南宋建立
(1)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绍兴和议(1141年)
(1)背景:南宋初年,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抗金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桧主动向金朝求和。
(2)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3)结果:宋金之间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阅读教材P56“学习聚焦”: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为什么还能维持较长时间?
提示 名将方面:有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地理方面:有长江作天险,金军不善水战;义军方面:面对亡国之痛,各地义军突起;蒙古方面:成为金朝大患。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靖康之变”
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俘虏宋徽宗、宋钦宗及宗室后妃数千人北返,并掠走库藏金银和大量文物珍宝,北宋灭亡,因宋钦宗年号为“靖康”,史称“靖康之变”。
2.特别提醒——正确认识南宋和金的战争的性质
南宋和金的战争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战争,不是反击外来侵略,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没有侵略和反侵略之分。
重点难点
1.重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
主题一 北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任务1 历史解释——宋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史料 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方镇阙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簿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研讨交流】赵普“劝上革去其弊”的“弊”指什么?如何解决这一弊端?
【成果展示】弊端:藩镇割据之祸。
解决: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事务;设通判和转运司管理地方监察和财政事务。
任务2 史料实证——北宋加强君主专制
史料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筦(同“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宋史·职官志一》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分析其突出特点。
【成果展示】措施:虚置三公;增加宰相人数;增设新机构;分散相权;官员职位与权力分离。
特点:分化事权;职权分离。
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外部存在的威胁。这导致了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
(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朝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也造成了地方实力衰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3)分化事权:宋朝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造成保守拖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方针,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进行防御战争。
主题二 王安石变法
任务1 历史解释——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史料 (宋)承平既久,户口岁增,兵籍益广,吏员益众,佛老、夷狄耗蠹中国,县官之费,数倍昔时,百姓亦稍纵侈,而上下始困于财矣。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4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归纳北宋“上下始困于财”的原因。所谓的“夷狄耗蠹中国”主要表现是什么?
【成果展示】原因:养兵和养官的费用巨大;寺院道观的侵蚀;向少数民族政权交纳的“岁币”以及百姓的“纵侈”等。
表现:北宋与辽、西夏长期战争,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和西夏“岁赐”。
任务2 唯物史观——王安石变法的弊端
史料一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宋]司马光《传家集》
史料二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宋]刘挚《忠肃集》
【研讨交流】史料一、二反映王安石变法的哪些缺陷?两段史料中哪句体现了“夸大之处”?
【成果展示】缺陷: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推行操之过急,引起各阶层的骚动不安。
夸大之处:“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
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
(1)从背景看:王安石变法是在北宋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推行的。
(2)从措施和结果看:变法认可了地主对土地的兼并,因此无法缓和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之下,新法很快被废除。
(3)从性质看: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4)从目的看: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5)综合来看:这场变法在当时取得一定成效。王安石能够针对北宋错综复杂的统治局面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速检速测
1.(2022·北京第二次学业水平考试,8)鉴于唐末五代“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充足),名曰留使、留州,其上供殊鲜(少)”,北宋统治者为保证各地赋税上交朝廷,采取的措施是(  )
A.用文官担任枢密使
B.设置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D.设置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区
答案 B
2.(2022年7月新疆学业水平考试,8)“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实施这一举措的朝代是(  )
A.西汉 B.东晋
C.南唐 D.北宋
答案 D
3.(2022年7月黑龙江省学业水平考试,6)北宋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这体现北宋政治(  )
A.因循守旧 B.崇文抑武
C.君权削弱 D.机构分散
答案 B
4.(2022·湖北省学业水平考试,5)北宋初年,朝廷设三司编定“会计录”“总括邦计,量入为出”,并设转运使负责将地方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这一措施旨在(  )
A.扩大地方权力 B.推进民族交融
C.提升文官地位 D.加强财政管理
答案 D
5.(2023·浙江7月学考,3)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当时北方民族政权的担忧:“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在这一压力下,宋神宗(  )
A.任用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
B.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C.接受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D.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纸币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神宗对北方民族政权的威胁深感忧虑,1069年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以增强北宋的国力,故选B项;范仲淹“庆历新政”时期的皇帝为宋仁宗,排除A项;两税法实施于780年,皇帝为唐德宗,排除C项;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无法制约北方辽、西夏,排除D项。
6.(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55“学思之窗”改编)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境说:“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  )
A.措施杂多操之过急 B.触犯权贵遭遇抵制
C.内容彻底推进迅猛 D.声援者众执行者寡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及所学可知,批评王安石变法力度过大,牵涉范围过广,引起了社会各阶层的骚动不安。体现出头绪过多,操之过急,A项正确;材料反映变法措施过杂,操之过急,而不是反映触动权贵利益,排除B项;材料反映变法措施杂多,而不是变法措施彻底,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支持变法的人多少,排除D项。故选A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