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2:35: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
1.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了解明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明朝建立后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朝建立
(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区。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同年,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
2.制度变化
(1)废除宰相
①目的:加强皇权。
②实施: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③结果: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设置内阁
背景 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倍增
设立 明成祖选拔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称“内阁”
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职能 ①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②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
发展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3)宦官专权
①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②表现: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1.阅读教材P75“问题探究”:材料主要阐述了明朝废宰相的原因,请指出材料中“颉颃”的含义。
提示 互相制约或上下抗衡。
2.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摘自教材P72)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皇权专制的存在。  
助学助考
1.特别提醒——明朝废除宰相
明朝废除宰相,加强了专制皇权,使明朝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体现了明朝政治体制的独特性。
2.误区警示——内阁大学士不等于宰相
宰相之权是制度赋予,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是国家法定中央一级机构,其任免需经皇帝与大臣商议,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而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机构,其权力来自皇帝,皇帝可直接对其任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3.图解历史——明朝专制集权的加强
4.图解历史——明朝中央政务工作流程
5.概念阐释——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
学习任务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以及中国沿海面临的形势。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2)概况: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郑和远航海外。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影响
2.沿海危机
(1)东南沿海的“倭患”
①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
②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③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
④明廷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连续重创倭寇,东南沿海形势稳定,朝廷遂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2)欧洲殖民侵扰
①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②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③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④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1.观察教材P72“郑和航海路线图”:郑和远航的出发点在哪里?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提示 出发点:刘家港。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2.阅读教材P72-73“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明政府在海防方面需面对的新问题有哪些?
提示 倭寇和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助学助考
1.特别提醒——认识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朝贡贸易,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最终因政府财政难以支持而停止。
(2)农耕帝国观念保守,严重缺乏海洋观念,导致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对外海战中处于不利地位。
2.概念阐释——朝贡贸易
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王朝与周边藩属国政治经济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其特点往往是“厚往薄来,倍偿其价”,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奇珍异宝的需求。
3.知识拓展——戚继光能够取得抗倭胜利的原因
(1)获得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
(2)戚继光本人文武双全,才智超群。
(3)“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
(4)是正义之战,得到沿海一带广大人民的支持。
4.知识拓展——荷兰侵占台湾的历史
学习任务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活动1】 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至三自然段,梳理明朝边疆管理的措施。
区域 措施
蒙古 (1)为防御鞑靼、瓦剌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2)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曾经俘虏明英宗 (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双方基本维持和平局面
西藏 (1)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2)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东北 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活动2】 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三至四自然段,知道明朝是如何被清朝取代的。
满洲兴起 (1)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 (3)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明朝灭亡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
清军入关 (1)1644年,清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迁都北京 (2)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阅读教材P74“学思之窗”:据此指出《大明会典》对大金统治的影响。
提示 《大明会典》被大金统治者高度重视,对清朝入关前的制度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助学助考
1.特别提醒——明代长城
明代长城是在之前长城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在历史上,长城不仅抵御了北方民族的入侵,同时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2.概念阐释——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全称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明朝设置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的地方军政机构。后随着边疆政策的收缩,罢废了奴儿干都司,对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的女真等民族完全实施羁縻统治,授予敕书,定期入京朝贡。
3.图解历史——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方式
重点难点
1.重点:明朝面临的内部和外部问题。
2.难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主题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任务1 史料实证——明代废除宰相制度
史料 洪武十七年(1384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内外诸司奏札多达1 000多件,共3 000多件事情,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100多件、政事400多件,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据《明史》整理
【研讨交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中的现象及其出现的原因。
【成果展示】现象:皇帝政务繁多,负担加重。
原因:废除了宰相,皇帝大权独揽。
任务2 历史解释——明代内阁的特点及作用
史料 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
——摘编自[美]牟复礼、[英]崔瑞德《剑桥中国明代史》
【研讨交流】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及作用。
【成果展示】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皇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等。
任务3 史料实证——明代的宦官干政
史料 尽管明代宦官的文化素养相对提高,但生理变异所导致的心理变态却从根本上难以修复。大多数素质较低、心理变态严重的宦官在操持大权时,也将这种变态心理辐射于国家政治生活中,从而导致了政治的变态发展。
——刘晓东《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移
——明代监阁体制探赜》
【研讨交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宦官干政”的主要途径,并分析其影响。
【成果展示】主要途径:司礼监批红;掌管特务机构。
影响:宦官干政一方面形成对内阁权臣的制约,有利于加强皇权;另一方面导致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终致明朝灭亡。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全面改革官制
①中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经内阁“票拟”后,再由皇帝“批红”。
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科举制
①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②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主题二 明朝经略边疆与对外交往
任务1 史料实证——明朝经略边疆
史料 朱元璋分封的诸子大都遣镇北方,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再次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南部“蛮夷地区”大量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在设置卫所以外“蛮夷”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对南北边疆治理的不同措施。
【成果展示】北方:分封的诸子遣镇北方;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守卫。
南方:派驻军队建立卫所管理南方各地;南方边远地区实行土司制度。
任务2 家国情怀——郑和远航
史料 (上)乃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州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西南洋诸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使之朝贡。有不服者则以兵慑之。
——[清]夏燮《明通鉴》卷14
【研讨交流】据史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和经济目的。
【成果展示】政治目的:显示中国富强,扩大明朝政治影响;扬威异域,宣扬明朝威德。
经济目的:加强与海外的联系,扩展贸易。
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最典型的是郑和下西洋;明朝中后期,因为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与西方殖民者的烧杀抢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及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速检速测
1.(2022年6月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6)明朝建立之初,太祖将各府、州、县官召至京师,当面训诫:“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这表明明太祖(  )
A.重视吏治建设 B.关注民生需求
C.削弱藩王势力 D.提倡厉行节约
答案 B
解析 据本题材料“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下刚刚安定下来,明太祖朱元璋强调要与民休息,休养生息,关注民生需求,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明朝初期的吏治建设状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削弱藩王势力无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明太祖是否提倡厉行节约,排除D项。故选B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5“问题探究”改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写道:“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材料表明朱元璋意图(  )
A.恢复礼乐制度 B.沿袭前朝制度
C.废除宰相制度 D.设内阁牵制宰相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可见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因此朱元璋意图废除宰相制度,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信息是朱元璋要废除宰相制度,未涉及沿袭前朝制度的内容,排除B项;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并不存在设内阁牵制宰相,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3年1月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35)内阁制度确立后,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以致“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由此可知,当时(  )
A.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B.六部执行效率不断降低
C.宰相制度得到重建
D.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可知,内阁逐渐获得票拟权,内阁首辅的地位已经和汉唐时期的宰相类似,说明内阁地位和权力逐渐提高,即中枢决策程序发生变化,故选D项;材料强调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权力的提高,与“六部执行效率不断降低”无关,排除B项;“重建”说法错误,明朝废宰相后,没有再设立,排除C项。
4.(2023·广西学业水平考试,7)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发动所属藏汉人民,两次修筑川藏驿路,“自是道路毕通,使臣往还数万里”。这一举措(  )
A.推动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交流
B.提升了民众的文化水平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修建川藏驿路,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与西藏的联系,有利于巩固统一,故选C项,西藏不属于中亚地区,修建道路与提升民众文化水平无关,明朝时期,西藏地区不进行海外贸易,故A、B、D项均不选。
5.(2023年1月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8)17世纪初,荷兰殖民势力在东方发展起来,先后窃据了澎湖列岛和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势力被驱逐,台湾重归祖国怀抱。这一时期为收复台湾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  )
A.卫青 B.岳飞
C.郑成功 D.戚继光
答案 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率领将士于1662年初击败荷兰殖民者,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C项正确;卫青是汉朝将军,排除A项;岳飞是南宋将领,排除B项;威继光抗倭,排除D项。
6.(2022年6月天津学业水平考试,7)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清朝统一全国 B.明清易代
C.农民起义蜂起 D.明亡于清
答案 B
解析 根据“明朝灭亡”“清朝迁都北京”等信息可知,图示内容反映的是明清易代,B项正确;根据“明朝灭亡”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并不全是清朝统一全国,排除A项;根据“清朝迁都北京”可知材料内容反映的不全是农民起义,排除C项;明朝是亡于农民起义,而不是清,排除D项。故选B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