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做出的努力。概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表现。
1.背景
清末 新政 目的 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
内容 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特点 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认识 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预备 立宪 原因 革命运动高涨,为了遏制革命
过程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预备立宪成为骗局
结果 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2.条件
组织 基础 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革命道路
政党 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思想 基础 纲领 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
三民 主义 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军事 基础 孙中山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沉重打击了清政府
1.阅读教材P111“史料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体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提示 为天下苍生谋永福、舍小家顾大家、不怕牺牲的精神。
2.阅读教材P111“学思之窗”: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
提示 积极意义: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代表着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局限:比较关注政治革命,对社会革命考虑不多。
助学助考
1.特别提醒——辛亥革命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自19世纪末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全过程。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自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
2.误区警示——立宪派≠革命派
立宪派和革命派是资产阶级内部政见不同的两个派别。立宪派主张借鉴日俄经验,实施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革命派主张借鉴法美经验,用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康有为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维护君主制前提下的改革,反对革命。
3.易错提醒——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区别
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图解历史——三民主义
学习任务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知道武昌起义的爆发和中华民国建立的相关史实,了解袁世凯是如何篡夺革命果实的。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保路运动。
(2)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4)影响: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
(1)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产生。
(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制定机构:临时参议院
③内容
主权在民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自由平等 国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三权分立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责任内阁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
④意义:实际上确立了责任内阁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原因 外部 英国等列强的支持
手段 袁世凯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
妥协 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结果 清朝 灭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袁世凯 继任 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凯的手中
1.阅读教材P112“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提示 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镇压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2.观察教材P113“辛亥革命形势图”:指出武昌起义成功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有何特点?成因是什么?
提示 特点:全国纷纷响应,大部分省份宣布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成因:清朝统治日益腐朽,不得人心;各省的离心倾向早已出现,清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日益削弱;革命党人的广泛宣传与努力。
助学助考
1.易错提醒——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
武昌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其并非由中国同盟会领导,更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长期流亡海外。
2.图解历史——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3.图解历史——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4.微点拓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政治原则
(1)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2)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3)规定国内各族人民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
(4)规定内阁总理的产生方式与职权,体现出实行责任内阁制。
学习任务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三目,客观地评价辛亥革命。
1.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功绩
政治 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经济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文化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局限
表现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2)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原因 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助学助考
1.误区警——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而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2.知识拓展——辛亥革命“失败”
(1)革命任务: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2)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重点难点
1.重点: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建立的过程。
2.难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主题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任务1 史料实证——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史料 20世纪初,晚清社会兴起的“改良”与“革命”两大潮流
1901年宣布实施“新政”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1906年下诏“仿行宪政” 1907年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第一届内阁成立 1911年清政府颁布国歌 1894年兴中会成立 1895年广州起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1906年萍浏醴起义 1907年镇南关起义 1908年钦州、河口起义 1911年黄花岗起义
【研讨交流】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关系。
【成果展示】政治:由于民主革命活动的开展,触动了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促使了清末新政的实行;清末新政使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无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经济:清末新政的开展,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任务2 历史解释——三民主义的内涵
史料 我们推倒清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防止后来的社会革命,这真是最大的责任。……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世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民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成果展示】民族主义指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推翻专制政府,建立共和政府;民生主义指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解决贫富分化问题。
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 经济基础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阶级力量发展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的影响
组织基础 1894年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孙中山明确提出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了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偶然性 有利时机 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爆发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提前爆发
主题二 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
任务1 史料实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史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成果展示】主权在民、国民自由平等。
任务2 家国情怀——辛亥革命的功绩
史料 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
——摘自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引发诸多“第一回”具体成果的表现。
【成果展示】“第一枪”: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一律平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一回”: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和赌博陋习。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影响
(1)进步性
①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②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以及国民的基本权利,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促进了中国政治的现代化进程。
(2)局限性
①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②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2.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1)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法制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政治 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
经济 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
法制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
思想 使民主共和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4)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速检速测
1.(2023·广东省学业水平考试,38)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以“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为由,修订商律。这一措施( )
A.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
B.摆脱了外国资本的控制
C.促进了洋务企业的壮大
D.突破了重农抑商的束缚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设立商部,修订商律,发展商品经济,从国家层面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冲破”说法错误,此时仍是封建的清王朝,排除A项;清末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宣告破产,排除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1“学思之窗”改编)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说:“……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由此孙中山先生认为( )
A.民族主义需完成反侵略任务
B.民权主义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民生主义实现“耕者有其田”
D.民族、民权、民生主义均已完成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权主义的核心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三民主义的核心,B项正确;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未明确提出反侵略任务,A项排除;民生主义并未实现“耕者有其田”,C项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3.(2023年1月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12)“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集中概括了以孙中山、黄兴、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力追不舍的社会政治目标和为之奋斗不息的方向,即要在中国建立一个真正的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为此,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 )
A.《天朝田亩制度》 B.“明定国是”诏书
C.《钦定宪法大纲》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D项正确:太平天国时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排除A项;维新变法时期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排除B项;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排除C项。
4.(2023·北京市第一次学业水平合格考,15)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变化”可知,“民国取代帝国”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故选A项;1919年五四运动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排除C项;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排除D项。
5.(2023·新疆学业水平考试,10)“辛亥革命的伟大在于它不仅推翻了一个王朝,而且也在于它使得一切恢复帝制的尝试都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闹剧。”这说明辛亥革命( )
A.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B.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C.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完成了民族独立的任务
答案 A
6.(2022年6月甘肃省学业水平考试,11)胡适曾说,辛亥之后,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儒教、佛教、家庭、婚姻,没有一样能逃过刨根问底式的批判与质疑。其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推翻了清朝统治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辛亥之后,没有什么是神圣不可批判的。三皇五帝、儒教、佛教、家庭、婚姻,没有一样能逃过刨根问底式的批判与质疑”可知,辛亥革命之后,人们可以任意质疑和批判,没有什么神圣可言,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B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解放,并不是对资本主义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辛亥革命对清朝统治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