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8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2:4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课标要求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家国情怀、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局部抗战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了解日本侵华的原因和过程,知道国共对日本侵华的态度,理解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及意义。
1.日本局部侵华
(1)背景
①历史原因: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了侵略中国的总方针。
②现实原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2)表现
①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③建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④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2.国共对日政策
(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
(2)中国共产党
①1935年,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3.抗日救亡运动
(1)上海抗战:1932年1月28日,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抗日。
(2)东北地区
①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②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
③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4)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5)西安事变
过程 ①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影响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枢纽 ②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1927年6月,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主持召开制定侵略中国总方针的东方会议,确立把满洲从中国本土分裂出去,自成一区,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侵略方针。(摘自教材P135)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目的是什么?这次会议的召开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目的:侵占满洲,进而侵占全中国。
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2.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会议,毛泽东根据会议精神,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摘自教材P136)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提示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统一了党内思想。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十四年抗战
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抗战。十四年抗战的概念完整地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符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情况。
2.思维点拨——“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表面看起来是先剿共,后抗日,实际是真剿共,假抗日。这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国民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
3.易错提醒——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的地位只是开始上升,华北事变使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学习任务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知道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通电全国: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2)庐山谈话: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邀请各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分批在庐山开谈话会,在第二次谈话会上,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3)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4)军队改编: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5)实现合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观察教材P138“日军炮轰宛平城”图:日军炮轰宛平城是一个偶然事件还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行为?这一事件对抗日战争的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提示 日军轰炸宛平城是日本蓄谋已久的行为。
影响: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也由此进入全国抗战阶段。
助学助考
1.易错提醒——“全民族抗战”
全民族的抗战不是单指国共两党的合作,而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抗战行为。其中,国共两党犹如两面旗帜,起到引领、带头的作用。
2.概念阐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政治力量。它具有民族性、广泛性和爱国性的特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学习任务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侵华的方式,指出日军在中国的暴行。
1.大屠杀和大轰炸
(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2)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2.殖民统治
方式 方针或政策 罪行
政治侵略 “以华制华” 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经济掠夺 “以战养战” 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军事进攻 “三光”政策 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
3.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4.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
《拉贝日记》(1937年12月14日)记载:“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摘自教材P139)《拉贝日记》有什么史料价值?
提示 《拉贝日记》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对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以战养战”
“以战养战”指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以战养战”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用以维系和扩大战争的基本政策之一。
2.特别提醒——日本在华北占领区的分类
日军把华北划分为“治安区”(即敌占区)、“准治安区”(即敌我争夺的游击区)、“非治安区”(即抗日根据地),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在治安区扶植汉奸武装力量;对准治安区进行“蚕食”,制造无人区,使其逐步变成治安区;对非治安区,以军事“扫荡”为主,实行“三光”政策。
重点难点
1.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2.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主题一 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
任务1 史料实证——日本侵华的原因
史料一 我对华政策的主旨精神是确保远东地区的和平,实现日中共荣。至于其实行方法,鉴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特殊地位,应区别对待中国与满蒙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满蒙地区,特别是东三省地区,是在国防与国民生存方面有重要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我们必须给予其特别的考虑。如果,动乱蔓延至满蒙地区,并威胁到日本的特殊地位与权益,不管威胁来自何处,日本都必需斗争,伺机而动。
——摘编自《对华政策纲领》(1927年)
史料二 九一八事变前一天,美国国务卿与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达成一项秘密谅解:美国保证不干涉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行动,日本则保证其在中国东北的行动应限于锦州以北。直到日本侵占锦州,并向锦州以南进犯时,美国国务卿史汀生才照会中国和日本,宣布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干涉,违反了《凡尔赛条约》,美国政府对此不予承认。
——摘编自秦利《揭秘:“九一八事变”前美日
曾达成“秘密谅解”》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一、二,概括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成果展示】满蒙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资源,对日本而言意义重大;日本明治维新后,将“征服满蒙”定为日本国策;美国等国实行绥靖政策,对日本侵略采取默认态度,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
任务2 家国情怀——认识日本的侵华暴行
史料 在(南京)马群镇警戒的时候,我们听说俘虏们被分配给各个中队,每一中队两三百人,已自行处死。七千人的生命(俘虏)转眼之间就从地球上消失,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日]东史郎《东史郎日记》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指出日本侵华士兵东史郎对南京大屠杀一事做出了怎样的论断?
【成果展示】东史郎先生勇于面对侵略历史,敢于承担历史责任,如实描述历史,有着强烈的正义感。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多重因素叠加的产物
根本原因 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通过对外扩张,获得大量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历史原因 “征服满蒙”是日本的既定国策。日本明治维新后,将“征服满蒙”定为日本的国策
客观原因 西方大国实施绥靖政策。为求苟安,英、美等国政府对日本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弱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大大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
直接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在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日本国内动荡不安,阶级矛盾激化。处于内外交困的日本帝国主义为尽早摆脱危机和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决心加紧发动侵华战争
现实原因 国内资源匮乏。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有限,经济表现出更多的对外依赖性,对生存空间和工业资源的渴望演变到极致就成了对外侵略掠夺
思想原因 军国主义思想浓厚。日本推崇武士道精神,还向国民疯狂进行军国主义教育,宣扬法西斯思想,这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基础
国际因素 力图打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在一战后建立的华盛顿体系中,日本受到美国等国家的压制,不满于华盛顿体系的日本,竭力突破这一体系的束缚
有利时机 “东北易帜”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再加上全力“围剿”红军,根本无暇顾及日本
主题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任务1 史料实证——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史料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抗战的特点。
【成果展示】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学生运动、兵谏等多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任务2 家国情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史料 反对新的内战,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给张杨以积极的实际的援助……是为了促成全国性抗日统一战线的建立与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发动。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1936年12月19日)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为何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成果展示】反对内战,揭露日寇及亲日派的阴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全民族抗战。
任务3 历史解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史料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
【成果展示】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改变农村土地革命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苏维埃政府改制;同意红军改编。
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
(1)从运动的行为方式来看,七七事变前多属于民众自发行为或政党行为,而七七事变后则转变为国民政府认可、参与的政府行为。
(2)从运动的形式和规模来看,七七事变前的多为请愿、示威等具有相当规模的个体活动;七七事变以后则发展为具有很大规模的整体运动。
(3)从运动的作用来看,七七事变前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力地打击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敦促其对日政策的调整和改变,驱使其最终走上抗战的道路;七七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则坚定了国民政府的抗战信心,动员和激励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
速检速测
1.(2023·北京市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19)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以下时间轴梳理的是抗战初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方框空白处应补充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西安事变 D.卢沟桥事变
答案 A
解析 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入侵中国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故选A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7图片改编)如图为《西安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该报道(  )
A.对研究民众抗日救国有较高史料价值
B.佐证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C.反映了国民党当局坚定的抗战决心
D.体现了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的政策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这是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这也说明蒋介石的消极抗日的政策,D项正确;张学良并不是普通的民众,排除A项;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是指西安事变的解决,而不是事变本身,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战,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年6月天津学业水平考试,13)1936年底,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这直接得益于(  )
A.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B.瓦窑堡会议的召开
C.全面抗战路线的提出 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36年底,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A项正确;1935年瓦窑堡会议召开,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排除B项;1937年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排除C项;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公布和蒋介石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年7月贵州省学业水平考试,10)《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鼎铭文》:“卅万生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兄弟同心,共御外侮”的内涵是(  )
A.全民族团结抗战
B.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C.国民党积极抗战
D.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答案 A
5.(2023年3月云南学业水平,12)与下面两幅图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七七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南京大屠杀 D.旅顺大屠杀
答案 C
解析 通过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军进入南京中华门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为祭奠在南京大屠杀中死亡的30多万同胞,国家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定为公祭日,C项正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