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4.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一目,思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怎样在曲折中前进的。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时间 1956年
内容 ①主要矛盾: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制定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意义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
时间 1957年春
内容 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影响 ①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开展起来,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了
2.探索失误
表现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2)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影响 (1)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3.政策调整
(1)表现
(2)结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毛泽东说:“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见教材P168)据此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政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助学助考
1.特别提醒——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两个核心问题
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规模与比例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
2.概念阐释——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曾在1942年、1950年、1957年进行过3次。1957进行了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1958年8月底,整风运动结束。
3.概念辨析——“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的特点是高指标、瞎指挥和浮夸风,突出表现为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共产风”,突出表现为追求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4.知识拓展——八字方针
(1)“调整”:指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关系。
(2)“巩固”:指巩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成果。
(3)“充实”:指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
(4)“提高”:指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提高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学习任务二 “文化大革命”
【活动】 阅读教材第二目,了解“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背景和过程,知道“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1.原因: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2.目的: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3.过程:1966年夏全面发动,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1971年9月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政变,1976年结束。
4.调整
(1)1972年,周恩来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
(2)1975年,邓小平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5.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观察P170教材图片“……庆祝粉碎‘四人帮’的重大胜利”:粉碎“四人帮”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粉碎“四人帮”的胜利,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助学助考
1.思维点拨——认识邓小平领导的整顿
邓小平领导的整顿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整顿,而是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特别说明——认识“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对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的破坏,工农业遭受巨大损失,使中国失去宝贵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3.误区警示——“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是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国家性质没有变,在军事、外交、科技等领域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否定“文化大革命”,但不能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
学习任务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活动】 阅读教材第三目,概括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工业、教育、外交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
1.原因: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
2.成就
(1)工业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2)国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3)农业:我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生活: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
(5)外交
成就 ①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意义 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3.影响: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三线建设
三线建设是指自20世纪60年代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作出了极大贡献。
2.“两弹一星”的重要意义
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讹诈和核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促进了国防现代化建设。
3.易错警示——中美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
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的标志。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
重点难点
1.重点:社会主义在探索中的良好开端和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经验。
2.难点: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主题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任务1 唯物史观——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
史料 只要我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上述各方面的问题,发扬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就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我们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上、财政上和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党的任务,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地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
【研讨交流】如何认识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发展方针?
【成果展示】中共八大客观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科学的论断和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
任务2 历史解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调整
史料 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9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 779台,达到9 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
——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
国民经济》整理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黑龙江的农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成果展示】状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原因: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失误的经验教训
(1)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2)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4)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5)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主题二 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任务1 历史解释——三线建设
史料一 20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中西部的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
——摘编自陶希东《中国跨界区域管理:
理论与实践探索》等
史料二 在三线地区拔地而起了1 100多个星罗棋布的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它形成了中国可靠的西部后方科技工业基地,初步改变了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布局,带动了中国内地和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
——徐有威、陈东林主编《小三线建设研究论丛》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一、二,分析三线建设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成果展示】背景:应对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国家工业东西部布局不合理。
历史意义:巩固了国防;改善了中国的工业和国防发展的布局;促进了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后来中国西部大开发打下了基础。
任务2 史料实证——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
史料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1956年,中国组建0038部队,由钱学森担任院长,开始谋划发展独立的航天事业。
1960年,中国自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3年,中国第一次卫星(“长空一号”卫星)发射失败。
【研讨交流】根据史料,概括指出1956—1973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独立自主研制;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任务3 唯物史观——中美关系改善
史料 1971年6月,尼克松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1945—1995)》
【研讨交流】上述史料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成果展示】变化:由敌视中国到改善与中国的关系。
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多极化趋势对美国的冲击、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不利地位。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取得的成果
(1)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等得到长足发展,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医疗、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就。
(3)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环境得到改善。20世纪70年代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开了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大门。
速检速测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8“学思之窗”改编)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毛泽东旨在强调团结力量( )
A.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努力恢复国民经济
C.积极巩固新生政权 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答案 A
解析 材料表明:在1957年,毛泽东指出团结的重要性。结合所学,1956年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八大确立了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所以1957年强调团结力量主要是为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A项正确;国民经济于1952年底恢复,排除B项;1957年已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排除C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广西学业水平考试,14)据新华社报道,1963年全国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润滑油等主要产品产量全面超额完成计划;中国自己设计和新建成了大型炼油厂,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该成就的取得展现了( )
A.改革开放的丰功伟绩
B.三线建设的巨大成就
C.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D.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1963年与改革开放无关,故不选A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大规模开展三线建设,故选B项。题干并未涉及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故不选C项。国际地位的提升与抗美援朝相关。用洋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体现的是本国工业的发展取得巨大进步,但不代表国际上其他国家会认可中国的成就,故不选D项。
3.(2023年1月辽宁省学业水平考试,22)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吃大苦、耐大劳,坚持“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和保持“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如图是石油工人王进喜的日记,这段文字可以作为探究下列哪种精神的史料( )
A.“红船精神” B.长征精神
C.西柏坡精神 D.劳模精神
答案 D
解析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广大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故选D项。
4.(2022·陕西省学业水平考试,26)诗句“两袖清风遗世立,一心科学为苍生”表达了人们对已故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和缅怀,这种崇敬之情源于先生在农业科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下列属于袁隆平成就的是( )
A.成功研制原子弹 B.培育、优化杂交水稻
C.改进巨型计算机 D.把宇航员送入外太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表达了人们对已故科学家袁隆平的敬仰和缅怀,这种崇敬之情源于先生在农业科学方面的巨大贡献”可以得出对应项为“培育,优化杂交水稻”,B项正确;“成功研制原子弹”属于核能方面的成果,不属于农业方面的成果,排除A项;“改进巨型计算机”属于信息研究方面的成果,也不是农业方面的成果,排除C项;“把宇航员送入外太空”属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成果,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年6月天津学业水平考试,26)1971年,尼克松在讲话中说:“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为此美国( )
A.加强对外扩张 B.强化实体经济
C.调整外交战略 D.放弃美元霸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可知,尼克松的这句话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为了应对多极化趋势,美国采取的措施是调整外交战略,C项正确;美国为了应对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采取的措施是调整外交战略,实行战略收缩,而不是加强对外扩张和强化实体经济,排除A、B项;美国不可能主动放弃美元霸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年7月贵州省学业水平考试,13)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