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培优课(二)
速检速测: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两税法 ④大运河 ⑤佛教 ⑥火药 ⑦玄奘
重难点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趋势
(1)民族交融:蜀国诸葛亮发展同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吴国当地居民同汉族开发江南,东汉以来少数民族内迁,以及十六国混战都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朝统一提供了条件。
(2)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屡遭破坏,而江南地区相对稳定。从西晋末年起,直到南北朝,北方大批农民为躲避战祸,纷纷南迁,为南方的农业生产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定居的少数民族一起,推动了江南的开发。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3)由分裂走向统一:这其中有局部统一的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期统一和前秦、北魏、北周对北方的三次统一。
1.(2024·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中)下面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示意图,该图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重新走向统一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南北政权对峙 D.政权更迭的频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的示意图可以看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走过了统一—分裂—统一的发展历程,A项正确;材料示意图无法反映民族交融,排除B项;南北政权的对峙是暂时的,统一才是趋势,排除C项;政权的更迭是一种表象,不是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4·湖北云学名校联盟高一联考)《隋书·食货志》记载,晋自中原丧乱,元帝寓居江左,百姓之自拔南奔者,并谓之侨人,皆取旧壤之名,侨立郡县,往往散居,无有土著……又岭外酋帅,因生口翡翠明珠犀象之饶,雄于乡曲者,朝廷多因而署之,以收其利。这说明( )
A.地方豪强威胁中央集权
B.南方地区得到一定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开始
D.史籍记载受到政权影响
答案 B
解析 东晋时期,大量北民南迁,国家设立侨州郡县安置移民,这在客观上推动了南方地区的开发。故选B项。
重难点2 汉至唐的制度沿革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赋税制度
汉朝 察举制(注重品德) 中外朝制度 编户制度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 三省制形成 租调制
隋唐 科举制(注重才能)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
发展趋势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由以人丁为主向以财产为主转变
3.(2024·黑龙江龙东五市高一期中)《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唐)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即为皇帝的命令,然后行达门下省,待门下省加以复核。若门下省反对此诏书,即将原诏书批注送还中书省重拟。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则送尚书省执行。”这一制度反映出唐朝( )
A.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 B.皇帝专制权力遭到削弱
C.践行了原始民主的传统 D.中枢权力运转高效合理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起草诏书后……经画敕后……复核……重拟……执行”可知,唐朝中枢决策运行机制为: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会发送尚书省执行,这一机制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反映了唐朝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故选A项;三省六部制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排除B项;原
始民主传统是指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显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程序,并不能体现运转效率如何,排除D项。
4.(2024·河南顶级名校高一测试)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这有利于( )
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可知,国家允许人口流动,说明国家放松了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是在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瓦解的情况下推行的税法,没有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催生新的经济因素,排除D项。故选A项。
重难点3 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的表现
项目 总体特征 具体表现
政治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发展完善 (1)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的创立,提高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创新能力和国家治理能力 (2)官僚政治日益成熟 (3)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出现
经济 封建经济全面繁荣 (1)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辉煌 (2)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海陆丝绸之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思想文化 (1)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文学艺术、科技全面繁荣,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东亚文化圈形成 唐诗、楷书、草书、“中国画”的艺术形式逐渐成熟、文人画、造纸术外传、火药产生并运用于军事、雕版印刷术(《金刚经》等)
民族关系 (1)隋朝的统一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唐朝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唐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
外交 对外交往活跃 对外交通发达,采取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5.(2020年9月北京市第二次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5)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 )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答案 B
6.(2024·山东菏泽高一期中)贞观年间,吐蕃、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遣子弟来长安学习,出现了“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的状况。这一现象利于( )
A.扩大科举取士人数
B.解决唐蕃之间的政治纠纷
C.密切中外文化交流
D.强化周边民族的文化认同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可知,当时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纷纷派遣子弟到唐朝学习,反映了当时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获得了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广泛认同,故选D项;材料只是强调诸夷酋长遣使学习,并未说明其目的是为了考科举,排除A项;吐蕃向唐朝遣使学习客观上有利于增进双方之间的友谊,但是解决政治纠纷还需要依靠政治和军事手段,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外国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向唐朝学习,属于单向往来,“交流”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重难点4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选官方式 盛行时期 选官标准 优点 缺点
世官 夏商周 血缘 稳固贵族统治 不利于人才选拔
军功爵制 战国到汉初 军功 打破世卿世禄制 不利于和
平统治察举制 汉朝 德才 客观上使社会更加稳定 东汉时腐化,推举只看出身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出身门第及德才 早期能为国家选拔一定的人才 后期只看门第,选拔人才名不副实
科举制 隋唐到明清 考试成绩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明清时期僵化,禁锢了人们思想
7.(2024·黑龙江龙东五市高一期中)下表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与内容。由此可知,汉代察举制( )
常科 特科
孝廉:察举孝子廉吏 贤良方正:选拔公正、敢于直言之士
茂才(秀才):选拔奇才异能之士 明经:选拔通晓儒家经典之人
明法:选拔通晓律令的人才
A.提高了官员的综合素质
B.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
C.铲除了特权阶级的根基
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B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汉代察举制既注重选拔忠孝之人及清廉官吏,也注重选拔正直之人和各类有才之士,这反映出汉朝察举制有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故选B项;A项夸大了察举制的作用,官员的综合素质表现在多个方面,如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表格中只是涉及察举制的选才标准,不能说明官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得到提高,排除A项;“铲除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察举制下的人才举荐权在地方,而且材料只涉及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D项。
8.(2024·山东潍坊高一期中)唐代皇帝在开科诏令和策试题目中每每自谦德薄才寡,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恳请考生帮助自己。士人参加科举策试或私下模拟策试,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这主要反映了唐代科举( )
A.坚持德才兼备 B.重视考查时务
C.打破门第观念 D.流程公开公平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所述,唐代皇帝“坦言施政失误,国家危难”,而参加考试的士人“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时弊,提出应对方案”,说明唐代科举希望士人提出有效的方案,解决施政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反映了唐代科举重视考查考生处理实际国家事务的能力,也就是重视考查时务,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