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培优课(三)
速检速测:①转运使 ②绍兴和议 ③南北面官制 ④行省制度 ⑤纸币 ⑥程朱理学
重难点1 两宋之际中国社会的新变化
1.政治上
(1)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得到解决,从此,地方再也无力与中央对抗。
(2)秦汉魏晋以来的豪强世家势力衰落,科举制下出现了大批平民出身的官僚。
2.经济上
(1)国家土地政策调整,由国家土地所有制占优势转变为地主私有制占优势。
(2)租佃经济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经济的经营方式。
(3)商业革命:由实物经济开始向货币经济转型,纸币交子出现,外贸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海上丝绸之路更加发达。
(4)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3.军事上: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4.城市发展:打破市坊的界限,草市更加普遍;不再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削弱。
5.文化上
(1)在儒学的基础上产生了理学。
(2)普通百姓得到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市民文化兴起,词的创作繁荣,话本小说兴起,文人画更加强调意境,风俗画发展。
6.社会习俗上
(1)科举制度开放了社会等级,各阶层流动加快。
(2)婚姻、社交打破了严格的士庶界限。
(3)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人们的活动更加自由。
1.(2024·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高一期中)北宋时期,国家号令一般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但是“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朝廷有大政事,台谏可以否决;君主有过失,台谏可加制止。此外,士大夫一再告诫君主,要依“道”而行。这反映了北宋时期( )
A.宰相权力集中威胁皇权
B.文官和士大夫地位提升
C.有效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宰相制度、台谏制度和士大夫都可以有效地对君权形成限制,即文官和士大夫地位提升,故选B项;“威胁皇权”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避免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北宋时期宰相制度、台谏制度与士大夫对于皇权的限制,与儒家思想无关,排除D项。
2.(2024·辽宁辽阳高一期中)现代学者吴钩在他的作品《宋:现代的拂晓时辰》中提道,农民租种地主土地,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家仆与主人的关系也不再是奴婢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材料所述的历史现象( )
A.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B.改变了政府税收来源
C.变革了封建土地制度 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宋朝政府要求地主与佃户必须要订立契约”“经济意义上的雇佣关系”可知,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且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朝人身束缚的减轻,也反映了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这些举措有助于促进社会的流动,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变化,且宽松的社会环境也有助于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
重难点2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规律
1.过程
(1)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开始于唐中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社会经济环境恶化,经济发展艰难,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了北方,唐朝中央政府财赋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南移动。
(2)从唐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至北宋时期越来越明显。至北宋后期,南方户数在全国所占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二。总体来看,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南宋和元朝只是进一步拉大了南北差距而已。
2.规律
(1)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
(2)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割据战乱时较为明显。
(3)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性。
3.(2019年6月上海市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测试,12)“予谓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诗人陆游这句话可以印证( )
A.榷场贸易的发达 B.孙吴政权开发江南
C.北方人口的南迁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予谓方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之根柢”可知,宋朝时期,江南一带经济发展,成为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且成为我国经济重心,D项正确;榷场是宋辽夏金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A项;孙吴政权开发江南是三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人口迁徙,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0年12月山东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4)下列现象,最能反映宋元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的是( )
A.榷场交易繁荣 B.纸币进入流通领域
C.海外贸易发达 D.大运河的重新开通
答案 D
重难点3 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如辽、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与金的并立。
2.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西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差别逐渐缩小。
4.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中原地区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
5.(2023·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中)澶渊之盟中规定,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岁币”( )
A.保证了宋金之间的和平
B.继承了秦代民族关系政策
C.增加了宋朝的财政压力
D.造成了矛盾加剧战争不断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可知,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巨额银两和绢帛,这会导致政府财政压力加剧,C项正确;“岁币”是宋辽之间,并非宋金之间,A项排除;“岁币”与秦朝民族政策无关,B项排除;澶渊之盟后,宋辽实现了较为长久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排除。故选C项。
6.(2024·重庆三峡名校联盟高一测试)宋辽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中原及江南地区向北方输出的主要是农产品及手工业制品以及海外香药之类,辽、金、夏地区输往南方的商品则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青白盐等。据材料可知榷场( )
A.强化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凝聚力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掌控
C.扩大了政权间经济交流的途径
D.推动了宋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宋辽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并结合所学可知,宋辽夏金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有利于各民族之间通过贸易来互通有无,C项正确;宋辽夏金时期,并未实现统一,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而是强调“各民族政权之间设榷场互相交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重难点4 宋元思想、科技、文化折射的时代特征
1.思想
理学出现,儒家思想逐渐成熟。理学是适应封建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而出现的,实质上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2.科技
宋元时期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广泛使用的成熟阶段,更是外传西方的重要时期,反映了宋元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荣,也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三大发明的成熟和外传,大大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3.文学
宋词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宋词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文人用词抒发对国家分裂的悲愤,如辛弃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词的文学形式和特色更加适应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
4.书画艺术
(1)宋代随着手工业、商业的不断发展,城市经济繁荣,封建文化高度繁荣,涌现出一大批书法家、画家,风俗画盛行。
(2)宋代强化中央集权,反映在绘画方面,如宫廷画盛行;强调以景写意,抒发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文人画盛行。
7.(2024·黑龙江龙东五市高一期中)“关羽崇拜”作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现象始于北宋中叶以后。在宋代的讲史和戏剧中,他投降敌对阵营被解释成“降汉不降曹”,为关羽的人格添加了“义”的成分。宋代“关羽崇拜”的传播( )
A.是政教价值的时代选择
B.体现了儒学教育平民化发展
C.源于理学成为社会正统
D.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宋中叶以后“关羽崇拜”现象逐渐传播开来,并重构和强调关羽的重“义”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儒学复兴,儒家学者重构封建纲常伦理,而关羽重“义”思想也符合封建政治统治,故“关羽崇拜”现象在宋代逐渐流传开来,故选A项。
8.(2024·河南新乡高一期中)元朝为修订历法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天文测量工作,元政府选派14名天文学家到国内26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最北到达了西伯利亚,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公元1280年,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将修订完成的历法取名为《授时历》并颁行于世。据此可知,《授时历》的颁行最主要得益于( )
A.大一统的政治局面 B.地理科学的逐渐普及
C.科学家的探索精神 D.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元政府选派了……最南则到达了南海诸岛”可知,《授时历》的颁行最主要得益于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得益于中央政府对辽阔疆域的管控,故选A项;地理科学的“逐渐普及”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排除C项;元朝的民族政策不平等,初期民族矛盾尖锐,所以民族关系的不断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