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3: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国家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最早的奴隶制王朝。
(2)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治传统,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
(1)政治体制: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2)国家管理: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3.西周
(1)贵族等级分封制
①内容
制度核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等级关系 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继承原则 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权利义务 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②特点:层层分封,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2)原始民主传统
①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②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4.春秋战国:社会转型
(1)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了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微思考
阅读教材P2“思考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推行贵族等级分封制,你认为两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提示 相同点: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点:内外服制是一种较为松散的国家结构,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较弱;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加进步的一种国家结构,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王位世袭制
指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继承方式主要是父死子继,有时兄终弟及。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
2.概念阐释——内外服制
商朝实行的政治制度。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称为“内服”,王畿之外的诸侯或方国领地被称为“外服”。外服也是商王朝领土,但商王朝对其控制和管理比较松散,外服时叛时服。
3.图解历史——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4.概念阐释——家国同构
“家”是小“国”,“国”是大“家”。“家国同构”体现了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融合,是一种借助血缘人伦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
5.概念阐释——国人
西周、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与行政区划有“国”“野”之分。国人是居住在城邑及城邑附近的人,与居住在远郊的“野人”相对,国人是国中主要的军事力量,在政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学习任务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①职责
丞相 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
②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3)地方制度:郡县制
①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②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邮传
①文书行政: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
②邮传制度: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3“历史纵横”:嬴政去“泰”用“皇”,又采上古“帝”号,取名“皇帝”。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其位世袭。这说明皇帝制度有什么特点?
提示 皇权神化;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家天下)。
2.阅读教材P4“史料阅读”:秦朝实行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文书制度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提示 特点:高效、严密、规范。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官僚制
官僚制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
2.概念阐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①“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②“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图解历史——秦朝官僚机构
4.概念阐释——廷议
“廷议”即廷臣会议,是中国古代朝廷的议事制度。廷议之事均为“事关大利害”的政事,须下廷臣集议。廷议的具体方式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的形式进行。廷议的结果须上奏皇帝,廷议意见不一致时,应摘要奏闻皇帝做裁决或者遵从多数人的意见。
学习任务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朝代 演变
两汉 (1)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2)汉武帝时期:为加强集权,设立中朝,削弱丞相权力 (3)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4)东汉时期: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隋唐 确立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新阶段
宋朝 实行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行使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分割宰相的权力
元朝 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明朝 废除中书省和宰相;设立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清朝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微思考
阅读教材P5“思考点”: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提示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武帝:实行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设枢密院、三司分掌军政与财政;元: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内阁作为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演变
两汉 (1)汉初: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2)东汉晚期: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唐 (1)隋朝实行州、县二级制,唐朝沿用 (2)唐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监察机构。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宋朝 实行州、县二级制;后又改道为路,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朝 实行行省制度,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明朝 废行中书省,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其权力;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
清朝 形成省、府、县三级制。巡抚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微思考
阅读教材P5“学思之窗”:东汉政论家仲长统总结的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主要原因:吸取西汉后期皇权旁落、丞相专权、外戚宦官干政的教训;直接原因:光武帝改革行政制度,矫枉过正。
助学助考
1.图解历史——中外朝制度
2.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3.易错提醒——内阁
内阁的权力来源于皇帝,但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封还。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回。
4.图解历史——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5.概念阐释——督抚制度
清朝时统辖一省或数省行政、经济及军事的长官称为“总督”,尊称为“督宪”“制台”等,总督兼管数省,同时在政务之外也兼掌军务。巡抚是主管一省军政的最高长官,总督权力比巡抚大,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都直接听命于皇帝。
重点难点
1.重点: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难点:不同历史时期上述制度的变化。
主题一 周秦之变——西周到秦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任务1 史料证史——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特点
史料 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
——《商周政治制度研究》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商周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有什么特点?为此西周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成果展示】 特点:周人将认同血缘、亲情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
政治制度:确立了分封制和宗法制。
任务2 学者观点——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变化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
——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成果展示】 相同:保留了血缘色彩。
不同: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
1.先秦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1)贵族政治: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宗教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呈现出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
(3)等级森严: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国野分治;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
(4)原始民主: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受原始民主遗存的制约。
2.秦朝建立前后政治体制的巨大变化
主题二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演进
任务1 名家说史——汉至唐中枢机构的演变
史料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汉代、魏晋、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
【成果展示】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任务2 学者观点——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
史料 废丞相、罢中书省,是明初政治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经过以上创制,明朝的国家体制形成了以下格局:“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里的朝廷就是皇帝,而已不同于宋朝皇帝加宰执等于朝廷的政治概念。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创新,并阐述这一创新与社会转型之间的内在关联。
【成果展示】 创新:废丞相,设内阁,皇帝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于一身。
关联: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折射出明朝时期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任务3 史料证史——古代中枢决策机制的特点
史料 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笔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政治制度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 特点:历史悠久;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
汉唐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特点
(1)皇权加强。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发展演变。
(2)内朝官员外朝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由实变虚。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这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任是对相权的限制。
(4)相权分化。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同时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了分权导致效率低下的弊端。
主题三 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变革
任务1 学者观点——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史料 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仍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
——摘编自周积明、田勤耘《清人对柳宗元
〈封建论〉的批评》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顾炎武和刘绍玢对“封建”与“郡县制”的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
【成果展示】 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矛盾。
时代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
任务2 问题探史——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特点
史料 宋朝在府、州之上设置的道或路级机构,仅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性质。宋太祖承袭唐制,将全国分为若干道,太宗时改分为15路,仁宗初年为18路,神宗元丰年间增至23路。各路设转运使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安抚使司。转运使司(漕司)长官为转运使,其职权逐步膨胀。真宗于咸平二年(999年)令“州郡之事,委漕运之臣提其纪纲,按以条法”,使其实际上成为一路的最高长官。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教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宋代路(道)级机构的设置、演变呈现的特点。
【成果展示】 特点:承袭前代制度;属于中央派出机构;建置不断增多;职权不断扩大。
任务3 名家说史——元代行省制
史料 元代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行省在忽必烈时期能处置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即位后,更是颁给行省长官虎符,使其统领本省军队,但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职掌军权的中央机构)。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指出元代行省与中央的关系,并说明行省制度的积极影响。
【成果展示】 关系: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行省长官既受中央节制,又有一定的自主性。
积极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古代地方治理的特点
随堂演练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教材知识”改编)如图为大盂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一文物史料可以用来研究(  )
A.商朝内外服制 B.西周社会状况
C.春秋争霸战争 D.秦朝统一全国
答案 B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史料阅读”改编)《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记载:“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辅佐)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反映出春秋时期(  )
A.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 B.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C.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贵族政治开始确立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辅佐)之,勿使失性……”可知,上天创造百姓并为他们立了国君,让国君治理他们,不让他们丧失天性。同时君主需要听取臣子的建议,这反映出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时期的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未涉及分封制的逐渐解体,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排除C项;春秋时期,贵族政治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4“史料阅读”改编)《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这反映了秦朝(  )
A.依托邮传的文书传送 B.繁缛的国家治理模式
C.细密严苛的法律体系 D.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有事请殹(也),必以书,毋口请,毋(羁)请”“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有事必须书面请假,不许口头或别人代请,政令文件必须按规定及时传达,反映了秦朝时期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D项正确。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7“学习拓展”改编)廷议、朝议、集议,是中国古代中央决策体制的重要方式。当国家遇到重大事务时,皇帝或皇帝责成中枢首脑召集相关官员进行讨论,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即所谓“兼听独断”。据此可知,廷议制度(  )
A.有助于决策的合理性 B.有效限制了专制皇权
C.体现了民主决策色彩 D.缓和了皇权相权矛盾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遇到国家大事时,皇帝召集相关官员通过廷议商讨,这有助于集思广益,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故选A项;讨论结果由皇帝最后裁定,说明廷议不能有效限制专制皇权,排除B项;讨论的过程体现出集思广益,但结果由皇帝最终决断,并非民主决策,排除C项;材料强调廷议的存在能够集思广益,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并未缓和皇帝和丞相的关系,排除D项。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学思之窗”改编)《后汉书·仲长统列传》记载:“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这表明,东汉(  )
A.实行郡国并行以加强地方治理
B.确立新的行政中枢以加强君权
C.解决了分封制遗存的割据隐患
D.以文书制度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可知,汉光武帝总结西汉晚期以来皇权旁落、强臣擅权的教训,针对这一历史教训,矫枉过直,将中枢权力收归尚书台,三公权力受到削弱,确立了新的行政中枢以加强君权,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地方治理,且不符合史实,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针对中枢权力,与分封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文书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教材知识”改编)明代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清朝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中央行政中枢的变化说明(  )
A.内阁制度威胁皇权 B.中央集权持续加强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决策效率日益降低
答案 C
解析 材料并非从中央和地方权力分配角度进行叙述,而是从中央行政中枢的角度叙述皇权日益加强的情况,C项正确,排除B项;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并非威胁皇权,排除A项;军机处的设置有利于行政决策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