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奠基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2.初创
表现 (1)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
意义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3.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4.发展
改革开放后 (1)背景: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成就: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20世纪90年代以来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3)到2010年底,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完善
措施 (1)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成就 (1)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2)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微思考
1.宪法宣誓制度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摘自教材P56)国家实行宪法宣誓制度有什么意义?
提示 有利于促进宪法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和严肃性;有利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理解其就职以后所享有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应当“权为民所用”。
2.阅读教材P57“学思之窗”:依法治国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 (1)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法制基础。
(2)推动了国家治理理念的进步,有助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3)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进步。
助学助考
1.知识拓展——1954年宪法
“五四宪法”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并以特殊的功能维护政治共同体的价值共识,提供合理平衡国家、社会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平台,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崭新历史。
2.概念阐释——法制与法治
“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相对于“人治”而言,强调的是法律至上,依法治国。
3.图解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
4.比较辨析——“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学习任务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百废待兴、物质匮乏。
(2)内容: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3)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孟泰、时传祥,“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科学家李四光、华罗庚等。
(4)表现: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
(5)意义: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表现
①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②20世纪90年代,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③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④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以德治国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3.21世纪: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过程 (1)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2)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3)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内容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意义 (1)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3)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代表 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热爱祖国、奉献人民、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全国道德模范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58“史料阅读”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坚持的原则。
提示 原则:坚持对外开放的原则,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成果,也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
2.阅读教材P59“历史纵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杨善洲、黄大年等一大批全国道德模范。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怎么做?
提示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练就过硬本领,担当时代责任;锤炼品德修为,勇于砥砺奋斗。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这两个方面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2.构图解史——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
3.知识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灵魂: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
4.思维点拨——雷锋精神的5个当代价值
为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供精神动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道德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伦理基础;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价值源泉;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资源。
5.易错点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法治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障。
重点难点
1.重点: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2.难点:在理解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的基础上,加深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主题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任务1 史料证史——新中国成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
史料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
【成果展示】 特点:废除国民党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建设影响较深。
任务2 学者观点——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特点
史料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原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将原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机构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计量法、外资企业法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近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
【成果展示】 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人员队伍壮大。
任务3 问题探史——新时期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史料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越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自中共十五大报告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怎样的治国方略?其提出的依据是什么?
【成果展示】 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依据: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国家基本方略和全社会共识。
(2)全民接受依法治国理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依法治国在改变中国社会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观念,法治、民主、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理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3)国家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人权。政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4)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民主法治,向着“三者有机统一”的方向迈进。
(5)立法成绩显著。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6)法律服务日益增多。
主题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任务1 史料证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王进喜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参加会战,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
——摘编自《这些年我们一起崇拜过的劳模》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铁人精神”的主要内容。
【成果展示】 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等。
任务2 史料证史——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
史料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引导和凝聚到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上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的共同理想团结奋斗。
——摘自《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1994年8月23日)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概括爱国主义教育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影响。
【成果展示】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任务3 史料实证——新时期的精神文明建设
史料 第一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一生与人大紧密相连。1954年,申纪兰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入宪法。1983年,她所在的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5年,她在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几十年来,她始终坚持“不领工资、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坐专车、不要住房、不脱离农村”。
——摘编自《申纪兰:永远的人民代表》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阐述申纪兰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
【成果展示】 厚植深切的爱国精神;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以身作则的敬业精神。
全面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含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过程中,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成果。
(2)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3)作用
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发展指明了方向,还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它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
③它有利于形成尊重公民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随堂演练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7“学思之窗”改编)“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于1982年宪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C.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
答案 B
解析 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故选B项;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颁布,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到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C项;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0“学习拓展”改编)1982年以前宪法的结构顺序为“序言”“总纲”“国家机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1982年宪法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这一变化表明(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
C.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变化
D.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可知1982年宪法更加尊重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一步完善,故选D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排除B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C项。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思考点”改编)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恢复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
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就恢复了被破坏的民主和法治,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切实贯彻落实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方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排除D项。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6“教材知识”改编)2015年我国正式确立宪法宣誓制度,2018年对宣誓誓词进行修订。下表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宣誓词。这意味着( )
我宣誓: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①坚持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
②我国重视增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③每个国家公职人员都应该从一点一滴做起
④敬重宪法捍卫宪法是我国的一种社会常态
A.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有利于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体现我国国家治理能力,①正确;“履行法定职责”说明有利于增强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故②正确;从一点一滴做起,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材料无关,③错误;“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说明通过庄严的仪式、郑重的誓言,将会使学习宪法、敬重宪法、遵守宪法、捍卫宪法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常态,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5.(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60“问题探究”改编)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据此可知,这一决议的主要目的是( )
A.将改革的重心转移到精神文明建设
B.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提供保障
C.推动社会民主法治建设向纵深发展
D.纠正不良现象以促进社会风气好转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看,《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颁布有利于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颁布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选B项。
6.(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8“教材知识”改编)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A.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B.弱化爱国主义教育
C.推动社会风气异变 D.提高公民文化素养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994年……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中共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在与时俱进,其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