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任务式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3:3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学习任务一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1)提出: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2)内涵
(3)意义: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2.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1)与苏联、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交 (2)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3)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4)1956年,中国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 (1)出现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2)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20世纪70年代 (1)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中英、中荷关系升格为大使级 (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4)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
微思考
1.阅读教材插图P81“毛泽东与斯大林”:《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有何影响?
提示 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新中国国际地位;为新中国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提供了保障。
2.阅读教材P81“思考点”:怎样理解新中国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
提示 毛泽东提出的三条外交方针,构成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框架。是对国际局势的冷静观察和精辟分析,并结合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而制定的。三条外交方针符合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完全独立的根本利益,为确定新中国的外交原则提供了战略指导。
助学助考
1.图解历史——“一边倒”的外交
2.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
①“同”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经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②“异”指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
3.特别提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谋求各国的和平共处,争取各个主权国家的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国“和”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
4.易错提醒——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加入联合国
新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在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理应取代台湾的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故新中国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
学习任务二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1.改革开放后
(1)调整: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在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2)成就
①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②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
2.世纪之交
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 (1)解决了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的边界问题 (2)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即“10+1”领导人会议机制正式建立 (3)中国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韩国、越南、蒙古等国的关系取得新进展
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与发展中国家合作 2000年正式成立中非合作论坛,2003年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1)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推动二十国集团成为国际经济治理主要平台 (2)与俄罗斯、印度、巴西一起创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3)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
微思考
阅读教材P82“史料阅读”:和平发展与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之间有什么关系?
提示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坚定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和平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与繁荣,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突出贡献。
助学助考
1.图解历史——中美关系的演变
2.知识拓展——“10+1”领导人会议
指东盟10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与中国领导人间举行的会议。“10+1”合作机制以经济合作为重点,逐渐向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拓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良好格局。在“10+1”合作机制下,每年都会召开首脑会议、部长会议、高官会议和工作层会议。
学习任务三 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背景
(1)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2)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外交思想。
2.特点: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3.成就
(1)与不同国家的合作
世界主要国家 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东亚、东南亚国家 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非洲国家 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
(2)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3)提出中国方案
践行多边主义 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促进全球治理 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
倡议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等主场外交
为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微思考
1.阅读教材P84“思考点”:为什么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紧密?其动因是什么?
提示 原因:中国坚持独立自主,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正确义利观,中国始终支持发展中国家。
动因: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2.阅读教材P83“学思之窗”:观察以上数据,认识中国外交发展的巨大成就。
提示 新中国成立后,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助学助考
1.概念阐释——“亲、诚、惠、容”的理念
①“亲”: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
②“诚”: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
③“惠”: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
④“容”:倡导包容的思想,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2.概念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
3.知识拓展——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②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④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⑤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⑥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⑦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重点难点
1.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与原则;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历程及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就及其影响。
2.难点:结合国际形势理解新中国外交的方针和政策。
主题一 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任务1 史料证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史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生动反映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并赋予这些宗旨和原则以可见、可行、可依循的内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包含4个“互”字、1个“共”字,既代表了亚洲国家对国际关系的新期待,也体现了各国权利、义务、责任相统一的国际法治精神。
——习近平《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设合作
共赢美好世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
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2014年6月28日)
【研讨交流】 结合史料,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成果展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任务2 问题探史——中国外交的调整及成就
史料一 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70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年10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史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逐步加入联合国专门组织和附属组织,并与国际奥委会、欧共体等建立合作关系。
——据王逸舟、谭秀英主编《中国外交六十年》整理
【研讨交流】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50—70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史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
【成果展示】 (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建交。
原因:20世纪50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70年代,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中国的政策。
(2)特点:以加入政治性国际组织为重点。
1.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
(1)革命性: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
(4)过渡性:其形成过程是从革命型外交向国家型外交过渡的过程,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逐渐摆脱了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2.历史解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
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3)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主题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成就
任务1 史料证史——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史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参加国际经贸和科技组织的活动剧增,先后加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中国还开始参加联合国裁军谈判会议,逐步签署了一系列裁军、军控文件和协议。
——王逸舟、谭秀英主编《中国外交六十年》
【研讨交流】 依据史料,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有哪些新发展。
【成果展示】 参与国际组织的类型、深度与广度方面有了更大发展;由重视政治到越来越多地重视经济;并且承担了诸如军控等更多的责任。
任务2 史料实证——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外交
史料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文化哲学思考》
【研讨交流】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成果展示】 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扩大;实行对外开放,中国与世界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面临环境、疾病、恐怖主义等问题;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意义: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1.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
(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
(3)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5)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涵
(1)在政治上: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在安全上:要坚持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在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在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在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随堂演练
1.(2020·海南高考,11)1949年春夏之间,当中国革命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先后提出了三条方针,其中,“另起炉灶”外交方针所回答的问题是(  )
A.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B.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
C.如何处理好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D.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
答案 B
解析 “另起炉灶”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在新的基础上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回答的是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故选B项;“一边倒”即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回答了如何对待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排除A项;当时国际形势是美苏两极对峙,两极格局瓦解后和平和发展才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即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回答了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排除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1“教材知识”改编)1949年12月,毛泽东访问苏联,两国最高领导人进行了直接会晤。次年2月14日,中苏双方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该条约的签署反映出,新中国(  )
A.“一边倒”方针得以实施
B.得到苏联的正式承认
C.已粉碎了美国对华的封锁
D.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苏结成了盟友关系,新中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故选A项;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排除B项;当时美国仍然对华实行严格的封锁政策,已经粉碎封锁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中国外交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2“史料阅读”改编)邓小平在80年代初指出:“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其意在强调(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
C.积极扩大中国在国际事务的作用
D.搞好现代化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邓小平认为国内经济建设为外交提供物质基础支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着重搞好现代化建设,故选D项。
4.(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83“学思之窗”改编)如图是20世纪50年代—21世纪初“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增长情况”图。影响这一数量变化的恒定因素是我国(  )
A.坚持“一边倒”外交方针
B.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断开拓国与国交往新路
D.实行改革开放增强国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与中国建交国家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这说明我国在外交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我国在不断拓展国与国交往的新路,故选C项。
5.(2022·山东高考,8)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除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外,还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1974—1980年,中国先后与45个非洲国家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这表明我国致力于与非洲人民一起(  )
A.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
B.改善非洲的经济治理机制
C.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发展
D.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向非洲国家提供大量经援贷款”“与非洲国家开展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签订了10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可知,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援助和合作,这有利于非洲国家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排除A项;B项表述片面,中国和非洲进行经济合作也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机制的改善,排除;有利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发展,但不可能“均衡”,排除C项。
6.(2023·山东高考,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 C
解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经历了从追求和平共处、睦邻安邦到诚信互惠的发展变化,合作层次不断深化,有助于与周边国家共谋发展,故C项正确。国家之间不可能完全消除分歧,排除A项;中国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排除B项;材料中的外交理念针对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而非全球治理,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