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
学习目标:
1.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理解他辞官归隐的原因。
2.了解文体特征,细读品味,感受作者离开官场回归田园过程中的复杂心情。
3.体悟作者的情感、志趣,学习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点评。
教学重难点
1.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时代背景,理解他辞官归隐的原因。
2.了解文体特征,细读品味,感受作者离开官场回归田园过程中的复杂心情。
3.体悟作者的情感、志趣,学习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点评。
课前学习任务
1.查找文献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时代背景。
2.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3.通读序言,疏通文字,找到陶渊明表明辞官原因的四句话。
课上学习任务
情境任务一:微辩论
陶渊明的辞官归隐是消极避世,还是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情境任务二:诵读——配乐——感情志
诵读品味文句,选择合适的乐曲给文章四个部分配乐,并说明理由。
情境任务三:评“辞”悟人生
以《归去来兮辞》的阅读为基础,写一段点评,表达你对陶渊明情感、志向以及人生选择的思考。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首先来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第一通过作者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解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第二了解文体特征,细读品味,感受作者离开官场,回归田园过程中的复杂心情。第三体悟作者的情感、志趣,学习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点评。
情境活动一:微辩论
陶渊明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作家。我们学习过他的《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历来受人称赏。但是在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二年级学生发文否定陶渊明,他认为——
“陶渊明基本上是反现实主义诗人”,说“陶诗不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代,都起着引人走向消极道路的促退作用”。观点一出,瞬时激起千层浪。不仅全校中文系师生开讨论会探讨,社会人士也纷纷登报发文参与讨论,这股热潮直到60年代初才慢慢结束。
如果你也参与了讨论,你会怎么说呢?请同学们明确观点,两人一组,来一次5分钟的微辩论吧!
诚然,隐逸这种做法历来受人争议。积极入世的想法和态度,更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的期待。而陶渊明的辞官归隐,自有其深层的社会和个人原因。
1.穿越时空·回望作者
让我们透过历史去探究一番吧。
首先从陶渊明自身来看,他是在29岁那一年入世的,从29岁入仕到41岁彻底离开官场,12年的时间,五仕五隐,在任不足两年。这样的反反复复,这样的短暂,我们可以感受到,入仕为官对陶渊明来说可能是一种煎熬。
那么29岁之前,陶渊明过着简单的耕种和读书的生活。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早年颇有壮志,并非消极避世之人。同时,他性情喜爱自然,崇尚自由,非常希望能够过一种简单淳朴的生活。
2.穿越时空·回看历史
再来看他生活的时代。
陶渊明的时代,士族没落,军阀代起,为政者争权夺势,为官者追名逐利。东晋偏安一隅,逐渐衰微,处在外来的压迫和内战的循环之中。
鲍鹏山在他的文章当中这样写道,陶渊明时代是一个不可能有什么个人成功的时代,一个不可能既不违背道德和人性,而又有所作为的时代。
在这样的一种时代当中,能够洁身自好,保持自己内心的洁净,就已经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3. 读“序”明缘由
陶渊明41岁离开官场,他写下了《归去来兮辞》。在辞的前面的序言当中,他交代了相关的情况。
我们在预习的时候,布置了同学去疏通文句,下面简单来分析一下。首句作者交代他入仕的经历,因为家境贫困,孩子又多,生活非常艰难,耕种不能够维持生活,所以不得已才进入官场。
他自己也坦言,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随后,他又用四句话来表明自己辞官的原因,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都找到了吗?我们列表来分析一下。
同学们可以和同桌讨论一下自己的想法。
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说明作者性喜自然。天性如此,是很难改变的。忍饥受冻非常的痛苦,但是违背心意,这也让心灵受到戕害。身心的痛苦,实在难以承受,理想的生活又不能够实现,作者不禁感慨万分。身陷官场,灵肉分离,让他再也无法忍受了。亲人离世要去奔丧,可见当时陶渊明内心是非常的悲伤的。但是按照古人的传统,即使是父母离世,守丧三年也不需要辞职,可见陶渊明的这一次辞官,最后一个可能只是一个触发点,而前面三点才是真正的原因。
4. 小结
综合以上种种,我们来做一个小结。陶渊明因为穷困,耕种不足以维持生活,不得不违背本心,出仕为官。
他“自然”的天性和官场格格不入,始终难以调和,所以陶渊明最终选择了听从心灵的召唤,回到家乡,回到田园,做一个简单的农人。
情景活动二:诵读——配乐——感情志
辞别官场的陶渊明,就像冲出樊笼的飞鸟。他的心情一定既激动又复杂,让我们进入他的文字去感受一下吧。
1.了解文体——“辞”
从题目我们可以了解到,这篇文章是一篇“辞”。辞和赋很像,是一种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从头到尾分别压几个不同的韵;句式整齐,富有韵律,读起来给人一种和谐的美感。
看来,辞确实是一种非常适合朗诵的文体。校园文化艺术节就要到了,班级准备制作一个《归去来兮辞》的配乐朗诵短视频,参加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诵读品味文句,选择合适的乐曲,给文章四个部分配乐,并说明理由。
2. 推荐名曲
老师为大家找到了四种民族乐器的八首乐曲,这八首乐曲都非常有名,供同学们做参考。当然,如果你们有更合适的选择也可以。好相信我们同学都有了自己的配乐方案了。
3. 诵“辞”感情志(一)
下面,老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想法,开篇——
归去来兮,劈空而来,陶渊明发出一声来自于内心深处的呼唤。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这对陶渊明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所以他决意要归去了。开头的两个问句,以及最后的舟遥遥四句,集中表现了作者当时归心似箭、急不可待的心情。陶渊明归隐的决定,经历了漫长的摇摆和挣扎,所以他说,时迷途其未远,觉今世而作非。过去入仕是误入歧途,幸好现在可以回来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作者化用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和对未来生活的信心。正可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一切还可以从头再来。
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作者对过去的反思和愧悔,但是还有更多的是庆幸和欣慰。如果我们配上二胡《光明行》那充满激情的曲调,正符合当时作者的心境。
4. 诵“辞”感情志(二)
终于要到家了。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激动的作者不禁奔跑起来,开头连用八个四字短句,用轻快的节奏,表现出内心的激动喜悦、欢欣舒畅。
回到田园的陶渊明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品酌美酒,欣赏美景,或倚南窗,或归田园,看白云出岫,自由飘荡,倦鸟飞回,这就如同他当时的心情。与孤松相伴,身体和心灵融入这一片美好的自然之中。作者傲然自得的情景和怡然自洽的心态,我们如同看到一般。所以古筝《秦桑曲》的悠扬、轻快的曲调,非常符合我们来读这一段文字。
5. 诵“辞”感情志(三)
返回故乡,对于陶渊明来说,不仅是身体的回家,更是心灵的回归。田园生活是如此的丰富有趣,有亲戚可以闲话家常,有情书可以寄托怀抱,有田可耕,有景可赏,亲人团聚,自然美景又令人陶醉,这样与世隔绝地生活又何妨呢?所以作者说,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他的心意是如此之坚定,在田园之中,树木繁茂,流水淙淙,自然万物,在天地之间蓬勃生长,陶渊明发出“善万物之得时”的感慨,给出了内心的赞美。
但是,最后一句“感吾生之行休”,有些人认为,流露了作者的一些消极情绪,但是其实正是因为了悟了生命的有限,才更觉自由之可贵。我们在这里读到了一个珍惜生命、热爱自由的陶渊明。
古琴《曲渔樵问答》所塑造的隐逸形象,和陶渊明的形象是非常贴切的,配以《曲渔樵问答》来朗诵的话,相信也是非常合适的。
6. 诵“辞”感情志(四)
最后一个部分,是作者对生命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既然人生匆匆,那就让身体跟随心灵的方向吧。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在当时,陶渊明的心境已经非常的明净了。他决定归去,决定归隐,决定回头,回到普通的日常的农村生活,热情地投入到农耕之中去,实现了生命的完整。
在当时因为政治非常黑暗而残酷,所以,很多人选择用求仙问道来逃避生活、逃避现实,但是陶渊明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不求富贵、不求仙的选择,也令人肃然起敬。他选择过这样的一种生活,随心所欲,顺随自然。
世俗的富贵他不要,神仙的居所他也不向往,那就真正的生活在自然之中,“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吧。躬耕田园的陶渊明是如此的乐天安命。
让我们选择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流畅、优美和明快,去应和。我们或许能够更加明了,陶渊明内心的高尚节操。
陶渊明选择归去,实现了生命的回归,但是真正回到田园的陶渊明,他的生活,并不如我们世人所想象的轻松浪漫。作为农民的陶渊明,他其实过得非常艰难而困苦。但是此后22年,他再也没有回到官场。
7. 补充:“归去”之后
我们来看到他归去之后写下的诗文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在田园中,陶渊明找到了生命的安适,获得了心灵的完整。这字字句句,都透露着他对田园生活无限的热爱。
情境活动三:评“辞”悟人生
名家评“辞”
陶渊明的这种真诚和真性情,感染了后世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写下许多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宋代王安石说“彭泽陶潜归去来,素风千岁出尘埃”。陶渊明就像清风朗月一般,滋润了后世多少人的心灵世界。
近代梁启超给出了高度的评价,“”渊明这篇文,把他求官弃官的事实始末和动机赤裸裸照写出来,一毫掩饰也没有,这样的人,才是“真人”;这样的文艺,才是“真文艺”。
当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教授,他这样写道“对于后世人来说,一切的回归,一切的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他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我们看到这些名家大家,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自己对陶渊明、对陶渊明作品的思考。
2. 写点评,悟人生
为表达对陶渊明的敬意,我们也来尝试一下吧。
学校的文学社以“高举的灵魂”为主题,向全校同学征集作品,请以《归去来兮辞》的阅读作为基础,写一段点评,表达你对陶渊明情感、志向以及人生选择的思考。
老师写了一段话,给大家参考一下。
陶渊明子多且幼,为贫而仕,尽管生活逼迫他违背本性,困于官场,但自然的天性和崇尚自由的意念,让他始终无法与世俗和解,“鸟倦飞而知还”,他用“归去”,用身体力行顺应了内心的呼唤。不与世浮沉,植杖耘耔,登高长啸,临水赋诗,是他留给世人的回答。自然四时轮回有序,陶渊明的生命节奏与之共鸣,这是世间最光辉的选择。
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完成的点评文字,和前后左右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作业:“对话”陶渊明
自尊又独立的灵魂,向来是令人景仰的。如果陶渊明有微信,给你一次表白的机会,你会怎么说呢?
今天的作业——
请用第二人称给陶渊明发一条信息,100字左右。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