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鸽巢问题》
学科 数学 年级 六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学生已经多次体验模型思想,如四下鸡兔同笼、五上的植树问题以及五下的找次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知道总有、至少的含义,建立鸽巢问题的模型,理解其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分析、抽象、归纳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通过探究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收获成功的乐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重难点 1.知道总有、至少的含义,建立鸽巢问题的模型,理解其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分析、抽象、归纳的过程,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方式与策略 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开课伊始,出示这样一个情境:我除了是一位数学老师,还是一名魔术师,这是一副去除大小王的扑克牌,我请一位同学任意的抽五张牌,接下来我会对这五张牌施个魔法,现在这五张牌里至少会有两张同花色的牌。瞧,神不神奇。魔术的秘诀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鸽巢问题。 通过贴近学生感兴趣的魔术导入,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提高了学生探究鸽巢问题的兴趣 5分钟
第二个环节:化繁为简、初探新知 询问学生将1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会有怎样的情况?(总有1个笔筒有1只铅笔)。 引导学生理解总有的意思是一定有、肯定有。 2支铅笔呢?3只呢?(总有1个笔筒至少有一只铅笔)。 引导学生理解至少的意思是最少、最起码。 鸽巢问题是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的思维上建立模型,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了难度从1支铅笔入手,让学生利用实物演示,体会“总有”“至少”的含义,初步感受鸽巢问题。 15分钟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出示例1,组织学生4人为一小组,探究为什么将4只铅笔放进3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至少有两只铅笔。 小组一用枚举法来验证:用数字表示铅笔根数,不考虑笔筒的位置,有4种放法:分别是400,310,220,211。这4种摆法都有一个笔筒至少有两支铅笔,所以符合结论。 追问学生:能说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3只吗?引导学生理解,只有1、2两种情况至少3只,不能保证一定会发生。 小组二用假设法:联想到找次品中的最不利原则,先假设每个笔筒里都放1只,还剩一只,这一只无论放到哪个笔筒里,那个笔筒都是2只。所以符合结论。 追问道:为什么要先在每个笔筒放一只铅笔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先将铅笔尽可能的平均分,使笔筒中的笔尽可能的少。 用一个算式表示这一过程,(4÷3商1余1,1+1=2)。第一个1表示每个笔筒中先放的一支笔,第二个1表示剩下的一支笔放进任意一个笔筒中,和为2则表示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两只铅笔。 最后再请学生说一说将6只笔放进5个笔筒的情况,并思考当铅笔数总比笔筒数多1时有怎样的结论? 总结出将n+1只铅笔放进n个笔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1个笔筒里至少有2只铅笔。 向学生介绍,这就是鸽巢问题也叫抽屉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过“行是知之成”,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放了2支铅笔,初步建立模型。在不断改变数据(铅笔数比盒子数多1)的探究中,培养学生在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从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构建出数学模型。 10分钟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巩固练习:我设计了完成书本中的做一做,让学生通过书本中的练习,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变式练习:思考把10个苹果放进9个抽屉,会有怎样的情况。 第五个环节:全课总结、回顾新知 这次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我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本节课中有什么收获,并为自己的表现打分,通过学生自评,梳理知识框架,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解决练习题时,指导学生分析,题目与“抽屉原理”的联系,找到“抽屉”是什么,“物体”是什么,怎么思考。从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以及建立模型的能力。 10分钟
板书设计 鸽巢问题 (4,0,0)(0,1,3)(2,2,0)(2,1,1) 只要放进的铅笔的枝数比文具盒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 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文具盒中,(m﹥n,m和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鸽巢中至少放进了2个物体。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是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引导同学探究“鸽巢原理”,初步经受“数学证明“的过程,并有意识的培育同学的“模型思想。 1、借助直观操作,经受探究过程。老师注意让同学在操作中,经受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 2、老师注意培育同学的“模型”思想。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活动,同学对于枚举法和假设法有肯定的。熟悉,加以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在解决抽屉原理的优超性和局限性,使同学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索问题。 3、在活动中引导同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本节课的“抽屉原理”的建立是同学在观看、操作、思索与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觉的,同学学的乐观主动。特殊以嬉戏引入,又以嬉戏结束,既调动了同学学习的乐观性,又学到了抽屉原理的学问,同时熬炼了同学的思维。在整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使同学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在同学体验数学学问的产生过程中,我始终担忧同学不理解,不敢大胆放手,总是牵着同学的思路走。 2、这部分内容属于思维训练的内容,应当让同学多说理,让同学在说理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体会“鸽巢问题”中的“总有”和“至少”的真正含义,并能敏捷运用所学学问解答一些变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