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10《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10《阿长与〈山海经〉》课堂实录(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7 12:5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思路
导入核心问题
一、拟标题,说明理由
二、做对比,品析情感
三、引资料,深化理解
好,同学们,今天咱们继续来一起阅读鲁迅先生的名篇《阿长与〈山海经〉》。(师板书: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上节课咱们已经一起梳理了文章的结构。在下课的时候,有同学发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他发现文章的19和20两段,写的是远房的叔祖,远房的叔祖似乎和阿长与《山海经》都没有什么关系。所以,这个同学提出来说,那这一部分如果是“闲笔”可不可以删去呢?
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讨论讨论,19和20段的这处“闲笔”到底能不能删掉?老师想先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好,你来说,
他觉得,可以删去。因为19段一上来,其实已经很清楚地交代了阿长为我买《山海经》的原因。所以删掉了这一部分,并不影响全文的叙事。好,你来说。
不可以删去。你的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因为这是鲁迅先生的作品,教材编写者把它编到教材里,自然我们不能轻易地动了。如果你能够在分析的时候,更加贴近咱们的文本,那么分析得一定就会更好。
大家都各有各的看法,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试着解决这个问题。
一、拟标题,说明理由
要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先来认真地阅读文章的19到20段,看看这部分写了什么。请你用拟小标题的方式,来概括这部分写的内容。给大家三分钟的时间,现在开始默读课文,把你的小标题旁批在文章的旁边。
好,我看到大家都已经放下笔了,应该都写完了。我们来听一听大家的意见。好,你先来说,你写的题目是什么?“我”的远房叔祖。(师板书:“我”的远房叔祖)能说一说理由吗?
他说,因为在文章的19和20段,以及课下注解,我们可以看出来,叔祖是一个爱种一点花木,且跟小朋友关系特别好,又有非常多藏书的老人。所以他觉得,就是向我们介绍了远房的叔祖。我们再来听听别人的。好,我们请这位同学来说,你写的题目是什么?
“我”渴慕《山海经》的缘由。(师板书:“我”渴慕《山海经》的缘由)这个标题起得很有意思,这个标题结合了我们现在的语境,说一说你的理由。
这位同学说了,在文章的19段和20段,很清楚地交代了我之所以会想要读《山海经》,完全是因为叔祖惹起来的。但是又因为叔祖他非常的疏懒,没有帮我去寻找,所以我一直没有得到心心念念的《山海经》。这里层层的叙事,渲染了我对《山海经》的那种渴慕之情,条理非常清楚,也结合了文本,是大家可以学习的一个发言的样本。今天这个同学很积极。那你再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他起的题目叫做“叔祖与《山海经》”。(师板书:叔祖与《山海经》)你是一个集大成者,你把刚才两个同学的答案合起来了,为什么呢?
因为刚才两个同学说得都有道理。行,还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吗?既然你说了,我们就随着你,一起来看一看文章的第20自然段。请你帮大家说一说,文章的第20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呢?
文章的第20自然段写了我渴慕《山海经》,但是却没有得到那种不被人理解的无奈。说得太好了。
老师想追问一句,小鲁迅想得到一本《山海经》真的就那么难吗?他没有别的办法吗?
文章当中其实有一个提示,20段,大家看看怎么写的?说“问别人呢”,别人是谁?大家想过吗?
特别好,家里的长辈,私塾的先生。我们从小就被告知,当你在生活学习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就向这些大人求助,那如果找这些大人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大家想到了我们以前读过的哪篇文章?
《百草园》。在《百草园》当中,我因为想了解“怪哉”,去问了先生,但是却惹得了先生的不高兴。
其实,这在鲁迅先生的其他文章当中,也写到过。比如说在《二十四孝图》当中,鲁迅先生就写道,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禁止、呵斥,甚至于打手心。鲁迅先生的兄弟周建人,也在文章当中写道,那个时候“花书”也不是正经书。
结合上面老师补充的两则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小鲁迅想读书,想读这些带有图画的书,也是不能够去让别人帮忙的。他不可能去问家里的大人,因为这些都是不被允许的。想读书而不能,那他有没有办法自己去获得呢?
20段也告诉我们了,他想要去买书,没有钱;有了钱,没有时间;有了时间,书店又不开门。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占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就为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做对比,品析情感
好,现在老师想回头看一看,我发现刚才我们这个同学起的这个题目“叔祖与《山海经》”,似乎和我们的文章题目,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我们不如就沿着这个同学的思路,以叔祖与《山海经》和阿长与《山海经》,进行一个对比阅读,我们来比较叔祖与《山海经》和阿长与《山海经》这两件事,结合全文,来谈一谈你的阅读感受。给你一点提示,你可以从人物的身份、态度、事件的结果及情感等不同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咱们先自己读,一定圈点勾画原文,然后把你的感受,旁批在文章旁边。之后你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分享你的看法,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师板书:闲?叔祖 阿长 我 )
好,读完了吗?那我们派代表,来进行一下交流。来,第一组的同学先来说,第一组的同学是从人物身份的角度进行对比的。他找了书中的原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根据原文我们能够发现,叔祖是一个有名有姓、有文化的秀才,且他还有一些爱好。那跟他相比,阿长呢?
阿长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她之所以叫阿长,那还是因为从她前一个保姆那里得来的。她是一个没有名字,没有文化的底层保姆。可以说,阿长与叔祖之间,那隔得实在是太大了,这两个人的身份是悬殊的,好,说得很清楚。
我们再听听第二组同学,第二组同学你们是从哪分享的?他们是从人物态度这个角度,来和大家进行分享。
叔祖是有《山海经》的,但是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到哪儿了,我又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所以叔祖自然也就没有去找《山海经》了。对于我喜欢《山海经》,又不好意思去请叔祖找这件事儿,叔祖是疏懒的,是被动的。可是阿长呢?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阿长并不懂什么是《山海经》,但正因为我感兴趣,所以阿长也来问了,甚至我都觉得和她多说无益。但是我们能够看出来,阿长对待我的事情,是积极的,是主动的,和叔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说得太到位了,我迫不及待地想听一听第三组同学的分享。第三组同学是从事件结果,及“我”的反应来进行分享的。
刚才我们已经反复地读过了这两个自然段,大家对这两个自然段已经都比较熟悉了。我们知道,叔祖是了解《山海经》这部书的,但是他没有去找,正是因为叔祖了解却不去找,这样一层一层下来,使得我一坐下来,就惦记着《山海经》,我对《山海经》的渴慕之情,可以说是愈发的严重了。
大家再看一看第24段,这个组同学找到了特别重要的一句话,我们请大家来请同学来读一读。你们组自己来读一读。歌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找回来了!你为什么要用这种语气来读呢?他说了,他想读出来阿长的这种兴奋,阿长的这种激动。我们来看一看,阿长是怎么称呼他的小鲁迅的?歌儿,多么亲密的一种称呼啊!他是真的把小鲁迅当成了他自己的孩子。大家关注到了吗?
阿长说的可不是《山海经》啊,她管这部书叫什么?叫“三哼经”。阿长甚至都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是什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在阿长去买这本书的时候,她会遇到什么呢?
她可能会遇到别人的白眼,她可能会遭遇到别人的嘲笑:你连名字都说不对,你还来买书做什么?而且老师还标出来了一个词儿,有画儿的。你们能猜一猜老师为什么标出这个词儿来吗?对,阿长太知道我了。
小鲁迅对《山海经》里边的什么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那里面所画着的人面的兽和九头的蛇,她太清楚了,我喜欢的是那里边的画儿,简简单单的几个字,把阿长对小鲁迅的爱和了解,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她排除万难带来了这一部《山海经》的时候,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这一组同学的发言,我觉得分享的质量特别高。我们再请最后一组同学来进行分享。
最后一组同学分享的是人物之间的情感,他抓到了一个细节,文章的19段写: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你怎么理解这个“有时简直”?
说得特别好,我们就看出来了,实际上叔祖拿“我”当朋友,但“我”并不是叔祖的第一选择,“我”恰恰是叔祖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为他是个寂寞者,因为他无人可谈,所以才拿我 们当他的朋友。(师板书:解闷)
我们再来看一看阿长,阿长是真正懂“我”的,别人不肯做、不能做或者不屑做的事儿。阿长做了。有文化的叔祖,没有给我拿来的书,没有文化、不知道这个书的名字的阿长,排除万难给我带回来了。只要是我想要读的这本书,阿长就会帮我把它带到我的面前。我们可以看出来,阿长是真正理解我,真正爱我的这个人。(师板书:懂 爱)
好,通过我们刚才的对比,我们发现了叔祖与阿长不同的反应。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阿长对我充满了这种理解和爱,我一个小孩子,我的这种好奇心,我的这种天性,被长妈妈这样保护着。那么,我对于长妈妈,又何尝不是一种感激,一种怀念,更是一种赞颂呢?
现在回到我们这节课的开始,大家再来看这个问题,“远房的叔祖”一部分“闲笔”,可不可以删去呢?
是的,不可以删掉。鲁迅先生所塑造的叔祖这一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又是在对比和反衬阿长对我的理解和爱。
三、引资料,深化理解
长妈妈对我的影响又何至于此。我搜集到了一些资料,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在孩提时期,鲁迅先生写道,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绘图的书了。在他的求学时期,
因为教科书的不足,都是要现场去记笔记,去画画的。那么,鲁迅先生是画得最快的一个。工作时期,鲁迅也一直都在孜孜不倦地提倡图画书。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书的封面,也是由鲁迅先生设计的,特别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北大的校徽,也是在鲁迅先生的设计下修改的。
刚才我说到了,这样的一个孩子,他是多么的幸运。在他的成长路上,会遇到长妈妈这样一个人爱着他,呵护着他,尽自己的所能,满足着这个孩子的愿望。现在让我们一起把文章的结尾部分读一读,读出你的那种情感。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闲笔不闲,希望大家能够在以后阅读的时候,抓住文章当中的细枝末节,可能你会更加读懂作者的那种情感,可能作者的情感,就不再是我们给它贴的一种标签了。好,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