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程标准 1.知道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向食物生产者演进的过程及意义。2.知道古代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基础·精细梳理】
1.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以前 采集渔猎经济
(1)食物来源:依靠自然界现成的动植物为生。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2)生产工具:使用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的工具。
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
(3)生活方式: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迁徙的生活。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4)女性地位:除生育和抚养后代外,还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为群居的人
由当时生产力水平决定
们提供了大部分食物。
2.原始农耕和畜牧的出现
(1)时间:大约1万年前。
(2)条件:在长期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3)成就
原始农耕 原始畜牧
西亚 小亚细亚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和大麦的原产地 距今约9000年前,已饲养绵羊和山羊
东亚 黄河中上游是粟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 距今约8500年前,中国贾湖的居民已经饲养猪;后来河姆渡的居民也饲养猪和狗
美洲 中美洲是玉米、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距今约6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4)影响
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②人类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从迁徙到定居,逐渐形成聚落 ②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制陶、采矿、冶炼等手工业劳动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天文历法获得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也逐渐发展起来
易错辨析 (1)大约1万年前,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畜牧是在狩猎的基础上,随着农耕和定居生活的出现而产生的。(√)
(2)农业出现以后,人类逐渐从食物生产者转变为食物采集者,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
(3)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情境释疑 (1)阅读教材P3“思考点”: 与食物采集者相比,食物生产者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①人类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食物供应增加,生存条件改善,人口的增长加速。②开始了定居生活,出现了手工业劳动,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获得了发展。
(2)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摘自教材P7)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历史现象?
提示 原始农业的出现。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早期人类的生活
史料 旧石器时代……他们仍像猎食其他动物的野兽那样靠捕杀猎物为生,仍像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无数生物那样靠采集食物谋生。而且由于人类当时依赖大自然,所以也就受到了大自然的支配。为了追猎动物、寻找野果或渔猎场地,他们不得不经常过着流动的生活。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根据史料,概括早期人类的生活状况。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
提示 生活状况:靠采集和渔猎为生,不断迁徙。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
视角2 早期农业出现的原因
史料 首先,人口的移动一定会受到地理环境或周边邻居的限制。其次,季节性资源必须是丰富而规律的。这类资源可以包括鱼、贝类、干果和植物种子,总之必须多产且源源不断。再次,人口的增长必须达到一个食物短缺、人口与食物供给失衡的程度。……导致食物生产的出现。
——[美]布赖恩·费根《世界史前史》
根据史料,指出推动农业出现的主要因素。
提示 地理环境的限制;对季节性资源的要求;人口的增长。
视角3 农业革命的意义
史料 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以后,各项具体劳动,如动物的繁殖、饲养和农作物的播种、收割等,更是与气象变化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人们便形成了“季”和“年”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出现了原始的历法,即以物候定农时的自然历。……原始人在集体劳动过程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喊声,便是最基本的声乐因素。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农业革命的意义。
提示 农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加速了人口的增长;促进了定居和聚落的形成,推动了科学技术和原始音乐、文学等的产生和发展。
1.历史解释——食物采集者和食物生产者的区别
项目 食物采集者 食物生产者
所处时代 旧石器(打制)时代,以食物采集为主 新石器(磨制)时代,以食物生产为主
自然分工 男子负责狩猎,提供肉食;女子负责采集植物果实和茎叶 男子从事农业生产;妇女从事采集和家庭副业
男女地位 男子获取食物来源不稳定,地位较低;女性不但生育和抚养后代,还负责采集食物,地位较高 男性地位逐渐提高,女性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社会关系 人与人之间关系平等,个人隶属于集体 伴随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先后产生
2.历史解释——农业产生的历史意义
(1)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耕、畜牧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2)农业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运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掌握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3)农业的产生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这样,人类从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4)农业的产生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人口得以较快的增长,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的交换,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基础·精细梳理】
1.农业文明的兴起
(1)表现: 西亚两河流域、 非洲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黄河和长江流域,孕育出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
(2)共同特点: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
2.各农业文明区域的生产与生活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食物生产 种植大麦和小麦,饲养山羊、绵羊、牛等家畜
社会生活 ①古巴比伦王国: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政府官员、贵族、商人等也拥有土地,他们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②古埃及: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决定了整个古埃及的命运
(2)古代中国
食物生产 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社会生活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集体耕作 ②战国以后:铁器得到推广,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 ③秦以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秦国都江堰、西汉龙首渠等水利工程 ⑤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
(3)古代希腊和罗马
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古希腊 ①大麦和小麦从西亚传入希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②实行谷物与蔬菜轮作 ③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只有公民才能拥有土地,农业生产中使用奴隶劳动的现象非常普遍
古罗马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橄榄和葡萄 ①长期实行土地国有,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②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越来越多的土地,而小农却逐渐破产
(4)古代美洲
①食物生产: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甘薯、马铃薯。
②社会生活:阿兹特克人的土地除了贵族私有的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有土地。
北美洲南部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
易错辨析 (1)古代不同地区的居民都培育或引进了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和饲养的家畜。(√)
(2)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的农业具有共同特色,孕育出相同的古代文明。(×)
(3)美洲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大麦和小麦。(×)
情境释疑 (1)下图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摘自教材P3)根据史料价值的不同,它属于什么史料类型?有何价值?
提示 类型:第一手史料。
价值:间接反映了河姆渡时期动物驯化和家畜饲养已经得到一定的发展。
(2)在古代世界的大河流域诞生了许多古代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古代中国文明。(摘自教材P3)古代文明大都分布在大河流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大河流域的水源充足,便于发展农业生产。
(3)为控制尼罗河河水泛滥,古埃及人修堤筑坝、挖沟开渠。他们利用河谷的自然坡度修建一系列渠道,引水灌溉。(摘自教材P4)古埃及人治理水患的方式有哪些?有何作用?
提示 方式:修堤筑坝、挖沟开渠。
作用:既可控制洪水泛滥,又可灌溉耕地,保障农业生产。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古埃及的农业生产
史料 公元前2600—前2100年间,因水利工程建设需要尼罗河流域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配合,埃及法老曾经组织民众长期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这一时期的埃及金字塔文当中也常出现“水渠”一词。中王国时期,恢复和发展了曾经在古王国末期和第一中间期被破坏的水利灌溉系统,并修建了大规模的排灌渠道。
——李怡净《尼罗河灌溉工程与古埃及的国家治理
——兼论古埃及文明的形成与社会形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中埃及法老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
提示 减少旱涝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视角2 古希腊的农业生产与生活
史料 希洛人是斯巴达国家没有任何权利的被剥削者,农业奴隶。他们每7户被固定于一户斯巴达公民的份地上,每年要向份地主人交纳收获物的一半和一定数量的油和酒。
——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希腊的农业特征。
提示 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奴隶。
视角3 古代食物生产的特点
史料 随着考察地区范围的扩大和对考察材料的进一步分析,1935年,瓦维洛夫提出中国中心、印度中心等8个作物起源中心的观点。他认为这8个中心在古代由于山岳、沙漠或海洋的阻隔,其农业文明都是独立发展的,所用农具、耕畜、栽培方法各不相同,每个中心都有相当多的有价值作物和多样性的变异,是作物育种家探寻新基因的宝库。
——摘编自曹幸穗、柏芸等《大众农学史》
根据史料,概括古代世界食物生产的特点。
提示 起源具有多个中心;独立发展;具有多样性。
视角4 区域性食物生产的差异及影响
史料 无论东方西方,古代经济都是农本经济,以丰衣足食为根本目的,耕织结合,但对牧养牲畜的需要各不相同。中国养畜主要为农耕提供动力,牛耕发展缓慢,纺织原料又靠畜产品。南欧中亚土质黏重,很早就使用重犁,要用二牛、四牛甚至八牛拉犁,养牛较多;纺织原料主要是羊毛,养羊业比较普遍;加之很早就有食肉、饮食奶酪的习惯,故畜牧业在农本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单一种植业结构决定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与西方不大一样。
——摘编自叶茂等《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传统农业
与小农经济研究述评》
根据史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农耕和畜牧比重上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饮食文化的不同。
提示 差异:古代西方农牧并重;古代中国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
不同:古代西方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古代中国则以植物性饭菜为主。
1.历史解释——古代东西方食物生产的多样化特征
项目 东方 西方
耕作 制度 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或间作套种制 普遍实行休闲农作制
土地 集中 土地兼并仍然用来经营种植业,仍然需要大量农业劳动力分散经营,减少的是自耕农,增加的是佃农和雇农 土地集中是为了发展畜牧业,如圈地运动是为了养羊,所需劳动力少,大量失地农民只能到城市谋生
经济 结构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农牧并重、农牧结合
饮食 结构 素食结构,粮食占主导地位,肉食比重少之又少 食物结构中肉、奶的比重较高
2.历史解释——食物生产对不同地区社会生活的影响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①促进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的发展。
②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兴建,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③明确了土地占有归属关系,土地归王室、各级贵族和神庙所有。
④形成了早期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崇拜。
(2)中国
①形成南北两大农业种植区域,即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②推动农业耕作方式的不断发展,由石器锄耕发展为铁犁牛耕。
③推动国家经济政策变化,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④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促使劳动者努力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
(3)希腊地区
①种植大麦和小麦,实行谷物和蔬菜轮作,建果园并加工产品。
②土地由城邦公民占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奴隶。
(4)美洲地区
①种植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粮食作物,驯化了骆马、羊驼和火鸡。
②土地分为贵族私有和个体家庭份地两大部分。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基础·精细梳理】
1.家庭:男子地位上升
(1)男子:农业产生后,开始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主要从事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社会:贫富分化出现
(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氏族部落的首领把一些集体财物据为己有,变成私有财产。
(2)结果:氏族内部出现贫富分化。
3.国家的产生
(1)在对外交战中,军事首领的地位日益上升,把俘虏变成奴隶。在氏族社会中,有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
(2)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阶级产生了。
(3)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应运而生。
易错辨析 (1)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的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3)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古代人类文明产生的条件
史料 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山区,人们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农业革命。还是在那片山区,人们当时又开始了第二次伟大的冒险,即从山区迁移到两河流域,并逐步发展起了生产率更高的新灌溉农业和新社会制度。新农业生产技术和新社会制度相互作用,引发连锁反应,最终产生了文明。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类文明产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提示 农业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
视角2 国家的产生
史料 除了自由民和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进行的……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唯物史观角度解释农业产生与国家兴起之间的关系。
提示 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唯物史观——理解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
(1)私有制的产生:原始社会后期,以金属工具的出现为标志,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这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逐渐代替了以氏族公社为单位的共同劳动。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的。当个体劳动日益盛行后,生产资料也就相应地逐渐转归个体家庭私有。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已经在社会上确立起来了。
(2)国家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劳动产品除了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以外,还有一定的剩余。随着剩余产品增加和私有制的出现,产生了阶级。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有一个强制机关,国家应运而生。
随堂检测
题组?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1.(2022·福建宁德高二期末)据现有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000年前后,出现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000年前后,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水坝和宫殿等遗址也被发现。这说明(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农业进步
B.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
C.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经济中心
D.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时隔3000年,长江下游地区的先民,从栽培水稻、村落定居,发展到生产规模化、农具复杂化,能够修建水坝和宫殿等,说明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早期国家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长江流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云南楚雄高二期末)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这场革命被称为“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下列现象能够直接论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世界人口出现快速增长
B.原始宗教的产生与传播
C.天文、历法的发展迅速
D.城市和国家的兴起发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革命的直接影响是提高了生产力,增加了食物供给,加速了人口增长,A项正确;原始宗教的产生不能视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排除B项;天文、历法是农业发展的产物,其发展迅速属于进一步的影响,因此不能直接论证农业的产生,排除C项;城市国家的兴起与发展不能直接论证农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题组?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3.(2022·贵州六盘水高二期末)秦朝时,设有不同级别的田官。各级田官不仅要过问何种庄稼应每亩播种多少种子,而且还得视土地的肥瘠不同,允许生产者有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种子多少的方便。田官的设置说明秦朝( )
A.法律异常严苛 B.农业受到重视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僚机构臃肿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朝设立不同级别的田官,具体管理和指导庄稼播种等,说明秦朝农业受到重视,B项正确;材料不足以说明秦朝法律异常严苛,排除A项;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秦朝官僚机构臃肿,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2·广东茂名高二期末)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这表明( )
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
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
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
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两河流域的人们编撰农书、开凿运河、管理灌溉等活动,说明两河流域的人们比较重视农业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楔形文字方面的信息,排除B项;原始农业是古代各地先民共同创造的,而非苏美尔人始创,排除C项;材料没有比较古代各地的农业发展情况,无法得出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的国家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A项。
题组? 生产关系的变化
5.(2022·黑龙江鹤岗高二期末)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人们要求有更好更方便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需要更细密的社会分工,这促进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国家开始产生。人类由此进入奴隶社会。材料旨在说明( )
A.人类文明产生具有曲折性和长期性
B.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
C.阶级和国家出现是文明产生的标志
D.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答案 D
解析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牧业产生,社会分工更加细密,而细密的社会分工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进而推动国家的产生,由此可知,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人类文明产生的曲折性,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不同行业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农牧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这一结论,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
6.(2022·浙江舟山高二期末)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农业革命还触发了一场链式反应,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从而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下列最能表达作者意图的是( )
A.农业革命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
B.农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
C.农业革命加剧了社会分裂与动荡
D.农业革命引发了生产关系变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它引发了城市化、阶级分化以及社会分裂”“损坏了原始社会令人神往的平等”体现的是农业革命对生产关系变化的影响,D项正确;城市化发展、社会不平等的出现及社会分裂属于材料中的一方面,排除A、B、C项。故选D项。
知识结构 答题要语
1.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在产生之初,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2.大约1万年前,农业出现,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3.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从采集、渔猎逐渐发展到农业生产。 4.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促成了文明的出现。 5.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品有了剩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人类进入文明社会。
课时精练
A组 基础巩固题
1.(2022·云南昆明高二期中)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是人类( )
A.开始学会用火
B.开始学会制造工具
C.开始学会打鱼和捕猎
D.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原始的农耕和畜牧出现。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是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不是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排除。故选D项。
2.(2022·辽宁建平高二期中)古代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自然环境、农作物(包括动物)和人的生产实践活动。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这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中国古代的节气即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据此推知,古代农业的发展( )
A.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B.实现了人口的快速增长
C.增加了人类食物的供应需求
D.推动了天文历法的进步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重视农时就是重视天、地、人、物的协调统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要与自然节律、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相协调”可知,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对天时、节气的观察,因此有利于天文历法的进步,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生产,与生活方式关系不大,排除A项;农业的发展不一定会实现人口的快速增长,排除B项;材料强调农业与天、地、人、物的关系,并未体现食物的供应需求,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安徽淮北高二期中)人类发展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是食物生产的革命,即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其标志是( )
A.农业的出现 B.商业的产生
C.手工业的产生 D.火的使用
答案 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A项正确;商业是在原始社会后期,伴随着产品剩余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排除B项;手工业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出现的,排除C项;火的使用出现在人类食物采集阶段,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安徽淮北高二期中)据史书记载,一个古代玛雅农民使用石器、木器和骨器,就可以供给12口人充足的粮食;在盛产粮食的地区,一个玛雅农民花两个月的劳动就能生产出全家一年的食物以及须缴纳的赋税和贡物。由此可推知( )
A.玛雅人农业经营规模较大
B.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
C.玛雅人农业商业化程度高
D.玛雅文明盛行精耕细作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玛雅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但是农业产量高,能够满足家庭的生活和消费的需要,说明玛雅地区农耕条件优越,B项正确;玛雅人采取极为原始的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其农业经营规模较小,不是精耕细作,排除A、D项;玛雅人农业生产程度较高,商业发展程度较低,排除C项。故选B项。
5.(2023·山西太原高二期末)古埃及神话中记载了埃及人崇拜的植物、农业和丰饶之神奥西里斯教人们酿造啤酒,奥西里斯的妻子把小麦变成了面包的故事;中国也有神农尝百草,后稷教民耕种的传说。由此可知,在早期社会( )
A.人类普遍存在英雄崇拜
B.英雄人物引领历史走向
C.不同区域神话相互借鉴
D.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古代中国和古埃及神话中都有关于农业生产的信息,这说明早期社会中食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早期社会对于食物生产的崇拜,不是英雄崇拜,排除A项;“引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无关于不同区域之间神话借鉴的信息,排除C项。
6.(2022·辽宁高二期中)有学者指出,从陕西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数百件石网坠和制作精美的骨鱼叉、鱼钓钩,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这可用于说明,在当时( )
A.母系氏族社会走向衰落
B.原始农业得到较快发展
C.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
D.采集渔猎仍占重要地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以了解到鱼类为当时饥寒交迫的人们提供了急需的生活资料。因此,多数考古学家把鱼纹图形确认为半坡人的图腾也不足为奇”可知,在当时的生活中采集渔猎仍十分重要,因此出土文物中有大量相关的骨鱼叉、鱼钓钩等,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母系氏族还是父系氏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采集渔猎,而不是原始农业,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图腾崇拜受到广泛推崇,排除C项。故选D项。
7.(2022·江苏海安高二期中)著名历史学家钱乘旦在《西方那一块土》中讲到:“由于有了农业,食物就有了保障……人们定居下来,生活比较安定了,可以养育更多的孩子,成活率也逐渐提高,这样,人口就越来越多。为养活这些人,人们就必须开垦更多的土地,于是在更多的地区出现农业。”以下与作者观点最接近的是( )
A.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
B.农耕文明社会分工发达
C.农耕文明生产效率较高
D.农耕文明社会组织完备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农业发展对人民的定居生活、人口增长及土地开垦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说明农耕文明具有扩展潜能,A项正确;社会分工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农耕文明的生产效率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选A项。
8.(2022·福建漳州高二期中)“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进而出现剩余产品、社会分化和阶级。为了控制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出现了政府、军队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此材料旨在说明( )
A.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
B.人类文明产生前提是农业和畜牧业产生
C.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阶级、国家、文字
D.生产力发展是剩余产品出现、社会分化的结果
答案 A
解析 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国家的出现,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文明产生的根源,A项正确;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明产生的标志,排除C项;D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B组 能力提升题
9.(2022·广东肇庆高二期末)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从侧面可以说明( )
A.原始农业已经产生
B.渔猎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
C.神农导致农业产生
D.人类社会出现第二次分工
答案 A
解析 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可见当时已经出现了种植农业的工具,所以从侧面可以说明原始农业的出现,故选A项;原始农业出现之后,渔猎经济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一些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渔猎经济长期存在,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导致农业产生的是在长期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属于生产力的进步,排除C项;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分工是手工业的出现,材料反映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并非手工业从农业之中分离出来,排除D项。
10.(2022·河南新乡高二期末)两河流域加莫尔遗址距今约9000年,据考古发现,该遗址存在已经碳化的谷物颗粒,如大麦、小麦、豌豆等;还有石制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镰、石杵和石臼;还有许多已经驯化的家畜的遗骨,如山羊、绵羊、狗等动物的遗骨。这一考古发现可印证当地先民( )
A.劳动分工比较合理 B.已过上定居生活
C.率先从事原始农业 D.以畜牧业为主业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两河流域加莫尔遗址已有谷物、农业工具和驯化家畜遗址,这说明加莫尔遗址已进入农业社会,当地先民已过上定居生活,故选B项;材料反映加莫尔遗址已进入农业社会,并无劳动分工的信息,排除A项;“率先”一词过于绝对,排除C项;加莫尔地区以农业为主业,排除D项。
11.(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二期中)战国时代,“五谷”之说已相当普遍地使用,但所涵盖的内容却不尽相同,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据此可知,当时( )
A.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
B.民众饮食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C.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D.经济作物生产存在地区差异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或无稻,或无麻,或无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麦”并根据所学知识“古代中国主要分为北方粟麦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可知,这一时期,北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同南方尚未开发的状态相比,北方农业生产领先南方,A项正确;当时我国民众的饮食结构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当时铁制农具并未普遍使用,排除C项;材料中的作物主要是粮食,不属于经济作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2·安徽定远高二期中)希腊素有“橄榄之国”之称,自古以来,希腊人民就对橄榄树有着特别的情感,视其为智慧、和平与胜利的象征。关于古希腊的橄榄种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橄榄树多种植于土地肥沃的地区
B.橄榄是古希腊人的主要粮食作物
C.橄榄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希腊地处地中海气候区,且多山地,土地贫瘠,因而不适于发展粮食种植业,但是适合种植橄榄和葡萄等作物,而希腊人用橄榄和海外交换粮食和其他物品,由此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希腊在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橄榄,排除A项;橄榄不是粮食作物,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希腊公民禁止奴隶参与橄榄采摘,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2·吉林辽源高二期末)有学者指出,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而言,人类的食物结构在原始社会无差别或差别很小,进入阶级社会后,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这意在说明( )
A.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
B.奴隶社会落后于原始社会
C.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
D.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
答案 C
解析 该学者首先明确研究角度即社会发展和分层,然后对比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指出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类的食物结构差别出现并逐渐拉大,目的在于以此说明社会发展拉大了不同阶层食物结构的差距,C项正确;阶级压迫加大了贫富差距与“社会发展和分层角度”不符,A项错误;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B项错误;人们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其生产食物的能力与学者的研究角度不符,D项错误。
14.(2023·浙江金华高二期末)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即文明产生了,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不是生产关系变化,排除C项;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15.(2022·福建宁德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
根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人类社会四个发展阶段中任选其一,提炼一个关于人口增长变化特点的主题并加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答案 主题:农业文明时代人口数量呈现出迅速增长的特点。
说明: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对自然的利用能力增强,农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抵御自然灾害和预防疾病的能力提高,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使得人口的出生率提高,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因此,农业文明时代人口数量迅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