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程标准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知识点一 美洲物种的外传
【基础·精细梳理】
1.物种外传
(1)时间: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
(2)物种: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3)区域:欧洲、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食用与传播
欧洲 中国
玉米 ①16世纪中叶,在南欧地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②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各国 ①明朝时传入中国 ②清朝前期,在全国各地多有种植 ③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
马铃薯 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番茄 ①18世纪中叶开始作食用栽培 ②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品种传回美洲 ①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 ②清朝光绪年间,番茄开始作为食用蔬菜在菜园种植
辣椒 ①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 ②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 明朝时,传入中国
易错辨析 (1)新航路开辟后,亚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等物种陆续传播到欧洲、非洲、美洲等地。(×)
(2)美洲物种的传播路线是先传播到亚洲,后来传播到欧洲和非洲。(×)
(3)美洲的番茄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改良后又传回美洲。(√)
情境释疑 (1)阅读教材P9“《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玉米原产地在哪里?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提示 原产地:美洲。
传入中国:新航路开辟后,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随着殖民扩张,传播到亚洲,也传入了中国。
(2)陈世元在《金薯传习录》中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摘自教材P9)依据材料,说明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提示 明朝时福建商人陈振龙从吕宋(今菲律宾)带回中国并传播。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美洲物种的外传
史料 美洲许多农产品是欧亚非诸国人民从未见过的。如玉米这一美洲特产,地理大发现后很快传到中国西南部、非洲及东南欧。马铃薯、菸(烟)草、可可等美洲特产,也传到亚欧非诸洲。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美洲作物为什么会传入亚、欧、非各洲?
提示 在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伴随殖民扩张传入亚欧非各洲。
视角2 美洲物种传入中国的影响
史料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每亩可得数千斤,胜种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苞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
提示 促进了农业发展,增加了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增长;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
历史解释——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对中国的影响
(1)明朝时,美洲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引入中国,大大增加了中国粮食产量,缓解了粮食压力,也使中国粮食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2)甘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耐旱作物的引种,大大提高了中国粮食的产量,从而也使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有了新的增加。
(3)美洲高产作物的传入,引发了中国农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中国土地利用和粮食生产长期的革命。
(4)美洲高产作物的大量种植,促进了中国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客观上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5)由美洲高产作物等主要因素所造成的人口持续增长和人口膨胀是造成明清时期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知识点二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基础·精细梳理】
1.农作物在美洲的推广
(1)农作物
①粮食类:小麦、大麦、水稻。
②水果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③蔬菜类:黄瓜、豌豆。
④经济类:甘蔗。
(2)推广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食用范围扩大,使当地粮食结构发生变化
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
2.禽畜在美洲的推广
(1)表现:欧洲移民把鸡、牛、驴、马、猪、羊等禽畜传入了美洲。
(2)影响: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易错辨析 (1)新航路开辟后,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和鸡、牛、羊等禽畜传入美洲。(√)
(2)传入美洲的作物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
(3)禽畜传入美洲,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推动了农业发展。(√)
情境释疑 阅读教材P11“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的传播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
提示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亚地区的作物和饮食习惯传入美洲,改变了当地的作物种植结构和饮食、生活习惯。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 亚欧物种输入美洲
史料 各种驯养的动物,尤其是马、牛和羊,是东半球的一个重要贡献。美洲大陆没有可与之媲美的动物,那里的美洲驼和羊驼价值较小……当然,动植物的交换并不限于欧亚大陆和南北美洲之间。整个世界曾卷入这种交换。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通过史料可知,亚欧大陆传入美洲的驯化动物有哪些?
提示 动物:马、牛和羊。
历史解释——早期各大洲物种交流的特点
(1)多向交流:美洲与欧洲、亚洲、非洲之间都有物种交流,还存在反向传播,如番茄经欧洲改良后又传回美洲。
(2)农作物居多:在物种的交流过程中,传播的多为农作物,禽畜品种较少。
(3)欧亚为主:物种交流范围主要是在欧亚地区与美洲地区,其他地区如非洲,交流甚少。
(4)逐步深入:美洲物种传入亚欧后,起初多为观赏或者药用,后来对其认识逐步全面深刻,将其发展为粮食或蔬菜作物。
(5)西葡中介: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西班牙、葡萄牙两国走在殖民扩张的前列,因此在物种交流过程中,充当了不自觉的历史交流工具。
知识点三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基础·精细梳理】
1.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1)不同种类的玉米适应了非洲复杂的气候环境,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
(2)玉米、甘薯引入中国,丰富了粮食种类。
(3)马铃薯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得益于马铃薯高产、适应力强的特点
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1)马铃薯在欧洲的种植,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
(2)玉米、马铃薯、甘薯也用作饲料,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
3.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1)在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在中国,玉米等外来农作物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除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4.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
美洲 ①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 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原始森林被滥伐 ③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中国 ①玉米、甘薯等耐旱高产美洲作物的引进,使得以前不适宜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 ②过度的垦荒造田,导致了水土流失
易错辨析 (1)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人们的食物种类,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没有产生任何影响。(×)
(3)玉米提高了欧洲人的抗饥荒能力。(×)
情境释疑 16世纪末,中国福建发生饥荒,饥民依靠甘薯得以度荒。(摘自教材P12)甘薯传入中国后,从哪些方面影响了中国社会?
提示 丰富了食物种类,增加了粮食供应总量。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哥伦布大交换”的影响
史料
结合所学知识,以“交流与联系”为主题,解读上述史料。
提示 新航路开辟;美洲与欧、亚等其他洲之间物种交流、疾病传播;物种交流密切了各地区联系;疾病传播给人类带来灾难。
视角2 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
史料 大宗烟草、玉米、橡胶等新物产出现于欧洲市场;原来在近东贸易中数量极少的商品如香料、茶叶、大米、蔗糖等成为大宗商品,进出口量骤增……许多昔日的奢侈品成为大众日用品。
——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根据史料,指出食物物种交流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提示 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联系增强。
唯物史观——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提高了输入地的粮食、蔬菜产量,推动人口的快速增长。
②改变了当地人的食物结构,丰富了饮食的种类,有利于增强体质。
③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④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同时农业生产引入畜力,减轻了人力劳役。
(2)消极影响
①大面积垦荒种植高产作物,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水土流失。
②物种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危害原住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③有害物种引入后,对当地的动植物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危及当地生态系统平衡。
④高产农作物带来的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治理提出新的挑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
随堂检测
题组? 美洲物种的外传
1.(2022·浙江宁波高二期末)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
A.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
B.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
C.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
D.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中“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逐渐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可以看出马铃薯的种植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和习惯,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马铃薯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与人口增长无直接联系,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马铃薯的种植影响殖民扩张进程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马铃薯种植的消极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2·山东济南高二期末)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亚洲人口的迅速膨胀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C.传统粮食结构不合理
D.农业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可得出其反映的是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农产品外传,这属于“商业革命”的范围,即商品的世界性流动,B项正确;A项是结果而非原因,排除;“餐桌革命”的出现不是因为传统粮食结构不合理,在新物种传播之前,传统粮食结构就已经长期存在,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题组?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3.(2022·浙江宁波十校联考)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以便重塑北美大陆的植物分布,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下列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A.小麦、大麦 B.葡萄、番茄
C.水稻、玉米 D.甘蔗、辣椒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并结合所学可知,小麦、大麦是欧洲的主要植物,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番茄原产于美洲,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玉米原产于美洲,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甘蔗、辣椒原产于美洲,排除D项。
4.(2022·天津红桥高二期末)17世纪初,小麦是欧洲人的主食,白人离不开面包。往来于新旧大陆的交通工具只有船,但欧洲人不可能长期跨洋运送面粉,这样成本太高,运输量也有限。材料可用来说明( )
A.饮食习惯决定物种的传播
B.美洲比欧洲更适宜种植小麦
C.小麦在美洲种植的必要性
D.欧洲比美洲面粉的价格更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受到欧洲殖民者饮食习惯的影响及运输条件的限制,美洲本土种植小麦具有必要性,C项正确;A项夸大“饮食习惯”的作用,排除;材料未涉及欧洲和美洲的小麦种植环境对比,排除B项;欧洲比美洲面粉的价格更高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题组?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5.(2022·广东名校联盟测试)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一种新的水稻品种——金卡罗莱纳在南部种植园出现。研究表明,它的起源可能来自非洲加纳品种的基因之一。后来该品种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这反映了( )
A.独立战争奠定美国发展基础
B.黑奴贸易导致种植园经济出现
C.物种引入改变当地饮食习惯
D.物种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基因源自非洲的金卡罗莱纳水稻在美洲传播,据材料“成为卡罗莱纳州低地的普遍食物,最终扩展到美国东南地区等”可知,该品种在美国传播,推动了美国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中“独立战争时期”只是作为时间背景,材料中心是水稻品种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黑奴贸易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引入,而非物种引入对饮食习惯的影响,排除C项。
6.(2022·山东威海高二期末)汤姆·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历史》一书中称:“如果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上帝的赐福,那么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作者认为近代物种交换( )
A.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B.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C.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D.阻碍了美洲农业发展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哥伦布东行所带的玉米是赐福”是指哥伦布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新物种传入欧洲,产生了积极影响,丰富了欧亚的物种资源,改变了当地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增长;“他西行所带的甘蔗便是个诅咒”是指原产于欧亚的甘蔗等传入美洲后,殖民者建立单一种植园经济和使用奴隶劳动,产生了消极影响,阻碍了美洲农业的正常发展,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灾难。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哥伦布远航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破坏生态环境、改变人们饮食习惯及阻碍美洲农业发展的说法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知识结构 答题要语
1.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2.新航路开辟后,不同地区的食物物种交流,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也影响了生态环境。 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既丰富了食物的种类,改善了人类生活,也改变了生态环境,我们需要辩证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