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时空构建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基础·精细梳理】
1.先秦时期——中华文化的奠基
(1)中华文化的起源
多元起源 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核心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 指以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②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2.秦汉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2)汉朝:为巩固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至隋唐——儒、佛、道交汇融通
指道教,兴起于东汉中后期,区别于道家学派
(1)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2)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4.宋元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背景: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表现
①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
②陆九渊: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
(3)评价: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5.明清时期——中华文化的传承和转折
(1)明朝中后期: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学说。
(2)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
(3)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6.鸦片战争后——中华文化的衰落与复兴
(1)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易错辨析
1.先秦时期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2.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逐步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陆九渊继承和发展了王守仁的学说,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情境释疑
1.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是其典型代表。(摘自教材P2)其在当时的功能是什么?
提示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主要用于祭祀,它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2.阳明洞位于贵州修文的栖霞山上,王守仁曾居住于此。王守仁号“阳明子”,被尊称为“阳明先生”。(摘自教材P3)他提出了什么学说?
提示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毛泽东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摘自教材P4)材料中的“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是指什么?
提示 马克思主义。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表现
史料 从汉代以后,中国历史上就逐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之所以说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为祖国疆土的开发、建设,为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作出了贡献。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会通,构建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积淀着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张岂之《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
(《人民日报》2014年5月16日)
思考 根据史料,简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表现。
提示 多元: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一体:中华文化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
视角2 儒学的发展历程
史料 儒学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形态,从来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儒学学说。大体说来,它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四个阶段,反映了儒学从发生、发展、鼎盛到衰微的整个过程。
——摘编自李娟等《中国传统文化精义》
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儒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提示 先秦儒学:以孔子、孟子和荀子为代表,主张民本思想,积极入世。汉唐经学:西汉武帝以来,尊崇儒术,尊崇五经为儒家经典,研究经学成为汉唐儒学的重要特点。宋明理学:宋明时期先后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并作为主流思想日益走向世俗化。明清实学:明清之际,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儒学家倡导经世致用,传统儒学受到批判。
家国情怀——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就是那些传自先秦时代而体现着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载道”的文化,是传统的主流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的产物,其主流是优秀的,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知识点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基础·精细梳理】
1.重视以人为本
(1)社会关系上:以人为本
表现 ①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 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影响 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政治伦理上:民本思想
表现 ①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 ②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③孟子提出“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 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影响 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表现
夏商 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春秋时期 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老子和荀子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主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战国时期 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评价: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
(2)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文天祥提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表现
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
③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④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⑤《礼记》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影响: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
(3)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6.主张和而不同
(1)表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孟子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易错辨析
1.民本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是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在政治领域的体现。(√)
2.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家国情怀的重要体现。(√)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否定个性发展。(×)
情境释疑
1.吴兢在《贞观政要》中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摘自教材P4)这体现了一种什么思想?
提示 民本思想。
2.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摘自教材P5)这体现了儒家学者怎样的追求?
提示 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3.墨子主张“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摘自教材P5)这体现了墨子的什么思想主张?
提示 尚贤。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
史料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儒家民本思想的内涵及其理想政治。
提示 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
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视角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史料 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古代唯物主义与无神论传统、辩证思想、人本思想、坚持民族独立的爱国传统,都是中国文化中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提示 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人为本;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1.历史解释——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基本含义
(1)重民爱民。人民在国家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国之根本,本固方能邦宁,治理国家要以人民为根本。
(2)利民富民。统治者只有采取有利于民生的措施,使人民生活富裕而安居乐业,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安宁。
(3)忧民恤民。执政者要考虑人民的忧与乐。与民同乐,与民同忧,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与响应。
2.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1)核心理念: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理念。
(2)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以及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等中华传统美德。
(3)人文精神:有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处世方法,勤俭节约、和谐向善的生活理念以及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等。
知识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基础·精细梳理】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有自身的道路和独特的风格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具有强大的凝聚性。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现实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易错辨析
1.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一大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广为流行,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旺盛的生命力。(√)
3.中华文化是在中国长期历史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对当今中国也具有指导意义。(√)
情境释疑
1.阅读教材P3“思考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中原文化和周边各民族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形成多元一体的特征。中原文化率先成为核心,构成中华文化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兼收并蓄,借鉴其他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吸收其他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中华文化从未中断,传承至今。
2.阅读“习近平在2014年纪念孔子诞辰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自教材P7),我们应如何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
提示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
史料 春秋时,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战国时,一大批思想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独尊儒术,确立儒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地位。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到了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形成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清初,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冯天瑜《中国文化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提示 ①本土性: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社会;②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③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④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⑤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视角2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作用
史料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儒家“入世精神”有哪些现实意义。
提示 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济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视角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史料 在构建世界文明新秩序的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必定能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倡导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培育了积极的人格境界论,体现了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精神。具有这样优秀品质的文化,必会受到世界的普遍关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被当今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引以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国人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还可为中华文明融入世界,走向世界,提供强大有力的精神支撑。
——张造群《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的重要根基》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国人培育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认识祖国历史文化传统的价值,树立民族自尊心,培育民族精神;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可以为各国思想家、政治家以及社会大众提供学习和借鉴。
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民族文化长期融合,形成了相互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中的刚健自强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天人合一、天人协调思想能够指导人们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对于我们当下坚持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如仁政、德政、法治理念等。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转型中发挥着重建社会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突出作用。中华文化所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以及文化归属感,有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6)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义利观和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市场主体的道德修养,培育良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契约精神。
随堂检测
题组?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2022·江苏淮安高二期末)据考古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 )
A.以中原为主逐渐向外辐射
B.呈现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
C.在多地区同时出现和发展
D.缺乏与其他文明相互交流
答案 B
解析 “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它们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多地说明文化多元,而共性则体现了一体性,故选B项;“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只能说发源的地方多,但无法说明与中原的关系,排除A项;“中华民族的祖先分别在多个地区创造了原始文化”这里没有说明出现时间的相同性,很多文化并不在同一时间,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说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情况,排除D项。
2.(2023·四川乐山高二统考)如图是儒学发展示意图。以下符合b—c段说法的是( )
A.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思想文化领域的多元融合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部分士大夫批判继承儒学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儒学发展示意图”及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面临佛道思想的冲击,体现了这一时期儒释道思想并存的特征,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南宋时期,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项;明末清初,部分士大夫批判继承儒学,排除D项。故选B项。
题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2022·江苏徐州高二期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寺庙最高处的三教殿,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
B.儒家思想走向衰落
C.程朱理学对古建筑的影响
D.大一统思想的渗透
答案 A
解析 山西恒山的悬空寺虽是佛教建筑,却同时供奉着儒、佛、道的重要代表人物,三教主张不同,但“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体现了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内涵,A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虽受到佛道挑战,但并未走向衰落,排除B项;程朱理学形成于宋代,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统一,体现不出大一统思想的渗透,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3·江西赣州高二期中)屈原《国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曹植在《白马篇》中写道:“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在《病起书怀》中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些作品透露出( )
A.天下为公的精神 B.为家为国的情怀
C.以人为本的思想 D.道法自然的态度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屈原《国殇》……曹植……‘捐躯赴国难’……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可知,屈原、曹植和陆游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抒发了对“国”的深厚情感,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家国情怀,故选B项。
题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5.(2023·重庆渝中高二校考)有研究认为,公元2世纪末的欧亚大陆处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地处远东的中国魏晋南北朝,没有与地中海地区、两河流域及印度河、恒河流域一样陷入长期分裂或文明中断,究其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一传统主要是指( )
A.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
B.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最早
C.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
D.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指的是大一统的政治制度与文化,D项正确;庞大而统一的帝国统治、不同民族长期混杂居住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排除A、C项;中华文明并不是出现最早的文明,排除B项。故选D项。
6.(2023·海南省高二期末)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把农历九月九日作为重阳,重阳节的求寿之俗始于汉代。唐代,重阳被政府定为正式节日。宋代,重阳节朝廷拜先帝、祀三皇,普通百姓则上坟祭奠祖先,这一习俗延续至明清。1989年,我国政府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这主要说明( )
A.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
B.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不断丰富
C.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
D.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重阳节在不同时期的内涵不断丰富,B项正确;“儒家思想渗入日常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国历代政府推崇尊老敬老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知识结构 答题要语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重视以人为本,崇尚天人合一,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强调自强不息,主张和而不同等思想理念。 4.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5.中华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质,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