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基础·精细梳理】
1.佛教的传入与融合
(1)过程
时间 概况
两汉之际 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魏晋 南北朝 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隋唐 佛教出现了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说明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同化能力
宋明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影响
积极 影响 ①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也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消极影响 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西学东渐
新航路开辟前中西交流很少,且多是间接交往
(1)明末清初:西方自然科学的传入
明末 ①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把基督精神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后世文化交流与传教方法的楷模 ②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方以智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③《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清初 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 明清时期国家天文机构的名称 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
(2)近代前期:西学进一步传入
鸦片战 争后 林则徐和魏源等主张学习西方。魏源进一步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西学的传播渠道大大增加
洋务运 动时期 ①1862年,京师同文馆在北京设立,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 ②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如严复、詹天佑等 ③1868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大量军事、工程方面的书籍得到翻译
新文化 运动 时期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俄国十 月社会 主义革 命后 ①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重新探寻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②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易错辨析
1.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2.中国的思想文化和建筑艺术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3.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4.民主与科学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斗争武器。(×)
情境释疑
1.《清史稿·汤若望传》记载,顺治皇帝钦佩汤若望的学识,曾说:“徐光启特荐于朝,一时专家治历如魏文魁等,实不及尔。”(摘自教材P9)这反映了当时部分中国人对待西方文化持怎样的态度?
提示 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2.阅读教材P9“史料阅读”:该史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 说明来自欧洲的汤若望精通天文历法,得到清政府的重用,为中国的天文事业作出了贡献,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唐代的中外文化交流
史料 唐代,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很频繁。佛曲九仙道曲、卢舍那仙曲以及琵琶等乐器演奏技巧,舞蹈中的四方菩萨蛮队舞,杂技中的幻术、吞刀、吐火等,都是通过佛教徒的中介,由西域传到中国来的。
——摘编自谢重光《论唐代佛教徒对
社会的巨大贡献》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僧人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载体的背景及影响。
提示 背景:开明的对外政策;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多元包容的文化政策;丝绸之路的畅通;僧人的传教热情。
影响: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传播了中华文化,推动了周边国家文化的发展。
视角2 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繁荣
史料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进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一方面,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使中国知识界对“西学”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又通过传递书信和翻译中国典籍等方式,把中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介绍给欧洲,使欧洲出现了“中国热”。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和历史作用》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进展”的社会因素。
提示 全球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东来;明清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视角3 近代前期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
史料一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史料二 “西学东渐”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近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填补了许多中国文化中原来没有的元素。自然科学中的声、光、电、医学等科学技术随着“西学东渐”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当中,并且通过具有先进思想之国人的学习与研究,中国本地的近代科学也开始形成并且逐步发展。不仅如此,关于近代科学的分类也渐次趋向专门化,形成比较系统的领域。近代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在发生着改变,新式的思想和研究方法改变了中国古老的思想文化领域,新领域的开拓和新科学的建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化的结构。
——摘编自王含含《“西学东渐”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前期“西学东渐”演变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哪一思想最终成为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思想。
(2)根据史料二,概括“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的影响。
提示 (1)特征: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西方的思想文化。
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
(2)中国近代科学形成并发展;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结构。
1.历史解释——“西学东渐”影响下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联系,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社会主义道路。
2.唯物史观——“西学东渐”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1)学术方面: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刻影响了各种学术的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
(2)思想文化: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知识分子中崇尚实用、注重科技、追求民主的风气日益盛行。
(3)政治影响: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戊戌维新运动的发起、清末新政的开展、立宪运动的尝试、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都受到这些西方思想的重大影响。
(4)社会变革:西方商战思想的传入,提高了商人在社会上的地位。此外,西方个人主义及社会主义等思想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家庭、家族、地域社会为中心的社会基层开始逐渐瓦解。
(5)经济生活: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日常生活方面,西方科技逐渐改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另一方面,新的思想改变了许多传统日常生活中的习俗。
知识点二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基础·精细梳理】
1.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汉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本国文字,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
(2)思想: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宗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制度
①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朝鲜 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
日本 7世纪,大化改新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越南 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②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响。
(5)其他
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②15世纪,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
③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西方国家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西方的影响
造纸术 8世纪以后,中国的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纸的出现,对当时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 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中华文化对16—18世纪欧洲的影响
①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易错辨析
1.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均以汉制为蓝本。(×)
2.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3.儒家思想在16世纪左右传播到欧洲,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渊源,促进了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
情境释疑
1.日本学习、改进中国的饮茶方法,形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朝服装传入日本后,被改造为“和服”。(摘自教材P11)材料体现的主旨信息是什么?
提示 中华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韩国首尔景福宫,是朝鲜王朝的王宫,始建于14世纪。其结构和样式是中国皇宫的翻版,宫门均以汉字命名,匾额上写有汉字。(摘自教材P11)据此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提示 中华文化对韩国产生重要的影响。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汉字对东亚和世界的意义
史料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发展的历史
足迹加强汉字传播及文字家族研究》
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提示 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促进了东亚地区文化的交流;丰富了人类文化体系。
视角2 启蒙运动中的“中国热”
史料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提示 以儒家思想的某些观点为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孔子注重用道德的说服力来影响别人;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视角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
史料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慎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提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有助于化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够为当代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历史解释——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
(1)表现
①在物质方面追求中国时尚,形成了模仿中国工艺风格的产品。
②在精神方面追求有关中国的知识,大量出版传教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和中国经典的译本。
③中国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产生了许多研究和推崇中国的学者和著作,出现了许多描写中国、美化中国、假中国人之名讽喻时政的各种样式的文艺作品。
(2)意义: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华文化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
(3)认识:16—18世纪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说明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2.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世界价值
(1)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问题提供了智慧。当今人类正在遭受干旱加剧、气候变暖等自然环境恶化问题的困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众多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髓,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2)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艺术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关键要素,这恰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国与国交往的基本精神。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文化充满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情怀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有助于激励各国人民为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不断努力。
随堂检测
题组? 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1.(2023·河北石家庄高二期末)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南朝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还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 )
A.佛教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B.道教受到统治者的尊崇
C.儒家学说失去正统地位
D.三教并行局面开始形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可知魏晋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一些佛教用语逐渐采用道家思想进行解读,以便减少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阻力,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趋势,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佛教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无法体现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排除B项;魏晋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佛道的挑战,但是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三教并行,排除D项。
2.(2023·广东茂名高二期末)法国学者谢和耐指出:“在1600年左右,欧洲的世界观和科学基本内容仍是中世纪的。利玛窦在其中国合作者的帮助下,试图在中国传播的是天文学、几何学、托勒密的博物学等……如果我们转向历史观和人文方面,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国人的观念。”谢和耐意在说明( )
A.明清中华文化的优势明显
B.中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
C.中西方思想文化交融增强
D.西学东渐对欧洲影响深远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欧洲的世界观和科学基本内容仍是中世纪的”“如果我们转向历史观和人文方面,利玛窦等耶稣会士都大大落后于中国人的观念”,可知谢和耐认为当时中国的历史观和人文思想领先于西方,故选A项;材料中谢和耐作为法国学者主要是从外国的立场来谈论中国人,中国固守天朝上国的思想体现的是以中国为中心,排除B项;材料中谢和耐认为欧洲的历史观和人文思想落后于中国,并未强调中西思想文化的交融,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西学东渐对欧洲的影响,排除D项。
题组?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3.(2022·河南信阳淮滨高中高二测试)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这种交往( )
A.体现了明朝专制的外交风格
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成就了近邻国家的文化渊源
D.客观上有利于东亚文化圈的拓展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王朝向朝鲜颁赐儒家经典、史地类书籍,有利于东亚文化在朝鲜的传播,有利于东亚文化圈的拓展,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外交风格,排除A项;两国并非平等关系,明朝是朝鲜的宗主国,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
4.(2023·天津高二校联考)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
B.成为宗教改革的工具
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
D.迎来新航路开辟时代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造纸术传入欧洲,代替了原来的书写材料,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文化从贵族教士阶层推广到普通大众,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C项正确;造纸术传入欧洲只是文艺复兴的一个条件,并不是起推动作用,排除A项;宗教改革的工具在于宗教思想,并不是具体的造纸术,排除B项;造纸术与新航路开辟关联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知识结构 答题要语
1.中华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2.19世纪中叶以后,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对中华传统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 3.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4.中国发展的历史源头和内在动力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