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近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知识点一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基础·精细梳理】
1.表现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欧洲国家的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在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数量减少了90%—95%。
(2)非洲黑人数量激增
①原因: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②概况: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体现了资本主义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需求
③影响: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上千万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3)欧洲人数量激增:欧洲人远涉重洋,来到美洲,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2.影响
(1)迅速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相互之间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各个族群有着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3)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美洲国家的人口结构不尽相同。
①北美: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赶进保留地生活。
②西印度群岛:黑人人口占多数。
③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易错辨析
1.殖民者的入侵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
2.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是混血人种。(×)
情境释疑
1.阅读教材P38“学习聚焦”:美洲的人口结构为什么会发生改变?
提示 主要原因是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因为屠杀、奴役、传染病,导致印第安人大量死亡;二是大量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三是欧洲白人因为种种原因进入美洲。
2.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筑。(摘自教材P39)这体现了美洲文化的什么特点?
提示 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欧洲殖民侵略对美洲文化的影响
史料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美]斯基德莫尔、史密斯、格林著《现代拉丁美洲》
思考 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提示 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对欧洲征服者:带来了自认为先进的伊比利亚文化概念。
对印第安社会: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独立发展的印第安文化被中断。
对非洲奴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视角2 近代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史料 南北美洲的移民分布(单位:百万)
白人 黑人
1835年 1935年 1835年 1935年
北美洲 13.8 124.3 2.6 12.4
中美洲 1.9 6.9 2.7 8.4
南美洲 2.9 40.9 4.5 18.7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以来美洲人口变化有何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提示 特点:印第安人大幅减少,移民总数增长迅速;美洲人种走向多样化。
成因:新航路开辟后,黑奴贸易与殖民扩张使人口迁移规模扩大;屠杀、奴役和疾病等多种因素使印第安人人口锐减;北美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大量外来移民。
历史解释——近代北美和拉美人口结构的异同
(1)相同点
①北美和拉美的人口结构都因为近代殖民活动而发生了变化,土著居民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②都出现了人口众多的新族群。
(2)不同点
①在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这是因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殖民于印第安人人口较稠密的地区,欧洲移居者不再需要从事劳动,前往西班牙和葡萄牙美洲殖民地的移民大多是士兵、牧师、政府官员和少数必需的工匠,白人人口数量少,而且允许不同族群间的婚配。
②北美人口以白人为主。这是因为当地印第安人较少,不能提供劳动力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北美需要大量移居者。为此,英属北美殖民地向所有种族、各种语言、不同信仰的移民开放,北美白人人口数量更多,而且长期禁止不同族群间的婚配。
知识点二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基础·精细梳理】
1.英国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2.人口结构变动
(1)原住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白人: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易错辨析
1.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2.工业革命之后,人口迁移主要从欧洲和非洲迁移到美洲,以黑奴贸易为主。(×)
3.19世纪中叶,白人成为大洋洲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主流文化。(√)
情境释疑
1.阅读教材P40“思考点”: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了哪些影响?
提示 使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大洋洲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使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2.观察教材P40“特鲁加尼尼(?—1876)”:她的悲惨命运见证了什么历史?
提示 西方殖民者在塔斯马尼亚岛的殖民扩张,驱赶和屠杀当地原住民,当地原住民最终被灭绝。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史料 为了保证族群不灭绝,剩下的塔斯马尼亚土著与殖民者谈判,最后他们离开故土,去了弗林德斯岛。这其中,有一个叫特鲁加尼尼的塔斯马尼亚女子一直在中间协调,特鲁加尼尼就是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土著,当包括特鲁加尼尼夫妻在内的约100个土著民一起被转移到弗林德斯岛后,土著民们就开始因为生病或者与捕鲸人产生矛盾而接连死去。特鲁加尼尼的丈夫也死了,她只好嫁给另一个土著民威廉。1871年,威廉去世了,他死后被解剖展览,目睹这一切的特鲁加尼尼痛苦万分,5年后她也去世了,临终前,她请求不要让那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她却被葬在了关押女犯人的地方,并且死后2年还被挖出来,放到博物馆里展览了72年。人们并不知道她临死前怀着怎样的心情,只能看到贴在她身上的标签: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种土著。
思考 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人口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 原住民人数在英国殖民活动中因屠杀、疾病等因素大为减少,而来自英国的各种移民人数则持续增加,导致大洋洲人口结构由原来的以原住民为主改变为以英国移民为主。
知识点三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基础·精细梳理】
1.开发美洲
(1)背景:19世纪初,英美等国开始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2)过程
①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形成了苦力贸易。
《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在中国掠夺劳动力实现合法化
②殖民者迫使华工签署契约,让华工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了巨额利润。
③中国东南沿海的穷苦百姓,或因生活所迫,或被诱骗、绑架成为苦力。
④在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3)结果: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2.开发大洋洲
(1)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2)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3.华工与唐人街
(1)形成:留在当地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
(2)影响: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易错辨析
1.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
2.19世纪中期,中国和欧洲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欧洲是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移民是迫于生存压力。(√)
情境释疑
1.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修建太平洋铁路,其中最难修的西段主要由华工承担。1869年,太平洋铁路完工,它使美国东西部终于连成一体。(摘自教材P41)华工来到美洲有怎样的贡献?
提示 充当劳动力,促进了当地开发。
2.在美洲和大洋洲的很多国家都存在唐人街,如澳大利亚悉尼的唐人街(摘自教材P41)。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提示 英美等殖民者招募华工出国,留在当地的华工居住在一起逐渐形成唐人街。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特点
史料 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绝大部分来自广东沿海地区。绝大部分是自耕农,几乎没有受过学校教育,这是19世纪中晚期华人移民的总体形象。华人移民到美国后,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很少有人从事与大工业机器生产相关的、对劳动技能要求严格的工作。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安德鲁·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作为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的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许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
职业变化》等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特点。
提示 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非技术性工作或技术性不强的工作;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视角2 近代华工对美国开发的贡献
史料 1939年出版的《加州志》在提到华人开发萨克拉门托三角洲地区时说:“今天位于南部的肥沃三角洲地区……在未开垦前,1850年,一些失意的淘金者集居于此,种植糊口。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
——摘编自杨国标等《美国华侨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华工对美国开发作出的贡献。
提示 工资低廉的华工加速了美国资本的积累;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
1.历史解释——近代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移民海外传统的影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推动;国内人口压力大;美国西部开发需要;黑奴贸易的废止。
(2)特点:多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以农民为主体;多从事劳工;多集中于美国西部地区;固守传统,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2.历史解释——近代华工对世界的影响
(1)对东南亚:促进了南洋经济的发展,传播了中华文化;为东南亚经济作物的开发和种植作出很大贡献。
(2)对美洲: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太平洋铁路交通发展。
(3)对大洋洲:促进了大洋洲的开发。
(4)对非洲:促进了南非金矿开发,甚至在一些国家的独立战争中作出较大贡献。
(5)对一战:大量华工为英法两国在西线战场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
随堂检测
题组? 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2022·辽宁辽西高二期中)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后,欧洲殖民者血腥的屠杀和残酷的压榨剥削,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巴哈马群岛在12年内,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古巴30万印第安人,至1548年差不多绝迹;海地25万印第安人只剩500人。这一现象导致( )
A.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 B.商业革命的到来
C.美洲民主运动的兴起 D.黑奴贸易的猖獗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致使印第安人大批死亡而濒于灭绝。巴哈马群岛在12年内,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古巴30万印第安人,至1548年差不多绝迹;海地25万印第安人只剩500人”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欧洲人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致使美洲人口锐减,缺乏劳动力,进而导致欧洲人将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充当劳动力,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物种交流,故“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美洲人口锐减,没有提及商业革命,排除B项;美洲的民主运动主要在19世纪兴起而非16世纪,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2023·山东德州高二期中)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矗立着阿兹特克金字塔大神庙、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墨西哥外交部大厦,广场碑文有这样的评述:“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体现了文化的( )
A.碰撞与融合 B.侵略与反抗
C.创新与继承 D.交流与借鉴
答案 A
解析 根据“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可得出墨西哥在被殖民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材料中的内容体现了文化的碰撞与融合,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反抗,排除B项;材料与创新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借鉴,排除D项。故选A项。
题组? 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3.(2023·吉林通化高二期中)西方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一地区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西方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具有先天的优等性
B.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
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移民大都会带有侵略性
答案 B
解析 据题意可知,西方文明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与当地的文明融合形成了新文明,由此可知外来文明本土化会形成新的文明,B项正确;文明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排除A项;是新移民催生了新文明,而非新文明会形成新移民,排除C项;外来移民不一定带有侵略性,排除D项。故选B项。
题组?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4.(2023·江苏扬州高二期中)下表是根据1847年首批赴古巴华工的口供整理而来。这反映了当时( )
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
出洋方式 人数 比率(%)
被拐骗出洋者 390 84.97
自己欲出洋者 67 14.60
未说明者 2 0.43
合计 459 100
A.存在奴隶贸易现象
B.清朝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
C.出洋或因生活所迫
D.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古巴华工出洋方式统计表”可知被拐骗出洋者比率高达84.97%,可见存在大量在家乡走投无路者愿意远渡重洋前往古巴的中国劳工,反映了他们出洋或因生活所迫,C项正确;奴隶贸易一般指大量的人被强制地在市场上作为商品出售,其买主可以驱使其从事任何种类劳役的人口买卖活动,赴古巴的华工并非是奴隶贸易,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清政府积极组织华工出国,排除B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华工为大洋洲开发作出贡献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3·山东潍坊高二期中)官方资料显示,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岛上种植椰子、香蕉的华工一度达数千人。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21世纪初,萨摩亚独立国的混血华裔超过3万人,在外来血统居民中居于首位。材料可用于说明( )
A.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 B.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
C.大洋洲华裔居民的生产生活 D.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
答案 C
解析 依据材料“19世纪末,已有中国人来到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岛(属大洋洲)”“留居岛上的华人多与当地人通婚”等,可以看出大洋洲华裔居民在当地的生产状况以及生活状况,C项正确;从材料不能得出“南太平洋文明的开放性特征”“殖民者对大洋洲土著的屠杀”“中华文化圈覆盖的空间范围”等结论,排除A、B、D项。故选C项。
知识结构 答题要语
1.新的美洲文化的特点是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2.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文化遗址、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化的建筑。 3.英国在大洋洲的殖民活动导致当地人口的替代性变化。 4.留在当地的华工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