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时空构建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 1.了解古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
2.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知识点一 丝绸之路
【基础·精细梳理】
1.名称来源
(1)人类早期几个文明中心之间的交往主要是沿东西方向展开的,最著名的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
(2)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
2.标志性事件:张骞通西域
(1)时间: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2)目的:联合大月氏等政权共击匈奴。
(3)经过: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人俘虏,羁留十余年,后辗转抵达大月氏。
(4)影响: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3.主要路线: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出一些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
4.走向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加上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
易错辨析
1.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
2.丝绸之路等商路既是商贸路线,也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3.张骞通西域,被称为“凿空”,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情境释疑
1.《希腊拉丁作家远东古文献辑录》记载: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摘自教材P50)这说明丝绸之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提示 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
2.观察教材P51“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指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提示 长安。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
史料 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汉书·西域传》
思考 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始开西域之迹”的条件。
提示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宣扬大汉威德的政治需要;匈奴对西域、中原的威胁;汉武帝的雄韬伟略;张骞本人不畏艰险、忠贞不屈的意志和坚毅的品质;等等。
视角2 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史料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顺利到达乌孙后,又分别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使节往来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历时十九年,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思考 据上述史料多角度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提示 政治上:加强了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推动了民族交融。
经济上:开辟丝绸之路,促进物种交流,推动边疆开发。
思想上:“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
文化上: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
唯物史观——汉代丝绸之路畅通的原因
(1)政治因素:西汉国力强大,政局稳定,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立行政机构,为其畅通提供政治保障。
(2)科技因素:手工业的发达,中国丝织、制瓷和茶叶制造业技术先进。
(3)经济因素:汉代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外商人之间的贸易和罗马帝国也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4)军事因素: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保障了商路的安全。知识点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它们也被纳入“丝绸之路”的广义范畴
【基础·精细梳理】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的商路。
(2)事例: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的西迁,很多是沿着这条商路进行的。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
(2)作用: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3.海上丝绸之路
1913年由法国的东方学家沙畹首次提及,雏形在秦汉时期便已存在
(1)含义: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
(2)地位: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3)过程
①开始:早在西汉,中国就已经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②繁荣:宋元时期,人们能够制造巨舟,使用帆索和磁罗盘,出洋航海十分频繁;
系帆的绳,用以升降船帆和控制受风,又名篷索
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的交易枢纽。
③顶峰: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易错辨析
1.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2.明初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3.“西南丝绸之路”也是游牧民族西迁的主要路线。(×)
情境释疑
1.阅读教材P52“学思之窗”: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
提示 计划:由西南开辟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
原因:①张骞从与大夏国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②羌人和匈奴所控制的地区十分危险,这样可以避开此风险。
2.阅读教材P52“历史纵横”:“汉志商道”具有怎样的历史文化价值?
提示 沟通东西方商业贸易,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史料 陆上丝绸之路沿途气候异常干燥,地形复杂,加之骆驼、马匹运载能力有限,更为严峻的是唐与吐蕃及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冲突剧增。安史之乱后,“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宋朝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对峙,政府转而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并利用先进技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海上,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辟了从大西洋越过非洲自西而东进入亚洲的新航线后,海上丝绸之路愈加发达。最终绿洲古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价值。
——据费正清《剑桥中国史等整编》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提示 经济上,重心南移;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阻碍陆路交通、政府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制定系统完备的市舶管理制度,专门管理海上贸易;科技上,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以及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运载量更大,成本更低等优势。
视角2 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史料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伴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不断发展,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提示 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大都市。
历史解释——丝绸之路的特点
(1)起源早,历史悠久。最早的丝绸之路距今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
(2)线路多,覆盖面广。古代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覆盖了欧亚大陆乃至非洲地区。
(3)时间长,历时千年。从汉代张骞“凿空”到明代丝绸之路衰败,历时1600余年。
(4)重经济,互利互惠。张骞出使西域主要是出于军事目的,但他所沟通的这条道路在后来所产生的作用却远远超出了军事范畴。可以说,丝绸之路从军事路、外交路发展为民生路、商业路、文化路,特别是在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丝路两端以及沿途都大受其益。
知识点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基础·精细梳理】
1.物质和技术交流
(1)对外输出
①中国丝绸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
(2)对内引入
①西汉获得了大宛国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当地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带有“胡”字的物种,如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萝卜等,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棉花从陆、海两个渠道逐渐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2.文化交流
(1)宗教: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俗称拜火教,流行于古代波斯
(2)艺术: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3)医学: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易错辨析
1.丝绸之路仅是东西方经济贸易往来的商路。(×)
2.中国古代陶瓷主要由陆路运往西方。(×)
3.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情境释疑
1.观察“汉朝的鎏金铜马”(见教材P53)。它有何价值?
提示 可用于研究汉朝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交融。
2.结合“出土于福斯塔特遗址的北宋越窑青瓷残片”(见教材P53)。这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流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 东西方之间存在物质、技术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丝绸之路开通的历史意义
史料 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商贸之路,它沟通了旧大陆上兴起的诸种文明。在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后,东西方之间的交流更趋频繁。在丝路沿线相继兴起的中国古代诸王朝……通过不断扩张、征服,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的全球化进程的到来。在丝绸之路多元文明的发展中,东方与西方、中国与外国、陆地与海洋、人类与自然等领域,互动几乎无处不在。
——摘编自王永平《全球史视野下的
古代丝绸之路》等
思考 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提示 加强了中国与欧、亚、非等国家和地区的往来;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古代世界从分散逐渐走向整合;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范围,促进了全球文明的发展。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交往与联系的全球史。
视角2 丝绸之路的现实价值
史料 习近平提出,要“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40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
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思考 根据史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基础和现实背景。
提示 历史基础: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或“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现实背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但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建设和平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1.历史解释——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中外文化交流具有双向性,而不是单向传播。这种双向的交流,即中华文明的外传与异域文明的内徙,丰富和发展了双方的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积极因素。
(2)中华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表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接受外来文明和传播中华文明往往都是通过贸易或僧侣等和平方式进行的。同时,中华文明以其源远流长的优越性顽强地延续不断,亦从未被外来文明征服。
(3)就中华民族主流意识而言,无论是对中华文明的传出,还是对异域文明的引入,一般未见有强烈的保守和排外倾向。中华文明在不断吸收和消化异域文明的过程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中国历代王朝的对外政策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国力、国势和国内社会矛盾状况,对外交往的国际背景,以及最高统治集团(往往以君主为代表)的文化心理状态。对外政策的开放程度往往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程度成正比。
2.家国情怀——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丝绸之路是世界各文明区域相互发现、沟通之路。丝绸之路为各种文明形态的呈现、传播与交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波斯文明等都在这一平台上现身并交流。
(2)丝绸之路是人类社会各种文明形态的开放和交流之路。自汉代到唐宋,河西走廊长期位于中西文明交流的中心。中西方文明的交流互监从未停止,影响着各自文明的进程。
(3)丝绸之路是人类物质文明相互流通之路。对丝绸之路的不同命名,无不体现了丝绸之路以物质文明的交流为外在特征。
(4)丝绸之路是人类语言媒介交汇传播之路。丝绸之路成了人类语言文字的展示与交流之地,不断丰富与完善着各种语言的书写表达习惯与语法规范。
(5)丝绸之路是人类观念、信仰开拓延展之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冲突与交流,影响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人们的精神信念。
(6)丝绸之路是人类艺术的展示、传播、交流之路。人类所创造的各门类艺术,如陶瓷、青铜器、音乐、舞蹈等,均在丝绸之路上传播、交流。
随堂检测
题组? 丝绸之路
1.(2023·重庆沙坪坝区高二期中)公元前后,“终于出现了这样的时代: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存在着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材料中“两个强有力的大国”联系的主要方式是( )
A.武力征服 B.宗教传播
C.经贸交流 D.官方往来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公元前后……欧亚大陆两端同时存在着两个强有力的大国,他们不仅能够制服蛮族入侵,而且还能把自己帝国的和平国界向外推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后,欧亚大陆的两个强有力的大国指的是中国汉朝和罗马帝国,汉朝与罗马帝国的联系方式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经济贸易往来,C项正确;双方没有军事接触,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宗教传播,客观上有思想的交流,但非主要联系方式,排除B项;官方往来,非主要联系方式,只是小范围的接触,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湖北武汉高二期中)下表所列为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对这些交往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西传 西域东传
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品等 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笛等
①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 ②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 ③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④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内容(部分)”表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国先进的冶铁技术、凿井术、农业生产技术、丝织品及其他手工业品等传到西域,推动了西域社会的进步;西域的葡萄酒酿造法、葡萄、石榴、西瓜、黄瓜、胡萝卜、蚕豆、骆驼、驴、骡、汗血马、乐曲、舞蹈、胡服、胡床、琵琶、胡笛等传到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物产;中国与西域的往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由此可知,①③④均符合题意,C项正确;“使中国被世界普遍认知”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所以②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题组?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3.(2023·山东菏泽高二期中)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这表明郑和远航( )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B.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
C.促进了中外文明交流
D.加强了与亚非欧诸国联系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史书记载,古里、柯枝等国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可知,这反映了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和地区的交流,C项正确;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并未强调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A项;促使明廷放弃了海禁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沿岸地区,并没有加强与欧洲国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3·北京密云区高二期中)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这表明( )
①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③中华文化曾经源源不断向外传播 ④茶马古道促进了草原文化的交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茶马古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以茶为主要商品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在古代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这表明了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题目中阐述的是商业贸易而不是人口迁徙,①不符合题意;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④不符合题意。①④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题组?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5.(2023·甘肃陇南高二期中)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闼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含有胡旋舞等中亚元素。以上现象反映出唐朝文化的特征是( )
A.兼收并蓄 B.风格单一
C.世俗倾向 D.固守传统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含有“中亚元素”,可见唐朝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A项正确;风格单一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合,排除B项;题中信息并没有提及市民等有关世俗化的内容,排除C项;D项“固守传统”,与题干中“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中亚元素”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广东惠州高二统考期中)如图为1983年出土于宁夏固原南郊乡深沟村李贤夫妇合葬墓的鎏金银胡瓶,这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产品,瓶身有三组人物图像,表现的是希腊神话故事“金苹果之争”。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这是研究希腊历史的一手史料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C.萨珊王朝手工业技术举世闻名
D.希腊神话故事随丝绸之路流传
答案 B
解析 出土于宁夏的胡瓶是波斯萨珊王朝的作品,萨珊王朝的胡瓶上又有希腊文化的元素,这说明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方的文化相互交流和传播,B项正确;该瓶是波斯的作品,因此不是研究希腊历史的一手史料,排除A项;仅凭材料中不能说明萨珊王朝的手工业技术举世闻名,排除C项;仅根据一个胡瓶无法得出D项的结论,排除。故选B项。
知识结构 答题要语
1.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商路的开辟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除丝绸之路外,欧亚大陆的其他重要商路还有“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3.丝绸之路等商路不仅是商贸路线,而且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