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4:0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现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知识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基础·精细梳理】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它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2.表现
(1)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将其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3)亚洲地区
中国 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
法属印 度支那 胡志明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印度 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尼赫鲁更加明确地提出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4)其他地区: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不断冲击殖民主义势力,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易错辨析
1.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促进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19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出现了。(×)
2.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3.从1919年到1945年,连续召开了5次泛非大会,这是非洲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自治的重要表现。(√)
情境释疑
1.阅读教材P73“学思之窗”:观察上面两幅地图,说一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出现了哪些新的国家。
提示 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匈牙利等。
2.阅读教材P74“史料阅读”:这则史料透露出什么历史信息?
提示 非洲亚洲等国的士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到协约国的作战中来。同时他们的民族民主意识被激发出来。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亚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史料 经过一段时间,工业化先在印度,然后在日本,最后在中国,都得到强劲推动……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更重要的是亚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这使他们与殖民地征服者对立起来。过去的亚洲大帝国和其他国家,在文化和官僚政治结构上是与现代欧洲民族国家不同的,但亚洲人明智地看到,欧洲国家强
大力量之源正是他们所缺乏的统一和干劲,而他们若想再次成为他们自己国家的主人,就必须具备这样的统一和干劲。 ——摘编自[美]罗兹·墨菲《亚洲史》
思考 如何理解史料中“它们改变了亚洲的面貌并最终促进了殖民主义的覆灭”?
提示 列强入侵客观上给亚洲带来先进的生产方式,有利于亚洲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亚洲各国推翻殖民统治准备了物质基础;列强入侵还促使亚洲人民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各国通过改革或革命,最终赢得了民族独立。
视角2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特点
史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普遍出现高涨的形势。在亚洲,继资产阶级革命后又出现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
——摘编自王春良主编《新编世界现代史1900—1988》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特点。
提示 民族民主运动手段多样化;结果基本失败;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虽遭到打击但仍然存在。
1.唯物史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
(1)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
(3)思想基础: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加剧了殖民地各民族与帝国主义间的矛盾。
(5)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历史解释——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在地区上具有普遍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兴起各具特色的民族民主运动,特别是亚洲各国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2)运动领导具有更高的层次性:①由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等。②由民族主义政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如印度国大党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的华夫脱党领导的民族民主运动。
(3)参加者具有广泛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农民等都参与进来,逐渐具有了全民族运动的规模,改变了以往主要停留在下层人民的自发起义或民族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局面。
(4)民族自决成为各国斗争的普遍要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英、法将殖民地的士兵大量投入战场。但是,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5)运动具有持续性:在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展开;墨西哥的卡德纳斯为维护宪法而进行改革。
(6)呈现不平衡性:①斗争诉求不同。亚洲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提出争取民主的要求;非洲主要是民族独立意识的觉醒;拉丁美洲以争取民主革命和改革为主要任务。②领导阶级不同。
(7)影响更加深远: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自决原则进一步传播,加速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知识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基础·精细梳理】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2.表现
(1)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2)尽管英国首相丘吉尔极力维护英帝国,但是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
(3)法国总统戴高乐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3.影响: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标志:1990年,纳米比亚获得独立
易错辨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
2.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殖民势力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3.二战后,英帝国迅速解体。(√)
情境释疑
阅读教材P76“史料阅读”中《联合国宪章》的相关内容:这体现了二战后国际政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 国际社会将尊重各国主权作为国际政治的基本原则。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 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及影响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争期间,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1945年6月通过的《联合国宪章》强调“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战后,英帝国很快瓦解,法国也不得不承认印度支那、阿尔及利亚等法属殖民地独立。1955年,亚非会议隆重举行,通过《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引申和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20世纪60年代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仅1960年就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的历史意义。
提示 原因:反法西斯联盟确立的原则;各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衰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的广泛传播;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推动;第三世界国家的联合。
意义:实现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历史解释——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1)具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空前的广泛性。民族解放斗争风暴从亚洲向非洲发展,席卷整个亚非拉地区。既有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也有大规模争取独立的群众运动。亚非拉人民和各爱国阶层都卷入了争取民族独立的洪流。
(2)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摧毁了资本主义经营了几个世纪的殖民统治,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3)建立了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两类国家体系。中国、朝鲜、越南和古巴在取得民主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大多数国家通过和平斗争方式取得了独立。这确实是战后民族独立运动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新现象。
知识点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基础·精细梳理】
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表现
(1)印度: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①思想文化: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
②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③宗教信仰: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④历史传统: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2)新加坡和韩国: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
①发扬传统: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
②学习西方: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特征 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表现 ①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②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易错辨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3.新加坡的儒家文化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成功地与科学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成为指导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工具。(√)
情境释疑
1.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摘自教材P77)材料主要强调了哪一思想因素对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影响?
提示 儒家文化。
2.读图“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宣传海报”(教材P77):这体现了韩国文化有什么特点?
提示 韩国传统文化与代表奥林匹克精神的五环巧妙结合,既体现韩国的民族文化,又极富有现代感。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儒家文化对韩国的影响
史料 韩国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国家……到了现代,他们一方面提倡世界化(实际是向美国看齐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保护和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到集体的人与人之间,大到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柱,每一步都渗透着儒家文化的传统素质。以儒家精神为基础的韩国人精神及其思维模式,还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关系,“群体内的和谐”与“群体外的竞争”密切结合,使其在国际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
——摘编自郑凤霞、张顺兴《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对韩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对韩国的影响。
提示 丰富了韩国的民族精神;促进了韩国的经济发展;为韩国国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视角2 儒家文化对新加坡的影响
史料一 新加坡现代化过程中,儒学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作为浸润在广大民众文化心理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自发地发生作用;二是统治者以政策、律令形式自觉地实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使儒学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罗传芳《儒家传统与新加坡发展模式》
史料二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进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儒学对新加坡的影响有何特点。
(2)根据史料二,说明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提示 (1)自发与自觉性;政府高度重视。
(2)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化改造,提出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1.历史解释——新加坡的现代化与文化复兴
(1)就新加坡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来说,儒家文化功不可没。但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不是儒家文化单方面作用的结果。
(2)由于新加坡曾长期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新加坡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西方文化中的政治制度、自由市场、个人主义、法治都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奠定了新加坡现代社会的基础。
(3)新加坡现代化的成功首先是西方直接输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新加坡实际上是把西方文化的竞争性与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勤奋、忠诚、集体主义等伦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现代的东方文化。
2.历史解释——战后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的特点
(1)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印度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新加坡、韩国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埃及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
(2)重视民族文化复兴。印度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埃及汲取古埃及优秀文化遗产,复兴民族文化。
(3)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创新发展。印度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新加坡、韩国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埃及发展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
随堂检测
题组?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2023·北大附中云南实验学校高二模拟)一位法国官员评论道:“参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这17.5万非洲士兵,在法兰西和佛兰德的壕沟里掘好了旧非洲的坟墓。”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于1926年写道:“这场把欧洲浸润在血泊中的战争已经……唤醒了远离我们的土地上人民的独立意识。”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  )
A.参战的士兵主要来自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地
B.导致非洲和亚洲的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C.唤醒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意识
D.导致法国在战后的分赃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答案 C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一战客观上将自由、民主和民族独立等思想传播给参战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士兵,唤醒了他们的民族解放意识,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参战的主要是欧洲人,排除A项;一战只是沉重打击了世界殖民体系,并没有导致其彻底瓦解,排除B项;一战后英法主导签订了《凡尔赛条约》,法国获得大量权益,并未受到不公正待遇,排除D项。
2.(2022·山西临汾高二模拟)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埃及发生了华夫脱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他们涉及的主题是(  )
A.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B.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资产阶级改革
D.反殖民主义斗争
答案 A
解析 据所学可知,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甘地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埃及的华夫脱运动是一战后埃及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争取埃及独立的运动;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墨西哥经济的破坏,三者均发生于一战后,故他们涉及的主题是“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A项正确。
题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3.(2022·吉林通化高二统考)有人认为:两次世界大战虽然对人类文化造成巨大的破坏,但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学者侧重强调的是(  )
A.现代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B.思想文化在战争期间加速发展
C.战争为文化碰撞交流提供契机 D.战争的进步性往往大于破坏性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战争中不同文化的交锋所带来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小觑”可知战争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机,C项正确;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题中没有涉及战争期间思想文化加速发展,排除B项;D项与题干说法不符,排除。故选C项。
4.(2023·江苏盐城高二期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上述内容产生的影响是(  )
A.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B.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改变了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 D.有利于形成战后两极格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在政治理论上进一步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明确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系列声明推动了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A项正确;这一系列声明主要是推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无法得出“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这一结论,排除B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运动无法改变国际社会的政治结构,排除C项;美苏的争霸推动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A项。
题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5.(2023·浙江温州高二期中)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全球化促使各国文化同质化 D.第三世界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但同时各国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体现了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A项正确;材料主旨并非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各国拥有的民族特色,而不是各国文化同质化,排除C项;材料并未反映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2·福建漳州高二期中)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
A.二战后,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
B.二战后,亚洲一些新兴民族国家在建设现代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得以复兴
C.二战后,亚洲民族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着力创建本土文化
D.新加坡、马来西亚是亚洲四小龙中最先构建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一些比较成功的国家领导人,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宣称自己的发展得益于一种精神上的力量,即‘亚洲价值观’”可知,二战后有些新独立的亚洲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实现了民族文化的复兴,所以B项正确;“亚洲新兴独立的国家完全摆脱了西方国家的文化控制”,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材料“二战后,亚洲这些新独立的国家并不是完全走西方走过的路”可知,二战后仅是部分亚洲国家抛弃了西方模式,排除C项;马来西亚不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排除D项。故选B项。
知识结构 答题要语
1.第一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发了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2.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3.一战时期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当地人民独立的武器。 4.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从政治理论上确立了民族自决原则与废除殖民主义的正义性,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