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4:5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时空构建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用示意图解读两极格局和冷战之间的关系,培育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运用辩证法分析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多极化不断加强的历史趋势,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3.知道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认识其与两极格局瓦解和冷战时代结束的关系,培育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知识点一 冷战与两极格局
【基础·精细梳理】
1.冷战
(1)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
②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
③美国在全球进行扩张,将社会主义的苏联视为其建立世界霸权的最大障碍。
④战后的苏联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恢复经济,发展社会主义。苏联极其关心西部边界安全,为确保东欧国家对苏友好,苏联努力扩大自己在东欧的影响,与美国发生了尖锐矛盾。
(3)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在“反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旗号下,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和敌对行动,率先挑起了冷战。苏联予以反击。
(4)表现
美国 苏联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演说是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1947年9月,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实施马歇尔计划,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与东欧各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军事 1949年,美国和英法等国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北约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1955年,苏联成立包括民主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在内的华沙条约组织
地缘政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2.两极格局
(1)标志: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认识
①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美国及其盟国的总体实力始终强于苏联及其盟国。
②有些国家处于两大阵营之外,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等。
易错辨析 (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2)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其针对的都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3)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情境释疑 (1)二战结束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摘编自教材P110)。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美苏两国在国家战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冲突。
(2)阅读“史料阅读”(见教材P111):罗斯福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这导致美国后来推行什么政策?
提示 说明:美国渴望领导世界。
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推行霸权政策。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冷战的根源
史料一 传统的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苏联没有表现出这种倾向,美国将有可能退回到战前的孤立主义状态。……美国采取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摘自王帆《关于冷战起源的几种解释》
史料二 冷战时期,美苏关系的终极性质是超级大国竞争。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因其恶性循环加剧了冷战,但也控制了冷战。因为它确立和维持了“恐怖平衡”,使得美苏两国因为惧怕互相毁灭而努力防止它们之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它使得两个超级大国能够彼此对抗和争斗而不兵戎相见。仅就此而言,冷战时代确实是个“漫长的和平”时代。
——摘编自时殷弘《美苏冷战史:机理、特征和意义》
思考 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冷战的原因。
提示 美苏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分天下的框架;美苏基本势均力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世界面临核恐怖的威胁。
视角2 冷战的表现
史料 战后初期(二战结束到50年代末)呈现出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这一时期,美国制定了扶植西欧资本主义的“马歇尔计划”;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组成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美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建成了华沙条约组织……显然这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对峙。
——摘编自赵立坤《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演变探析》
思考 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列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展开政治、经济、军事全面对峙的表现。
提示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的提出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之间的对峙;经济上马歇尔计划的提出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之间的对峙;军事上“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历史解释——美苏冷战下国际关系的特点
(1)阵线分明: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各自处于超级大国(美苏)的控制之下。
(2)主导力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作为对立双方的盟主,在国际事务中起着主导作用。
(3)形式多样: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制裁。
(4)矛盾重重:主要体现在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其内部也有分歧和矛盾,但最终仍要服从美、苏战略利益的大局。
(5)演变趋势:由两极格局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美苏争霸互有攻守,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
(6)争夺目标:欧洲是美苏双方最重要的争夺地区;亚洲是各自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
知识点二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基础·精细梳理】
1.冷战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
(1)特点: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对抗。
(2)表现:在美苏开展对话的同时,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
(3)影响:这两次危机虽然没有达到局部热战的程度,但它们所带来的战争特别是核战争的风险是空前严重的。
2.多极力量的成长
(1)表现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①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 ②日本:经济的“起飞”、追求“政治大国”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①原因: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 ②表现: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
中国的发展 ①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 ②意义: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第三世界的兴起 ①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 ②万隆会议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2)影响: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
易错辨析 (1)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反映了美苏关系的紧张。(√)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伴随经济的“起飞”,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
(3)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4)中国重返联合国,标志着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情境释疑 1961年,在南斯拉夫等国倡导下,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摘自教材P114)。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提示 不结盟和非集团化。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 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史料 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英文版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他将西欧、日本和中国列入世界“五大力量”的原因。
提示 变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冲击着两极格局。
原因:战后西欧走向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实力大增;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经济大国;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综合国力迅速增长。
1.唯物史观——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结构的多极化发展。
(2)具体原因
①随着西欧由经济联合走向政治联合,其实力越来越强,在外交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②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形成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其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③第三世界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冲击两极格局。
④中国振兴,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地位日渐重要。
⑤美国和苏联因军备竞赛和对外侵略战争的拖累,实力遭到削弱。
2.历史解释——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
①和平过渡:它不是通过世界大战而是由长期冷战较量引起的。
②竞争过渡:美国、日本、西欧、中国、俄罗斯五个力量中心存在着互相竞争、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长期过渡: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过程。
(2)影响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繁荣。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知识点三 两极格局的瓦解
【基础·精细梳理】
1.美苏关系
(1)日趋紧张: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
(2)走向缓和:1985年以后
①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了多层次对话机制。
②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
③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
④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
2.两极格局的瓦解
(1)原因
(2)标志:苏联解体。
(3)影响
易错辨析 (1)“和平演变”成为美国在冷战时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战略。(√)
(2)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冷战随之结束。(√)
情境释疑 “和平演变”一词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是指西方国家通过政治、经济、文化渗透,对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促使它们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摘自教材P115)。“和平演变”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和平演变”战略的持续运用而苏联、东欧国家对此放松警惕有关。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 两极格局的瓦解
史料 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横亘在柏林城中间,阻碍了东西部人民的交往,这就是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1990年10月3日,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通过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即西德)的方式完成了德国统一。
思考 结合史料,简述战后德国的分合及其体现的国际格局变迁。
提示 德国被柏林墙分开,显示美苏两极对峙加剧;德国重新统一,两极格局逐渐瓦解。
唯物史观——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和影响
(1)原因
①直接原因:苏联解体导致两极格局瓦解。
②根本原因:两极格局的基础并不稳固,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2)影响:两极格局瓦解,对苏联来说,是社会主义探索的失败;对美国来说,巩固了其世界霸权;对世界来说,多极化趋势加强,有利于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利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随堂检测
题组? 冷战与两极格局
1.(2023年1月北京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9)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出现了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这两大集团的主导者是(  )
A.英国与法国 B.英国与德国
C.美国与苏联 D.美国与日本
答案 C
2.(2022年7月贵州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4)下图是1947年华君武画的一幅漫画(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杜鲁门主义
C.经济互助委员会 D.马歇尔计划
答案 D
解析 漫画内容反映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援助,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旨在通过经济援助西欧来遏制苏联,故选D项;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于194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杜鲁门主义的内容主要是在政治方面遏制苏联,与对西欧的经济援助关联不大,排除B项;经济互助委员会是苏联组织建立的,与美国和西欧无关,排除C项。
3.(2022年12月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23)1949年4月,美、英、法等12国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该组织旨在(  )
A.对抗华约组织 B.稳定欧洲秩序
C.防止法西斯主义复活 D.遏制社会主义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美法等国组建“北约”是为了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D项正确;“华约”的组建是在1955年,是在“北约”组建以后,排除A项;“北约”主要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并不是为了稳定欧洲秩序和防止法西斯主义复活,排除B、C项。故选D项。
4.(2021·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7)以下为“两极格局形成”的知识梳理表,①处应填写的内容是(  )
资本主义阵营 社会主义阵营
措施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① 经济互助委员会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A.马歇尔计划 B.不结盟运动
C.古巴导弹危机 D.欧洲共同体
答案 A
5.(2022年北京市高中第二次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6)某学生制作的手抄报设置了五个栏目,每个栏目的小标题分别是“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成立”“华约成立”。由此推断,手抄报的标题应该是(  )
A.美苏共同打败法西斯
B.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D.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
答案 B
解析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拉开序幕,“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德国分裂”是冷战在欧洲的体现,材料中“华约成立”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因此,手抄报标题应该是冷战和两极格局形成,故B项正确。
题组?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6.(2022年7月新疆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4)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尽管我们的阶级对抗是不可调和的,肯尼迪和我在防止军事冲突的问题上,却找到了共同的立场和共同的语言。”他谈到的事件是(  )
A.德国分裂 B.古巴导弹危机
C.“北约”成立 D.第一次柏林危机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谈到的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0月,美国指责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苏联否认,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继而美苏军队进入战备状态。但美苏双方对危机的处理十分谨慎,通过秘密谈判,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双方理性地解决了危机,使世界避免了一次核战争的威胁,B项正确;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此时苏联正值斯大林时期,排除A项;“北约”成立于1949年,此时美国总统是杜鲁门,排除C项;第一次柏林危机发生在1948年6月,起因是柏林西占区单独实行币制改革,引发苏联不满,苏联封锁了西柏林与外界的联系,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思维导图 史论要语
1.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的对立和冲突,使它们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2.美国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提出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了“北约”组织。 3.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起飞”、中国崛起和第三世界兴起,说明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的趋势。 4.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