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1.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各国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要成就,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教训,培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2.了解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历史事实,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育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培育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
知识点一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基础·精细梳理】
1.苏联的发展
(1)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问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2.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1956—1964年
内容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③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④思想: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评 价 进步性 改革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局限性 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做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时间 1964—1982年
内容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评价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执政后期,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 1985—1991年
内容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结果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3.苏联解体
(1)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仿。
(2)1991年8月19日,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很快失败。
(3)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易错辨析 (1)苏联模式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2)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报告正确评价了斯大林,促进了苏联的思想解放。(×)
(3)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二战后,苏联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的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终于使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情境释疑 (1)阅读“史料阅读”(见教材P123):指出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何历史局限性?
提示 原因:重工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
局限性:忽视了农业生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阅读“即将发射的苏联火箭”(见教材P123):材料反映了苏联经济建设的什么特点?
提示 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赫鲁晓夫改革
史料 赫鲁晓夫上台时苏联的农业问题十分尖锐。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改革农业计划制度①。赫鲁晓夫指出绝不需要中央给集体农庄布置播种面积,规定牲畜的头数②。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赫鲁晓夫还在农产品采购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在1953年的九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提出要种植玉米。
——陆南泉、黄宗良等主编《苏联真相:对
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解读
① 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作为突破口
② 赫鲁晓夫改革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赫鲁晓夫执政后是如何进行农业改革的?
提示 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调整农产品采购制度;种植玉米。
视角2 勃列日涅夫改革
史料 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企业可以确定工资形式和奖励办法……
(二)以利润为中心加强对企业的经济刺激,提高企业的利润留成比例……力求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积极性,把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利益很好结合起来。
(三)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的全面改革,改变某些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让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产品社会必要劳动量,使正常生产企业能获得必要的利润。
(四)加强银行信贷的作用。促进企业节约投资,合理使用资金,缩短工期,提高效率。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苏联“新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提示 ①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②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③实行工业品批发价格改革;④发挥银行信贷作用。
视角3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史料 1985年,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并开始进行经济改革。1986—1988年,苏联经济不但没有加速发展,相反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仅为2.8%,低于1980—1985年的3.2%,戈尔巴乔夫认为,现行政治体制是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世界历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提示 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
历史解释——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历史背景 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局面 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指导思想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
具体内容 首先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 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随后转向政治领域
历史结果 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 改革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渴望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改革不仅使经济继续滑坡,而且还导致了苏联解体
相同点 背景 都面临社会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
内容 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
结果 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
知识点二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基础·精细梳理】
1.社会主义建设
(1)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2)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社会主义改革 为摆脱苏联控制,走独立发展道路
(1)南斯拉夫:最早进行改革
措施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
评价 ①积极: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②消极: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东欧其他国家
成效 ①波兰:1956—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②匈牙利:1968—1973年间,国民收入、人民消费水平都迅速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③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局限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3.东欧剧变
(1)原因
①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③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
(2)表现
易错辨析 (1)捷克斯洛伐克最早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2)南斯拉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最终招致了苏联的出兵,改革被扼杀。(×)
(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情境释疑 阅读“学思之窗”(见教材P126):你怎样理解这段话?
提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曲折,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要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挫折,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1 南斯拉夫改革
史料 1950年至1963年,南斯拉夫实行自治经济制度,把集中于中央的权力下放到地方,把工厂交给工人管理,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扩大企业财权,注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思考 据史料,分析南斯拉夫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提示 特点: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影响: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视角2 东欧剧变的原因
史料 这些国家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记者问题时的发言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欧剧变的原因。
提示 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后期弊端明显;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国家对东欧“和平演变”政策的影响。
1.历史解释——认识南斯拉夫改革
(1)从改革特点看: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中央权力逐渐下放。
(2)从改革经验看:认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经济与市场的最优结合,而非人为地限制商品货币关系。
(3)从改革结果看: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唯物史观——东欧剧变的原因
(1)内部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长期受制于苏联,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产生了许多问题,使其经济发展缓慢。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政治经济危机严重,执政党和政府忽视民主与法制,日益脱离群众。
(2)外部原因
①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②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利用资金技术的援助引诱、支持东欧国家内部反对势力等。
知识点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基础·精细梳理】
1.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1)社会主义的建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2.改革开放后的辉煌成就
(1)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中国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易错辨析 (1)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3)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变革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4)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历史发展大势,前途光明。(√)
情境释疑 阅读“‘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见教材P126),从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提示 新时期以来,中国的高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取得巨大成就,高铁已成为中国的“名片”。
【疑难·精准突破】
视角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史料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提示 措施: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含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影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随堂检测
题组?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2021年7月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9)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在改革中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据此可知,该领导人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D
2.(2022年7月贵州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27)有人曾形象地说:“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材料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
A.否定苏联共产党领导 B.以农业为突破口
C.存在经济决策的失误 D.重点在工业领域
答案 A
解析 根据“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党的脖子”可得出其改革否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A项正确;B项是赫鲁晓夫,排除;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3.(2022·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9)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其共同点在于( )
A.改变了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
D.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
答案 C
解析 赫鲁晓夫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即他们都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故选C项;二者的改革都没有改变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排除A项;二者的改革并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改革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导致了局势失控和国家的解体,排除D项。
4.(2022年1月北京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38)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C.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苏联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问题,故D项正确;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排除;B只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C只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排除。故选D。
5.(2022年1月云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19)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勃列日涅夫:“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
A.优先发展农业
B.实行多党制
C.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
D.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答案 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加强工业生产,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故D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优先发展农业,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故A、C错误;戈尔巴乔夫实行多党制,故B错误。
6.(2022年9月河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42)赫鲁晓夫一直有着苏联的人均肉类产量赶超美国的愿望。但现实是,苏联差得还很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拿出了真正的杀手锏——玉米。随之,全国各地大种特种玉米,但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限制,总体效果并不理想。这表明赫鲁晓夫的农业政策( )
A.带有不切实际的冒进思想
B.克服了农业集体化的弊端
C.迅速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D.改变了工业结构失衡局面
答案 A
解析 赫鲁晓夫提出大量种植玉米,结果由于气候等因素的限制,效果并不好,体现了其政策的不切实际性,A正确。B项“克服了”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C不合史实,排除。题干涉及的是农业,与工业无关,排除D。故选A。
题组?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7.(2022年北京市第二次普通高中合格性考试,25)1978年12月,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会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八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答案 D
思维导图 史论要语
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 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3.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一次重大挫折,它说明了国家建设必须要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4.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