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8-17 15:3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中语文《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读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学习推理,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读语言,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3.学习推理,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学思路:
情境任务:为了更好的普及科学知识,学校《科学之窗》编辑部
正招募一批小编辑,请大家积极参与。
【学习任务一】 知识小达人选拔
【学习任务二】 品鉴小能手角逐
【学习任务三】 科学小编辑亮相
推荐的学习资源
1.《草本知时节——漫话物候》作者:胡启山 来源:《细说八方晴雨》科学普及出版社林
之光. 细说八方晴雨[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
2.《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作者:刘玉莉 来源:《学苑创造·C 版》2011 年第 02 期。
3.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倒计时相关视频。
一、图片导入情境任务
春天草长莺飞,夏天和风送香,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四季交替,大自然有它独特的表达方式,它想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科普短文,静心聆听大自然的语言,探索其中的奥秘。为了更好的普及科学知识,学校《科学之窗》编辑部,正招募一批小编辑,请大家积极参与。
【学习任务一】 知识小达人选拔
编辑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善于收集处理信息。现在请大家按下暂停键,速读《大自然的语言》,结合任务单的提示,概括提炼文中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
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一位同学的发现,这位同学的任务单内容非常具体,通过筛选出的关键词概括出主要内容。
他在第1-3段发现了关键词物候、物候学,分别找到了主要信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自然现象,以及近代用物候知识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4-5段关键词找到了重要性,并且也找到了相应的主要信息。6-10段找到了决定因素这一关键词,纬度、经度、高下、古今,是他找到的主要信息。11、12段的关键词研究意义,提取的主要信息是预报农时,安排区划,确定造林和采种日期等。但是有一处地方,是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叫物候呢?比如刮风下雨,是不是?让我们在文章当中寻找答案。
文章第一段先描绘了四季变迁的景象。第二段指出了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的关联。第三段作者很自然地归纳出,能反映气候并能具以安排农事的自然现象,才叫物候,作者形象地称之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任务二】 品鉴小能手角逐
大家学习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这些优秀的说明文,在文章结构写作手法语言表达方面,都堪称说明文的典范。合格的小编辑要具备文章的品鉴能力。下面的招募环节,要求同学们从这些角度,品鉴《大自然的语言》。
请按下暂停键,完成任务单。在这里,老师先带领同学们从说明顺序的角度进行品鉴,回顾刚才我们学习的1-3段,作者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呢?这三段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哦,原来第一段先描绘了自然现象。第二段指出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关联。第三段引出物候学的定义。这几段是按照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写的。为了考察大家品鉴能力与合作能力,下面我们请参赛选手自由组合,结合6-10段分析说明顺序。
请大家按下暂停键,认真思考,我们来看这组同学的展示。
第六段是以设问句的形式开头的,来引出下文。第六段是问,7-10是答,属于问答关系,也是总分关系。7-10段抓住了提示词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同时还抓住了每段的中心词,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逻辑顺序。
这组同学的鉴赏能力很棒,老师有个疑问,作者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7-10段,抓关键词句,看看从文中能否找到新的思路触及作者的推理方法?
大家找出了南北差异,对,下面我们结合知识树看一下
纬度的差异是南北差异,经度的差异是海陆差异,高下的差异是山区与平原的差异,这些都符合我国的地理条件。南北各地受纬度的影响,光照温度温差差异大,所以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是最重要的因素。
关于经度因素,影响沿海地区的重要性小于纬度。高下差异,只影响局部山地的重要性又小了一点。古今差异虽然存在,但并不影响当下的具体农业生产生活,所以作者按这样的顺序安排的。
那么从全文来看,1-2段讲的是物候现象,第3段对此进行了科学解释,四五两段是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最后11、12段指明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整篇文章先写1-3段的具体现象,再写4-10段的本质特征和科学规律,最后写11、12段的科学价值,这很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所以全文本身也是逻辑顺序。
同时文章把幕后知识讲解的深入浅出、妙趣横生,还源于说明方法之妙和语言之美。
下面我们来听听这两位同学的看法。
我找到这几处语段进行品鉴。第七自然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举了桃花和刺槐的例子。
第八段: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度,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4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举了连翘、榆叶梅的例子,有如济南苹果开花的例子。
第九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举了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的例子。
第10段: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7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9天,举了7种乔木抽青开花日期的例子。这些都具体的说明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种因素,很有说服力。
我想再来补充一下,刚才这位选手所提到的语段里面,还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我以第7段为例,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把南京和北京两地的桃花,和刺槐开花的时间相比较,同时列举了20、10这几个数字,更准确具体的突出纬度差异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首要因素。
这两位同学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进行了精彩的赏析,品鉴方法很好,很善于结合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能力也很强,体会到了说明方法在文章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举了那么多例子、列了那么多的数字,这一个个例子、一系列数字,让我们对科学知识更加的信服,对抽象的事理更容易理解。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些例子数据从何而来吗?
大家看一组数据竺可桢先生从1917年开始,养成了记科学观察日记的习惯,直到1974年他去世的前一天,共22,000篇。由于战乱,他的日记,仅保存了从1937年到1974年的2月4日,共13,900篇。这些科学日记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共800多万字。他从研究中提取出几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一部是《物候学》。同学们了解了这些历史,是否体会到竺可桢先生对待科学,认真、严谨、坚持的态度呢?
竺可桢先生作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将求是二字作为校训,求是就是求实求真,这何尝不是他科学精神的写照呢?
这一点也同样反映在了他的文章里,接下来这位同学的任务单上,鉴赏了文章的语言之美。
他找到了文章两处语句,进行了分析
第一句是第五段,较晚的较,是比较的意思,如果去掉,就和原文不同。这里如果老师把它改一下。
词语换成十分,可不可以?
显而易见,不可以,这个程度要大于比较,如果换了十分,程度加深,和原文意思就大相径庭了。
第二句是第二段中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这位同学体会到了传语、暗示,词语的使用更显生动、自然之趣,那如果我们要加深这种体会,是不是可以这样改变呢?
杏花开了,是耕地的季节;桃花开了,是种谷子的时候。这样平淡的语言,是体会不到这篇文章语言的生动性的。这篇文章语言既准确严谨,又不失生动典雅,处处都体现了竺可桢先生语言的严谨性和生动性。
科学家颜宁在开讲栏中曾提到,作为科研工作者,要思考如何向身边人进行科普。在这方面,竺可桢走在了每一位科学家的前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服务大众,用有温暖的语言向大众宣传,真正践行了科学研究与普及的初心。
【学习任务三】 科学小编辑亮相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编辑,选择甄别材料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有这样三句诗,请各位小编辑看看,放在文章哪一段合适?依据是什么?
我们来听这位同学的回答。
我要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放在文章第九段,这句诗描绘的是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说的正是地势高下的差异。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春天来的越迟。
多么美的答案呀,按照这位同学思路,我们看其他两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席卷大地,吹折了百草,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飘降大雪,这是涉及到第七段,纬度因素。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冬天来得越早。
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新雨初霁,锦江西面,烟波浩瀚,水碧绿,山头岭畔,荔枝垂红,四野飘逸清香,这是对应的第8段,经度因素。沿海迟,内陆早,内陆作物成熟早。同学们你答对了吗?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对物候研究的智慧结晶。不仅是农耕社会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指南,也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之心。
请观看视频,选其中一个节气,结合搜集的资料,撰写科普小短文,向学校《科学之窗》编辑部投稿。
请大家按下暂停键,完成科普小短文。感谢各位同学踊跃投稿,这一期的《科学之窗》因你们而精彩。
走近科学,启窗而观,尽是雨霁风光,千花百卉物候,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感谢同学们参加科普小编辑的招募活动,希望大家今后多读书、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