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细胞呼吸
学科 生物 年级 高一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细胞呼吸”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介绍了生物异化作用的一个重要过程,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新陈代谢与ATP、光合作用、植物对矿质离子的吸收等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
教学目标 (1)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获得细胞呼吸的概念 (4)通过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与同学和老师的讨论活动,学会与人交流,逐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6)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7)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重难点 (1)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原理和过程。 (2)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3)获得细胞呼吸的概念
教学方式与策略 1 课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活动,了解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生物采取何种方式进行细胞呼吸;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是什么。 2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 3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自主归纳无氧呼吸的过程及特点。 4通过比较两种呼吸方式的异同,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进而概括细胞呼吸的概念。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课前活动 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的活动 培养学生实验究能力、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导入:复习提问,引入本课课题 1.细胞中的能源物质有哪些?2.主要的能源物质是什么 3、主要的储能物质是什么 4、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是什么 5.ATP的合成需要哪些条件(酶、原料、能量) 6.其中能量的来源有哪些?(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细胞呼吸在哪里发生,又是怎样进行的呢 )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探究的欲望
三.实验展示 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向同学介绍实验实验展验“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结果。导出细胞呼吸的两种方式。 四: 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分析,理解有氧呼吸的过程。 讨论有氧呼吸过程的特点 (讨论:①比较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反应有哪些共同与不同之处 ②为什么第二,第三阶段的反应必须在线粒体中进行 ③你认为有氧呼吸的目的是什么?除了葡萄糖等糖类外,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进行有氧呼吸?) 列表总结有氧呼吸 引导学生根据上表,尝试写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五.无氧呼吸:学生小组合作,介绍无氧呼吸的过程。仿照有氧呼吸的示意图,将其过程直 形象地表示出来。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并对学生所总结的内容适当进行补充。(评价的内容包括:1、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肯定;2、对学生介绍中的闪光点进行评无氧呼吸:学生小组合作,介绍无氧呼吸的过程。仿照有氧呼吸的示意图,将其过程直 形象地表示出来。教师评价学生的活动,并对学生所总结的内容适当进行补充。(评价的内容包括:1、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肯定;2、对学生介绍中的闪光点进行评价 3、对学生介绍中的不足进行纠正和补充,提出建议) 两种呼吸方式比较 根据上述列表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有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概念。在归纳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得出细胞呼吸的概念。 小组汇报 多媒体演示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利用多媒体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与人交流的能力。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主动获得概念。
板书设计 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 一.有氧呼吸--主要形式 1.概念: 2.过程:①总反应式: ②三个阶段: 二.无氧呼吸: 1.概念: 2.过程 三.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 四.细胞呼吸的意义:
教学特色与反思 1.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前,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活动。结果学生不仅顺利完成了实验,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指出了教材中存在的一个错误,并对教材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使实验更加严谨、科学。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现出来的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正是学生独特个性的良好展现。 2..把赏识性评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个恰当的评价,应当促进学生知识、情感与能收起和谐发展。在本节课上,我尝试把赏识性评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赏识性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赞扬或肯定,而是对学生活动的总结和升华。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既看到自己的成功,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所思,更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