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2.经济与社会生活
3.文化交流与传播
高二历史学习内容
选择性必修
1.学习内容
职
能
对内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与管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制度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国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政治生活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线索。
课程标准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自主学习:
1、概括先秦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
2、秦汉至明清中央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
3、秦汉至明清地方制度是如何变化的?
Contents
目录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二、秦汉至明清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秦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
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夏朝建立王位世袭制
商朝的内外服制
西周的政治制度
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为小康。
——《礼记·礼运》
政权性质:公天下 → 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 → 传子
社会形态: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时间:约BC2070--BC1600,
建立者: 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都城:阳城(今河南登封)
夏 朝
周朝
商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2.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1.建立
3.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
夏 朝
周朝
商 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时间:约BC1600年-BC1046年
建立者:商部落首领汤
都城: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2.政治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材料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3.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
神权与王权结合;
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1.建立
夏 朝
周 朝
商 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时间: 周:约BC1046年-BC256年
西周:约BC1046-BC771
东周:BC770-BC256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1.建立
2.政治制度
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
分封对象:
诸侯在国内分封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3.从右图和下列材料中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同姓诸侯国多于异性诸侯国
多位于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
拱卫王室,使周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①分封制
政治制度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夏 朝
周 朝
商 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政治制度 ----③礼乐制
厉王虐,国人谤王。 ——《国语·周语》
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 ——《左传·昭公四年》
先秦时期国家制度中的原始民主传统
夏 朝
周 朝
商 朝
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
——《左传·襄公十四年》
材料体现了商周政治的哪些特点?
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原始民主传统对王权有制约作用
拓展提升
01
05
04
02
03
等级森严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具有延续性和稳定性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社会经济发展
各国政治上的重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瓦解
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
旧制的瓦解 封建政治制度的诞生
二
秦汉至明清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
秦朝:三公九卿制
汉朝:中外朝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朝:二府三司制
元朝:一省制
明清中央制度
秦
创立
汉
巩固
战国
萌芽
两汉至明清中央行政制度是如何演进的?
主要趋势怎样?
中央行政机构的演变
隋唐
成熟
宋
元
加强
明
强化
清
①皇帝制度
②中央--三公九卿制
1.秦朝中央的政治制度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2.文书制度
特点:皇权中心,家国一体,相互分工,牵制配合
作用:
①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②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③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内容:
……
【概念辨析】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1)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秦朝官制的特点:
以皇权为中心
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体
体现“家天下”的特点
主要矛盾:皇权vs相权
主要矛盾:中央vs地方
汉武帝如何解决?
西汉内外朝制度
秦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僚机构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尚 书 令
侍 中
常 侍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外朝”
“中朝”
汉承秦制
“(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反映汉代宰相怎样的地位?对君主专制制度有何影响
位尊权重
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矛盾突出
位高权轻 位低权重
2. 汉朝--中外朝制
1. 秦朝--三公九卿制
转移相权及机构
三公权力被削弱的原因?
3. 隋唐--三省六部制
作用 ①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牵制, 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② 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特点 相权三分
加强皇权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官制的完善与进步,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材料]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唐代政制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特点:分割相权、职能明确、维护统治;
存在的问题:导致了“三冗”和“积贫”“积弱”的局面。
4. 宋朝--二府三司
5.元朝-- 中书一省制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政事繁多,为提高行政效率,改三省为一省。
弊端: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
废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 亲理政务,绵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标志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新的高度。
设内阁:废丞相后,明朝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大量政务,成为事实上行政中枢。
6. 明朝--废丞相 设内阁
7. 清朝--设军机处
雍正帝时期,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合作探究:古代丞相权力的变化,并思考其原因?
材料一: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材料二: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变化:1、国家庶政—总理;
2、坐而论道—闲员;
3、直立奏对—出身科举;
4、跪受笔录—地位低;
原因:专制皇权加强的体现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秦统一以后,古代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中央是如何对地方实行有效的管辖呢?
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地方制度的演变
秦朝:郡县制
汉朝:郡国并行制
元朝:行省制
秦朝的地方制度:郡县制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
郡下设县或道,置县令、县丞、县尉;
郡县主要官员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
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
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侯国;
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由单纯的监察官员发展为总揽地方大权的行政长官。
魏晋南北朝也是州郡县三级制。
元代的地方制度:行省制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
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明代的地方制度:三司制
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
后来,朝廷又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阅读教材,梳理两汉至明清地方制度是如何演进的?
主要趋势怎样?
1.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2:最稳定的单位是县
--下稳上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3.沿袭变革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日益削弱
特点?
【巧记知识】
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
【时空座标】
1.商的统治区域虽然很大,但是方国、部落遍布全国,它们时而臣服,时而反叛,致使国家连年征伐,人民困苦不堪。商王将一些臣服方国、部落的首领加以侯、伯等封号,但始终没有形成完整的制度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为此,西周建立后推行
A、礼乐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随堂演练
C
随堂演练
2、从公元前4世纪中叶开始,秦国每攻克一城,攻占一地,便就地设县置郡,任命长官。战国后期秦国频繁地与其他诸侯国发生战争,其取得的土地都是以郡县来计算的。由此可见
A.郡县制度是对六国中央集权模式的移植
B.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实施的前提与基础
C.实施郡县制是秦能统一全国的根本原因
D.秦统一伴随着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的扩张
D
随堂演练
3、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汉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A
随堂演练
4、“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据此可知,郡县制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最终确立
B.其行政区划被沿用至民国时代
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随堂演练
5、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亦曰两地......分文事任宰相,武事任枢密。故太宗命曹彬取幽州,而宰相李昉等不知。其伐辽,一日六召枢密院计议,而中书不预闻。”这体现的本质是
A.政府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两府职责分明
D.君主专制加强
D
随堂演练
6、清朝在继承明朝督抚制度的同时,在东北、北部和西北设立若干将军辖区,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这些措施
A.比元朝行省制更先进
B.增强了地方对中央的离心力
C.推动朝贡体系的发展
D.说明清朝地方管理方式多元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