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21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7:44: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02
2021级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0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0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022国考平均竞争比为65: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文官制度停止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时间 事件
科举选官 1898
1905
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 改试策论
晚清新政: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折停止科举
科举制发展历程: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文官制度停止
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时间 事件
科举选官 1898
1905
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 改试策论
晚清新政: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折停止科举
经济特科六事(据《遵议开设经济科折》整理) 内政 凡考求方舆险要、郡国利病、民情风俗诸学者隶之 经武 凡考求行军布阵、驾驶测量诸学隶之
外交 凡考求各国政事、条约公法、律例章程诸学者隶之 格物 凡考求中西算术、声光化电诸学者隶之
理财 凡考求税则、矿产、农工、商务诸学者隶之 考工 凡考求名物象数、制造工程诸学者隶之
材料2: 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 《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
思考2:袁世凯为何主张废除科举制度?
材料1:臣窃惟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得才之道多端,而莫先于改科举;今学校未成,科举之法,未能骤废,则莫先于废八股矣。夫八股之无用,臣即业八股以窃科第者也,从其业之既久,知其害之尤深,面对未详,敢为我皇上先陈之……然后宏开校舍,教以科学,俟学校尽开,徐废科举。
——康有为《请废八股试帖楷法试士改用策论折》
思考1:康有为奏请废八股的目的是什么? 康有为主张用什么方式培养人才?
1、废除科举制:
(1)原因:
①换取列强信任;②可使留学生潜心学习;③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④学堂选官利于国家利于社会谋生;⑤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1、废除科举制:
(1)原因:
①换取列强信任;②可使留学生潜心学习;③设立学堂可以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④学堂选官利于国家利于社会谋生;⑤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材料1:废止科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科举制度在当时社会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被视为“政治体系和社会体系的核心”,或“在传统中国的政治理论和社会实际结构中居于中心的地位”。由批评科举制的弊端、呼吁改革科举,到尝试把科举与学堂综合,到最终指责科举阻碍新学将其彻底废除,此种变化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深刻危机。
萧功秦认为“科举制度的废止使国家丧失了维系儒家意识形态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正统地位的根本手段。”
——摘编自李斌《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材料2:废八股改策论的决策,是百日维新中最值得称道的事件之一,无疑有利于时务人才的培养。但是,八股取士“行之且千年,深入迂儒骨髓”;许多读书人把八股当作自己人仕升官的敲门砖,“皆与八股性命相依”。千百万生童举子“骤失所业,恨康有为特甚”,要“聚而殴之”,直隶士人甚至要对康行刺,足见斗争之尖锐。
——龚郭清《戊戌变法运动透视》
(2)影响:
积极:
①破除儒家意识形态,动摇专制思想基础;
②推进新学和新政,促进社会进步。
消极:
阻断旧式读书人出路,尤其是社会阶层流动,遭到激烈反对。
2、选官制度的改革
(1)改革原因:
科举制度被废除,急需要新的官制体系。
(2)官制改革:
裁减____________;
改总理衙门为__________;
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瓦解六部建制。
冗署冗官
外务部
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文官制度停止
(3)建立学堂选官制和留学生选官制度: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古代文官制度停止
一、晚清选官制度变革
时间 事件
科举选官 1898
1905
学堂和留学毕 业生选官制度 1901
1904
1906
戊戌变法:加设经济特科;废八股 改试策论
晚清新政: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折停止科举
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形成
确立了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思考:结合图表,提炼晚清官员选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内容:
①形式:
③目的:
四书五经
经时济变
科举选官
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
选拔官吏
育人、取才合于一途
材料 今日育才要旨,自宜多设学堂,分门讲求实学,考取有据,体用兼赅,方有裨世用。……按科递减科举取士之额,为学堂取士之额……必当使举人、进士作为学堂出身,以励济世才。张之洞、刘坤一《会奏变法图强第一折》
概括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从留学生当中遴选官吏是清末“新政”的重要举措。
1901年上谕称:留学生“如果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华,准照派出洋学生一体考验奖励,均候置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各项出身,已被任用,而资鼓舞”。
1908年奏行《游学毕业生廷试录用章程》,提出“东西国之医科、工科、格致科、农科大学毕业生及各项高等实业学堂毕业者,往往以科学见长,不工文字。此项学生准其仅作科学论说一篇,不必兼作经义”。
1909年,规定对留日归来的学生加试日文,以资甄别。
—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1872年开始,在容闳倡议下,清朝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群留学生出国时平均年龄只有12岁,也被称为“中国留美幼童”
概括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①培养经世致用(实用)人才;将学堂教育和官员任用相结合。
②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
③不彻底,封建残余;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④改革艰难曲折;
3、学堂选官制度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癸卯学制)
材料1:1904年初,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把学校教育分成初、中、高三级,最高一级为通儒院。通儒院或大学毕业生被授予进士功名,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的毕业生则可以取得生员(秀才)的功名。新学制颁布前后,国内各类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2:(癸卯学制)对学校体系、课程设置、管理通则等做了具体规定。……学制系统与行政系统分开使分工与责权明确,便于学务的发展;……更是直接把“尚武”与“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定为教育宗旨。 ——黄加文、曾绍东《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思考:根据材料概述“癸卯学制”的特点,分析“癸卯学制”颁行的意义。
癸卯学制
近代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施行的学制
现代教育建立的标志·学堂选官制度正式确立标志
(1)特点:
(2)意义:
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促进新式学堂创办和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造就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
学制系统完善,学制设置制度化;
重视对实业教育的发展;
指导思想仍是“中体西用”;
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
带有封建主义(忠孝)色彩;
注重实用人才培养;
将学堂教育和官员任用相结合。
材料三:由于变法前的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八股及科举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而在维新变法期间,变科举、废八股,改变中国传统的培养人才和选拔人才的方式成为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也幻想以改革教育为突破口,培养新型的资产阶级人才,从而达到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挽救民族危机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建制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道德支柱以及理论依据的四书五经的否定。规定把西学和中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实就是对传统“中学”占统治地位的否定和挑战。通过皇帝来提倡西学,具有绝对的权威和理所当然的合理性、合法性。从此 ,全面学习西学成为戊戌变法后中国近代教育的主流,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被介绍到中国。在维新派的影响下,很多知识分子从八股之学转向西学,西学的队伍得到迅速扩大。 ——摘编自韩小林《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教育》
【合作探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概括中国近代选官制度的变革有何特点?
特点:
①为挽救民族危机
②为政治革新服务
③受西学传播的影响
④近代化趋势明显
材料2: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戢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
材料3: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设总理大臣一名,会办大臣及会办大臣兼尚书各一人,内设各司分别执外交、通商、路矿、关税、邮政、海防等事务……
这一改革的除适应改革的需要调整旧机构、增设新机构以外,清政府还裁撤了詹事府、通政使司等旧机构……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思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官员选拔方式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
材料1: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思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选官变化的时代背景?
一、晚清选官制度演变背景
洋务运动
西学传播
民族危机 政治改革
科举制度诟病 难以适应时代需要
改革可以换取列强信任
学堂和留学生选官可以网罗人才
学堂开启民智培养人才普及教育
学堂选官利于国家利于社会谋生
新政改革需要【官制改革发展实业】
3、特点: ①培养经世致用(实用)人才;将学堂教育和官员任用相结合。
②学习西方,顺应时代潮流;
③不彻底,封建残余;带有封建主义色彩;
④改革艰难曲折;
1、背景和原因
2、内容:
4、影响:
一、晚清选官制度演变
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P39学习聚焦)
背景:①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开展。②科举制不适应世界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具体原因:
①政治:换取列强信任;巩固清政府统治
②经济:官制改革发展实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教育:培养人才,开启民智促进教育发展;
④社会:学堂选官利于国家稳定利于社会发展;
⑤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
①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② 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近代化
③为后世选官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④ 本质上是维护清王朝统治,但并不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
(1)依据:
(2)内容:
(3)评价: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以___________为主,在“___________”的框架之中,建立__________,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考试制度
五权宪法
培养、任用、监察
考试院
①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局限性:基本只停留在纸面上。
二、中华民国官员选拔制度
二、中华民国官员选拔制度
2.北洋政府(1912-1928年)
考试
甄别
报考条件
负责机构
考试类型
应用范围
考察内容
目的 (作用)
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
保持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1)选拔官员的方式:
考试和甄别
(2)文官考试制度建立的标志:
1913年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国民男子年满21岁者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
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甄别证书
结合表格和P40历史纵横:如何评价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
1919年秋天,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报效祖国,参加北洋政府组织的外交官考试和文官考试。
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政府只是做做样子,选取名单已经内定,致使学富五车的郁达夫两次都名落孙山。
郁达夫(1896—1945)
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事实上,凡是参加文官考试的人,都是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差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正是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差,才想通过考试这个途径改变自身现状和自身地位,把文官考试作为工具。然而文官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的知识分子得不到任用,而无须参加考试却有社会关系的人,通过各种途径同样可以入仕为宦,官运亨通。尤其是1915年以后推行甄别、甄用制度,更是为上层人士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摘编自尹全海《北洋政府文官考试制度述评》
(3)评价:
1、积极:①基本废除中国封建职官管理制,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推动人事制度近代化进程;②对后续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消极:受到北洋政府性质(地主阶级军阀)的制约和
影响;考试制度和任用制度的脱节;
2.北洋政府(1912-1928年)
考核机构
甄别审查
1、背景: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2、建立:
3、内容:
①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 ;
公布 等一系列法规,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② 1933年颁布的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建立。
3.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的公务员制度
中西合璧
古今结合
考试选拔
4、特点
一般在职人员,国民政府效仿北洋政府,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制度化
法律化
平等化
继承发展
渐进变革
(1)积极: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2)局限: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5、评价
公务员的选任由 考试院 负责
《公务员任用条例》
《考试法》
《公务员任用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P42历史纵横:
【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P43历史纵横
【公务员】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除行政机关外,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均纳入公务员队伍。
【思考】根据教材及所学知识,对比干部与公务员的区别?
(一)干部制度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1.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当代公务员制度建立
2、新中国干部制度演变
1949—1978 施行中共干部管理制度
[中共组织部门统一领导 统一管理]
1978—2022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材料: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思考:改革开放以来的干部制度改革具有哪些进步意义?
根本原则:党管干部
[科学化 民主化 法制化 现代化]
①提升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②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③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
④为现代公务员制度提供借鉴;
材料 在此之前的近40年时间里,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体制,凡由国家财政支付工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工作人员,统称为“国家干部”。这支队伍当时有2900万人,机关、企业、事业干部都在里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政治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制度。
——中国组织人事报 实习编辑 郑海洋
思考:干部制度改革的原因有哪些?基本原则?
原因:原有干部制度弊端;改革开放需要
原则:党管干部;科学化 民主化 法制化 现代化
1993年 开始推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2005年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018年 修订完善公务员制度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二)新中国公务员制度
第四条 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第二十一条 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5年)
第二十三条 录用担任一级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级层次的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18年修订)
思考1:指出2018年的修订中出现的变化?
变化:改非领导职务为职级,实行职务、职级并行制度,重新设置了职级序列
新建立的公务员制度,在公务员的范围、职位体系、录用、奖惩、培训、工资福利与保险等各个环节借鉴了发达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有益经验,大体上是可以与国际接轨的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如:对公务员没有"政治中立"的要求,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包括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人员,都在公务员之列。 ——白钢《政治制度史》
思考2:中国文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何不同?
不同:
坚持党管干部vs“政治中立”,与党派脱钩
职务职级并行vs“两官分途”[ “政务官”和“事务官”]
为人民服务vs为资产阶级服务
①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②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克服以往干部人事制度的弊端。
③适应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1905 1913 1929 1933
1949
2005
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科举
制废

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建立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公布《考试法》
文官考试制度
近代中国公务员制度
通过《公务员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干部管理制度
本课小结
顺时·通变
新中国
清末
民初 北洋 南京
继承·发展
学校教育考试取代选官考试,
此路不通
构建新的文官考试制度,受政权性质和社会环境制约
忽视、反思、实践、探索
公务员制度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