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共1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8:5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古代“小镇做题家”的理想
--科举制
含义:隋朝至清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是考试科目;举,是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确立此制。1905年废除,经历了1300年。
隋唐时期—科举制
隋唐时期初创—科举制
唐代
常举
制举
含义:常设取士科目
内容: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考试内容:明经以贴经为主,进士以诗赋
含义: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时间、科目都临时决定,选拔具有专才之人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礼部侍郎裴坦主考,进士科考生一千余人,有三十人及第,其中皆衣冠士子,是岁:郑义则,故户部尚书瀚之孙;裴弘,故相休之子;魏当,故相魏扶之子;令狐搞,故相令狐絢之子。余不能遍举,皆以门阀取之。惟陈河一人孤平,负艺第于榜末。--《册府元龟●贡举部●谬滥》
隋唐时期初创—科举制
考生与考官并不回避,士子往往事先向考官呈送诗文,趋附巴结,求取赏识,甚至出现泄漏试题、冒名顶替等科场舞弊现象。
从官员总数看,非科举入仕者仍占很高比例,科举取士并未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上述状况直至宋代方有明显改观。
---王家范《大学中国》
唐代科举存在什么问题
清廉天下、户户悬鱼
宋代完善—科举制
完善的表现:
①“取士不问家世” 。
②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等。
③考试程序和内容日益规范。南北分卷制度、殿试制度、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
锁院就是在贡举考官被任命之后,立即被送入贡院或其他考试场所,在与外界隔绝的状态下,拟题、引试、考校试卷、确定等第,放榜之后,才能解禁出院,以防止请托之弊。此制自太宗淳化三年创立之后,一直沿用。
--张希清《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宋代卷上》
元代—科举制
一度废除科举制;地位下降
元仁宗最大的建树是恢复了科举考试制度,史称“延祐复科”。恢复科举考试制度,有着文化、社会、政治的多重意义,促进了儒家学说的传承发展。
明清—科举制
明清—科举制
①考生: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
②考试内容:只考四书五经,不允许发挥个人见解
童试
儒生
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赐进士出身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乡试
会试
殿试
岁试
秀才(县里每年一次)
科试
举人(资格,三年一次)
初级考试
正式考试
明清—科举制
材料一: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世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
——王炳照《中国科举制度研究》
材料二: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与巩固。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科举制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史料实证:分析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有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打破贵族政治特权垄断,公平公开选拔人才,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和尚文重学的社会风气。
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
明清—科举制
材料四:“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 —顾炎武
史料实证:分析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
八股取士更是束缚思想,摧残人才。
知识阶层热衷追求功名利禄,科技研究缺乏人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出生“小镇”不能限制人生舞台
谁都不可以“剥夺”别人追求人生高度的权利
社会阶层固化,是时代的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