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集合的概念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A版(2019)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4-08-19 14:0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集合的概念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高一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集合作为现代数学的基础语言和重要工具,被列为必修内容。学生需要理解集合的含义,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能够进行集合之间的基本运算。在学习集合概念之前,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数、图形和变量的概念,但对于集合这种抽象的数学对象还没有系统的认识。然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了对“一群事物”进行分类和整理的经验,例如整理书包中的文具、对班级同学按照性别进行分类等,这些经验可以为理解集合的概念提供一定的直观基础。集合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石,它不仅为后续学习函数、不等式、数列等内容提供了语言和工具,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例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可以用集合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也是集合的一种形式。通过集合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建立起严谨的数学思维体系。集合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本质和内涵,特别是对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等特征的把握。集合可以用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等多种方法表示,学生在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表示方法时可能会感到困惑。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运算技巧,学生在初次接触时可能会出现错误。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及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差集)。 2.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重难点 学生能够理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及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真子集、并集、交集、差集)。
教学方式与策略 教法:本节课是一节实践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使用了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动手操作,互相交流,最后找出最优方案的方式组织教学。 学法:在学法方面,我设计了一系列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学习,让他们真正以课堂的身份参与全程。并培养他们收集数据和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体会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含集合相关图片、动画、问题、练习题、概念展示)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通过一个分类小游戏引出集合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集合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看下面的例子: (1)立德中学今年入学的全体高一学生;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所有点; (4)方程上 的所有实数根; (5)地球上的四大洋.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例子中的共同特征,自然引出集合的定义。 思考: 上面的例(1)到例(5)也都能组成集合吗?它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我借助一个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了伏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5分钟
讲授新知 集合的定义:明确集合是由一些确定的、不同的、没有顺序的元素所组成的整体。 问题(1).我们班里“美女”能组成集合吗? (2).我们班里“第一组的同学”能组成集合吗? (3).如果集合A中有两个元素a和a2,那么对于a有什么限制? 思考: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点? 集合的表示方法: 从上面的例子看到,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一个集合.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方式表示集合呢? 例(4)方程上 的所有实数根;可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2} 列举法:通过列举集合中所有元素来表示集合。由例题引入使学生更能简单明了的识记列举法。 思考?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0,3,6,9}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思考题是为了引出当不能用列举法时可用描述法去描述集合 (2)描述法:用数学语言描述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如{x | x > 0}表示所有正数的集合。 3.集合的分类:介绍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4.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子集与真子集:通过实例和图形(如Venn图)讲解子集和真子集的概念及符号表示( , )。 (2)并集、交集、差集:结合具体例子,使用Venn图直观展示这些概念,并讲解它们的符号表示(∪, ∩, -)。 第一针对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先借助学生已有经验,构建做事要有先后顺序,为后续设计方案提供铺垫。第二:学生已经有生活经验,这里老师不做任何提示,让学生充分探 第三:让学生说教师板书,这里体现师生合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让学生充分讨论、总结,通过教师的不断追问,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第五: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5分钟
巩固练习 1,下列选项中,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A、A={0,1},B={ (0,1)} B.A={2,3},B={3,2} C. A={x| -1总结归纳 1. 回顾集合的定义: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对象汇总成的一个整体。 2. 强调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任何一个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明确的。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元素的排列顺序不影响集合的本质。 3. 总结集合的表示方法: - 列举法:将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 - 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描述集合中元素的共同属性。 4. 复习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 5. 梳理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 6.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以巩固课堂所学并促进个性化发展。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归纳,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从繁杂的知识中提炼出关键信息,这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并为后续课程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5分钟
板书设计 集合的概念 1.集合的定义: 2.强调元素的特征: 练习题 (1)确定性: (2)互异性: (3)无序性: 3. 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 描述法: 4. 集合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集合。 5. 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
教学特色与反思 集合作为高中数学的起始重要内容,从成功方面来看,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如班级学生的构成、图书馆书籍的分类等,激发了学生兴趣,用具体例子讲解元素特征使抽象概念具象化,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借助多媒体让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结束时的总结归纳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强化重点易错点并培养了能力。但也存在不足之处,集合概念的抽象性对部分学生是挑战,讲解集合表示方法时速度快、学生练习少致课后作业出错,课堂互动对基础弱的学生关注不够致其参与度低,对集合概念的拓展应用讲解不深入,未引导学生与其他数学知识联系整合。改进措施包括精心设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合理安排时间、加强应用教学等。这次反思让我深知教学有待改进,未来会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方法,提升质量,助力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