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4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4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19:3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构建·时空坐标】
【归纳·线索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1)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东汉尚书台的权力增强。秦汉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与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官僚政治体制逐步完善,社会基层治理初步发展。
(2)经济与社会生活: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初步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豪强地主经济崛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对外贸易的丝绸之路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呈现封建社会经济的特点。
(3)文化传承与交流:从推崇法家、奉行黄老思想到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文化、科技成就斐然,开始走向世界,开始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与各民族、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加强。
课时4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统一举措。 2.秦朝暴政的表现及秦朝的灭亡。 1.秦朝选官、法律制度与国家治理。 2.秦朝民族关系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与巩固
1.秦的统一
(1)条件
①主观愿望: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②客观条件:各地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③地理位置: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④主观努力:数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⑤秦国强大: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
(2)过程: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南征越族,北击匈奴,修长城,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
2.秦朝的国家治理
(1)制度创新: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 皇帝独尊,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皇位世袭
三公九卿 丞相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太尉是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是最高监察官。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链接·选择性必修1·P4】
郡县制 在全国推广,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2)巩固统一: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3)文书制度: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政令能传送到全国各地。 【链接·选择性必修1·P4】
(4)官员选拔:主要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0】
(5)法律教化: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律多以“律”命名。 【链接·选择性必修1·P47】
(6)民族关系 【链接·选择性必修1·P62】
设立官职 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边疆管理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3.意义
(1)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2)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1.秦朝暴政: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征发繁重;实行“焚书坑儒”;刑法严苛。
2.农民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号为“张楚”。
3.秦朝灭亡: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亡。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灭掉韩、赵、魏、齐、燕、楚。(×)
③秦朝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④秦朝开始推行郡县制,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
⑤秦朝郡县两级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
⑥陈胜、吴广首义,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
⑦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力发动楚汉战争,以刘邦胜利告终。(√)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摘自必修教材P16)这是主父偃对哪一历史事件的评价?
提示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②皇帝自称“朕”,命和令分别称为“制”与“诏”,印称为“玺”。(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3)这体现了古代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目的是什么?
提示 特点:皇帝独尊。
主要目的:宣扬秦始皇的丰功伟业。
③秦以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47)“律”和“令”有何区别?
提示 “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专制主义: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汇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
②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
主题一 缔造一统——秦大一统国家的建立[3年1考]
评价项羽与史学研究(2023·湖北高考,2)                
视角1 名家说史——秦的统一及意义
史料一 秦国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如下图)……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展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结果。
(注:图中①②③④⑤⑥为秦灭六国的顺序)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史料二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形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国史大纲》
解读
主旨 史料一主要阐述了秦能够灭东方六国、实现统一的有利条件、原因及过程 史料二从国家统一、民族交流、制度创建、文化发展等角度阐述了秦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的影响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图文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提示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战略战术得当;③秦商鞅变法促使秦的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秦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秦人统一”对“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作用。
提示 秦统一六国,促进了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交融;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视角2 学术研究——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史料一 秦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下再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员没有封土只拿俸禄用于生活,用人任贤而不再世袭爵位官职。秦又将原来六国形状、轻重、大小都不同的货币废除,将黄金作为上币,方孔圆形铜钱作为下币。秦始皇三十七年“复行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货币,始皇任命李斯开展统一文字这项工作。教育方面只允许官府办学,严厉禁止民间办学,施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规定统一的学习内容。
——黄娜《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研究》
史料二 “七雄归一”后,秦王朝鉴于疆域初定、边民新附,在辖理内地的同时,积极开展对边疆地区的经略。通过设官辖土与重点巡视相结合、军事戍防与行政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秦王朝得以抵御北部边疆的匈奴族。地方官员受命督修“五尺栈道”,以将始皇帝的意志通向西南边陲,从而治理当地“夷民”。秦在南征百越后,设立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并从内地迁徙50余万人口去屯戍五岭以南地区;在强化对东部与东北边地管辖的同时,于北部边疆集中大量人力物力,实行强边固守的战略。
——李进《秦朝的边疆经略》
思考 (1)根据史料一说明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举措及影响。
提示 措施: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文字;禁止民间办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影响:巩固了政治统治,扩大了统治地域;奠定了大一统王朝文化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朝边疆政策和边疆治理的重要意义。
提示 秦朝边疆经略促进了中原农耕文明的拓展;推动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联系;巩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促进了民族交流交融。
家国情怀——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影响
(1)疆域基本奠定:集全国之力北御匈奴,开拓东南及南方边疆,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2)大一统观念形成:建立了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结束了战乱局面,符合历史潮流,为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发展奠定了基础,“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文化发展:统一货币、度量衡及文字,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4)民族交融与认同: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整合天下经济政治秩序,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认同的形成。
主题二 文明传承——秦朝的制度创新与国家治理[3年2考]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023·浙江6月选考,3)
2.秦汉文书制度的特点(2022·河北高考,2)
视角1 图文证史——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
史料 秦朝的中央官制
思考 依据史料,归纳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简析三公九卿制在处理国家政务上有何特点?
提示 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家天下”,家国同治。处理国家政务上的特点:分工严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分别向皇帝负责。
视角2 学术研究——周秦政治文明的转变
史料一 秦朝彻底废除了周朝的分封制度,全国共设36郡,后来陆续增设至40余郡,郡下设县。郡、县主要官员均由朝廷任免,他们通过自战国沿用下来的“上计”制度接受中央考核。县以下又有乡、里两级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秦王朝的统治由朝廷下至郡、县、乡、里,层层控制,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延伸到社会最底层,又自下而上逐级集中到最高统治者皇帝手中。这也是秦以下中国历代王朝的基本统治模式。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史料二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朝这种政治统治模式的积极意义。
提示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形成后世封建王朝治理模式。
(2)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周秦之际的政治变化。
提示 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
1.历史解释——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的特点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
(3)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2.家国情怀——郡县制对国家治理和历史进步的作用
(1)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交融和社会进步。
(2)郡县制为国家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能够有效迅速地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御敌。
(3)郡县制为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如君主专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4)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5“学思之窗”改编)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建议嬴政网罗天下英才:“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的建议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由此可知(  )
A.秦王嬴政是个求贤若渴的皇帝
B.采用特殊的人才政策在秦统一中起了重要作用
C.李斯的建议直接导致了秦的统一
D.李斯与郑国一样,游说嬴政
答案 B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6“史料阅读”改编)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论说:“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的观点(  )
A.抨击秦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肯定秦郡县制度优于封建制
C.批评秦朝家天下的皇权专制
D.公正合理选拔德才兼备人才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并结合所学可知,柳宗元认为秦朝通过郡县制打破了血缘政治,相对于分封制来说是一种进步,故选B项;材料“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对郡县制持肯定态度而非“抨击”,排除A项;据材料“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可知,柳宗元认为公天下是从秦朝开始,并非批评秦朝家天下,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柳宗元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看法,与人才选拔无关,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8“历史纵横”改编)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且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然而就在一次巡途中,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后来,又有人在陨石上刻下“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标语。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东方六国全都真正臣服于秦始皇
B.秦始皇巡视各地,特别关注民生问题
C.外表强盛的秦朝,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D.秦朝的统治基础非常稳固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用刻石方式宣扬自己的显赫业绩,宣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随从车辆被刺客掷出的铁椎击中,秦始皇侥幸逃生”可知秦始皇宣称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但在巡视途中出现刺杀事件,说明当时各地并不是完全臣服于秦的统治,存在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故选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学思之窗”改编)《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  )
A.六国反抗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B.秦的治国模式没有优越性
C.楚国旧地对秦统一缺乏认同感
D.楚国的人民意图统一全国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虽然秦统一全国,但是从项羽到陈胜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秦的暴政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了以法治国的国家治理体系,不能因为秦的灭亡就否定秦制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排除B项;据材料分析可知,楚地有起义活动,不代表楚地的人民有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秦的统一及意义
1.(2023·浙江6月选考,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  )
A.分封制度的终结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故选B项。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的基本形成,不是突出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命题点2 秦汉文书制度的特点
2.(2022·河北高考,2)有学者研究简牍发现,秦代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下达的行政文书中通常有“书到相报,不报,追”等字样,郡向属县下发文书时也特别要求“别书相报”,汉代同类文书则不再额外强调。这说明(  )
A.秦代集权体制有其限度 B.汉代官吏管理水平提高
C.汉代交通利于文书传递 D.秦汉治国思想发生转变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研究发现,秦代的下行文书强调及时报告,汉代同类文书不再额外强调,反映出汉代文书传递的效果优于秦代,进一步说明汉对地方的文书管理系统更完善和严格,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映出秦代集权体制有所局限,故选A项。官吏管理水平提高是迎合统治者的需要,不是文书制度变化的原因或结果,排除B项;材料未言及交通和治国思想的转变,排除C、D两项。
命题点3 史学家对项羽的评价
3.(2023·湖北高考,2)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刘知几认为天子才能立本纪,项羽身为诸侯,无列入本纪之理。司马迁将项羽列入本纪是着眼于其卓越的历史贡献,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不同,故选C项。本纪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刘知几指出将诸侯列入本纪名不符实,反映的不是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不同,排除A项。正统观念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情感因素,且情感因素不是导致两者不同认识的根源,排除D项。
课时精练
                
一、选择题
1.(2024·重庆八中模拟)下列历史叙述集中反映了秦朝(  )
文献记述 出处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司马迁《史记》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 班固《汉书》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A.“大一统”观念产生 B.华夏认同愈加强烈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国家治理趋于完善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史记》《汉书》《藏书》中都对秦始皇灭六国、实现统一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反映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故选C项。“大一统”观念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对于秦朝统一对华夏认同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呈现出秦统一后如何进行国家治理,没有介绍秦国家治理的政策措施,排除D项。
2.(2023·湖南教研联盟模拟)在古代,“皇”有“大”的意思,人们对祖先或神明也称“皇”。“帝”则是上古人们想象中的主宰万物的最高的天神。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秦始皇此举是为了(  )
A.用人间最高统治者权威震慑臣民
B.借助神的神秘力量吓阻不法臣民
C.融合了君权神授与人身隶属关系
D.利用民众信仰神化君权维护统治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皇”和“帝”的古意可知,秦始皇用“皇帝”的称谓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号变更,更反映了一种新的统治观念的产生,利用民众的信仰来实现自己的统治,故选D项,A项没有谈到“帝”,即天神,排除;守法的臣民也要接受统治,排除B项;C项只是提示特点,没有谈到其目的,排除。
3.(2023·河南许平汝名校模拟)有学者提出:“秦在水利、交通、机械等技术层次的优越,使秦人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并赢得最终胜利。”这种观点意在说明,秦国(  )
A.素有重视农耕文明的传统
B.科学技术领先东方六国
C.讲求实用最终完成国家统一
D.商鞅变法历史意义非凡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秦国重视水利、交通和机械等实用层次的技术,注重实用技术使得秦人在军事上取得优势,有助于秦国完成统一,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其重视农耕,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秦国的实用技术比较“优越”,并不能得出秦国的技术领先东方六国的结论,排除B项;商鞅变法发生于秦孝公时期,从材料不能判断材料的时间是在商鞅变法前还是商鞅变法后,排除D项。
4.(2024·江西宜春模拟)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曾“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到咸阳(秦国的都城),还曾经不断大规模移民到西北边疆,这种做法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力度,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统一,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5.(2024·湖北武汉调研)秦始皇平定六国、统一中原后,“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经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取得军事上的胜利。这一胜利使秦朝(  )
A.消除了边疆威胁 B.扩大了统治范围
C.完善了地方治理 D.稳固了统治基础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秦始皇在平定六国、统一中原之后,派遣大将屠睢率军五十万征讨南越,经过多次、反复而艰苦的战斗最终取得军事上的胜利,征服了南越之地,秦朝的统治已经扩大到了南海,疆域大大扩大,故选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题干没有述及对该地区的治理,排除C项;秦朝征服南越之后,将大量士兵留在当地,削弱了其在中原地区的统治,排除D项。
6.(2023·山西太原高三联考)《逸周书·作雒解》中有周公因“国西土为方千里,分以百县,县有四郡”,县大于郡。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这一变化表明(  )
A.郡县管理职能发生了变更
B.君主专制理念的有效落实
C.郡县制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D.地方治理体系的因时制宜
答案 D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西周因疆土扩大,设置郡县,且“县大于郡”,秦朝不仅郡大于县,且秦始皇通过对地方官员的直接任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因而西周和秦对于郡县的设置都是基于实际做出的调整,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郡县都是地方的行政管理单位,职能未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郡县制属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央集权的范畴,排除B项;材料未出现其他地方管理制度,无法比较,得不出“优越性”,排除C项。
7.(2023·山东烟台模拟)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推行郡县制,官僚任免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主要是依据才干政绩,“行其大公”“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故选C项。郡县制下百姓是皇帝的属民、臣民,无法体现政治上的平等,排除A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规划了基本的构架和运行模式,政务处理高度的程式化,排除B项;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但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
8.(2024·广东汕头模拟)某学者在叙述秦始皇“焚书”事件时列举了下表史料:
史料 出处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史记·秦始皇本纪》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
该学者列举以上史料旨在说明(  )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非博士官……天下敢有藏……百家语者……烧之”可知,秦始皇不允许民私藏“诗、书、百家语者”,下令焚烧私藏书,据材料“项羽……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知,项羽在秦末屠秦都咸阳过程中,对秦文化造成了损害,这里面可能有秦朝文献,结合两者可知,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故选C项。
9.(2024·福建泉州模拟)秦始皇在征服岭南的过程中,曾把“贾人”“尝有市籍者”“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七类人,迁移至落后的岭南地区。到汉初,岭南出现了番禺、合浦等商业性都会。由此可见,秦始皇的举措(  )
A.禁锢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C.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D.突破了工商食官的格局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将“贾人”“尝有市籍者”迁至岭南,而汉初岭南出现商业都会,说明岭南地区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秦始皇的人口迁移政策,可以说秦始皇的举措促进了边疆地区商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重点强调秦始皇的举措对于汉初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秦汉时期北方是国家经济的重心,排除C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排除D项。
10.(2023·江西上饶六校第二次联考)战国时秦国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为里吏,辅助官僚行政体系施政。但在秦统一后调整了里吏选任原则,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典、老,将基层社会中原有领袖人物排除在里吏群体之外。这一举措(  )
A.削弱了地方官吏的职权
B.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提高了地方治理能力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里吏的人选由地方聚落自然产生的领袖人物来担任,到秦朝统一后选用无爵或低爵的平民,不再任用原来的领袖人物,打破了地方领袖人物在基层社会中的地位和权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
11.(2024·重庆缙云教育联盟模拟)秦朝文献规定:一旦收到官方加急的文书或命令,就立即执行;即便是非加急的,也要在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否则,按法律论处。这一规定说明了当时(  )
A.国家法律苛严 B.重视提高行政效率
C.官僚政治腐败 D.人命案件优先办理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文献规定官方的文书或命令不加急的要当天完成,不能滞留到第二天,加急的立即执行,说明当时重视行政效率,故选B项。“国家法律苛严”是秦律的特点,但材料强调的是行政效率,排除A项;“官僚政治腐败”指的是官场政治的情况,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人命案件优先办理”属于司法案件的处理情况,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2.(2024·广东大湾区模拟)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将不孝视为重罪,鼓励父母告发子女不孝,针对不孝施以流放、断足等严厉的刑罚,赡养老人逐渐成为强制性义务。这反映出秦代(  )
A.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
B.改变了以法为教的治国方针
C.尝试采用外儒内法统治策略
D.维护纲常伦纪是其立国根基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秦律针对不孝的惩罚很细致和严厉,律法中融入孝,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从而巩固统治,反映出秦代社会稳定是施政的重要考量,故选A项。“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统一后实行的选官制度,材料依然强调秦律,说明这一政策并未改变,排除B项;秦朝用法家思想治国,材料重在强调借孝道维护社会稳定,并不是采用儒家思想,排除C项;“维护纲常伦纪”是儒家思想,秦朝治国以法家思想为核心,排除D项。
13.(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75年,湖北睡虎地出土的《法律问答》中记录了秦朝的一个判例:如果丈夫偷钱一千,妻子藏匿三百,妻子应该怎样定罪?答:如果妻子知道丈夫偷钱而藏匿,当以偷钱三百论处,如果不知道,就不予追究。这一判例说明,秦律(  )
A.量刑较为宽松 B.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借鉴儒家思想 D.蕴含一定理性因素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妻子对于丈夫的偷钱行为知不知情,在判决上有很大不同,说明秦律有一定理性成分,故选D项。材料只谈了妻子在两种情况下定不定罪,但定罪后怎么处罚并未提及,排除A项;不同情况对妻子的判决不同,说明其具有灵活性,非形式主义,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伦理道德对法律的影响,秦朝指导法律的是法家思想,排除C项。
14.(2023·广东惠州高三第三次调研)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提出了秦官吏必须遵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毋私……安静毋苛,审当赏罚,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勇能屈,刚能柔,仁能忍”。这表明秦代(  )
A.基层治理完善 B.官员素质提升
C.儒法思想并用 D.儒学正统确立
答案 C
解析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由51支竹简组成的《为吏之道》突破了传统认识,竹简中“严刚毋暴……宽容忠信……慈下勿凌,敬上勿犯”“仁能忍”,这些内容与儒家经典相似,同时也受到法家影响,故选C项。该材料是对官员的规范,不完全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排除A项;对官员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并不代表官员素质的提升,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5.(2024·江苏徐州模拟)陈胜和吴广是秦朝的屯长,刘邦是亭长,他们都领导了反抗秦朝的起义,并且得到了很多三老、豪杰与父老的支持。这反映了秦朝(  )
A.缺乏管理基层的制度
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基础
C.统治严苛失去基层支持
D.楚地贵族残余力量强大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可知,秦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导者大都是出身基层的管理人员(如“屯长”“亭长”),并且都得到基层势力(如“三老”“豪杰”“父老”等)的大力支持,这反映出正是由于秦朝统治者的严苛暴政使得阶级矛盾得到激化,并最终导致秦末农民大起义,故选C项。
16.(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队伍很快发展至数万人。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企图“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张耳、陈余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的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景驹和楚怀王之孙熊心先后被立为王。以上现象说明(  )
A.六国势力影响仍然深刻
B.秦统治者与农民矛盾激化
C.六国贵族推动土地兼并
D.秦朝推行中央集权制不力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陈胜、吴广起义中,不少六国贵族乘机而起,加入陈胜、吴广队伍的人反对陈胜称王,要他拥立六国后裔。陈胜失败后,楚国贵族、楚怀王之孙先后被立为王。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势力仍然影响巨大,故选A项。题干信息并未提及秦统治者与农民之间的对立关系,排除B项;土地兼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制与地方分权相对,题干并未提及,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2024·辽宁锦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不威不伐恶,不笃不虚亡,距之不得留,残虐以促期,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秦王朝的大革命的具体内涵以及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对秦始皇的功过问题应持以怎么样的视角?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论证。(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答案 (1)内涵:结束领主封建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实现统一;地方上建立了郡县制;改善选官制度,统一货币、度量衡。
意义:结束了领主封建制,人类社会进入了封建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为后世统一王朝奠定了基础;实现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提高了效率。
(2)秦王朝后期统治腐败、民不聊生。
(3)视角:一分为二评价、辩证评价秦始皇。论证:①积极方面: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创立了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②消极方面:他推行暴政,导致了阶级矛盾的迅速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