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8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区域经济开发。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赋役制度、劳动工具及劳作方式的变化。 2.中医药的主要成就。
知识点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生活
1.江南开发
(1)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2)表现
(3)影响: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2.赋役制度
(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
(2)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1)生产工具
①农业: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灌钢法制作的农具;三国时期马钧改造翻车,在民间广泛使用。 【链接·选择性必修2·P20】
②手工业:南朝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链接·选择性必修2·P21】
(2)农业庄园式劳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链接·选择性必修2·P23】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从西晋末年起,北民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南方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两晋时期江南开发的过程也是民族交融的过程。(√)
③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但当时的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
④三国时期,马钧发明了农业灌溉工具翻车。(×)
2.挖掘教材——学思用
阅读必修教材P30“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自然条件优越;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大批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
3.必考概念——拓视野
均田制:北魏至唐前期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的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制度。均田制的实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点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2)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3)儒学: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魏晋玄学
(1)背景: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残杀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
(2)内容
①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3.反佛斗争
(1)背景: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
(2)表现
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
(3)结果: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4.文学艺术
(1)文学:出现了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艺术
书法 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绘画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是《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
5.科技成就
数学 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
农学 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地理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医学 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 【链接·选择性必修2·P83】
6.中外文化交流:以佛教为载体的中外交流,如中亚、天竺高僧来华,东晋法显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道教的产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重视现世的特点。(√)
②“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③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④中国古代医药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⑤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自叙帖》。(×)
⑥石窟艺术是卓越的艺术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体现了鲜明的时代风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历史画卷。(√)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东汉初年,汉明帝派使臣前往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在洛阳传教,还用白马驮来佛经,在他们居住的地方修建佛寺。(摘自必修教材P45)这主要体现了哪一种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提示 佛教。
②《齐民要术·序》记载“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摘自必修教材P48)这段话反映了贾思勰怎样的思想?
提示 重农抑商
3.必考概念——拓视野
魏晋玄学:在东汉经学衰微、纲常名教动摇的背景下产生的新道家学说,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糅合了儒家学说,主要讨论本体论和自然与名教的关系问题。魏晋玄学的出现反映了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佛道思想冲击儒学思想正统地位的时代特征。
主题一 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生活[3年3考]
1.南北朝人口迁移与江南经济(2022·北京高考,2)
2.西晋经济交流与民族交融(2022·海南高考,3)
3.西晋至唐土地制度变化(2021·湖南高考,3)
视角1 史料证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口迁徙
史料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间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
——曹文柱、赵世谕、李少兵等著《乾坤众生》
思考 根据史料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口迁徙的两大趋势,并分析其原因。简要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对隋唐的影响。
提示 趋势及原因:一是中原人口南迁,主要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二是北方和西部少数民族内迁,主要原因是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吸引。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唐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视角2 史料证史——江南经济的开发
史料 至于元嘉①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②(jiōng),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③(rěn),则数郡忘饥。会土④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hù)、杜⑤之间,不能比也。荆城⑥跨南楚之富,扬部⑦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解读
主旨 史料记述了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及影响
细读 ①南朝鼎盛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②扃:上门闩 ③稔:庄稼成熟 ④泛指钱塘江下游平原 ⑤泛指关中地区 ⑥⑦分别指长江中游和下游地区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当时南方经济的发展成就。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成就有何影响?
提示 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促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1.唯物史观——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
(1)南方经济开发为六朝割据东南提供了物质基础。
(2)形成江南经济区,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
(3)促进了南方科技(如数学)和文学艺术(如田园诗、书法)的发展。
(4)在南方经济开发过程中,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5)山区开发,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2.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相对安定。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
(4)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主题二 魏晋风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与文化传承
[5年4考]
1.魏晋书法艺术发展的条件(2021·天津高考,2)
2.魏晋俗乐与文化交融(2020·北京高考,2)
3.北朝民歌与《木兰诗》(2020·天津高考,2)
4.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2020·浙江1月选考,2)
视角1 学术研究——魏晋玄学的兴起
史料 东汉末年至两晋,儒学信仰日渐失效。据《汉书》载:“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同时,五经博士解释经文,谶纬附
会①,各家弟子只能严守家法。而且身处乱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谓“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随着东汉王朝的分崩离析,一些儒者开始逾越儒家礼度和经学家法,杂采老、庄之说,魏晋玄学兴起。其仍奉孔子为圣人,力图用道家语言解释儒家经典,并开始为儒学体系探求本体论②基础,即“名教出于自然”。
——摘编自胡绍军《魏晋玄学研究三十年》等
解读
主旨 史料主要阐释了魏晋玄学出现的原因、特点
细读 ①谶纬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的神学预言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②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的哲学理论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汉晋之际魏晋玄学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提示 原因:儒学的自身活力丧失,影响力下降;社会动荡侵蚀了儒学信仰的政治、物质基础;佛道思想对知识阶层和普通民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特点:继承并发展儒学;吸收道家学说;敢于置疑,大胆创新。
视角2 学者观点——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
史料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思考 概括史料中的“魏晋风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在思想、绘画、书法方面是如何体现的?
提示 特点:崇尚自然、风流自赏;恣意任性,清谈之风。
体现:思想方面,道教、佛教盛行;绘画方面,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书法方面,王羲之的行书。
1.唯物史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受到挑战的原因
(1)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人们缺乏精神寄托。
(2)佛教和道教注重解决人生现实问题,关注人的精神需求。
(3)儒学自身存在没有关注人生终极目标的缺陷。
(4)统治者借助佛教、道教巩固自身统治。
(5)朝代更替频繁,儒家的传统理论受到挑战。
2.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的特点
(1)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和反佛斗争激烈,儒、佛、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2)体现民族交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3)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此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不同的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的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南北民歌风格迥异。
(4)科技成就突出。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29“教材图片”改编)下面是“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 )
A.结束了南北对峙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巩固了北方统一
D.促使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答案 B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5“历史纵横”改编)魏晋之际,玄学成为封建文人的一种思潮。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周易》,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这种思潮的出现( )
A.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B.是江南经济开发的结果
C.导致了国家走向分裂
D.是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
答案 D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48“学思之窗”改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其中体现的经济思想是( )
A.以农为本 B.重农抑商
C.农商并重 D.工商皆本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体现了贾思勰主张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的主张,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故选B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江南经济的开发
1.(2022·北京高考,2)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面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解析 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故选D项;①②③均位于北方,与“地广人稀”不符,排除A、B、C三项。
命题点2 西晋至隋唐土地制度的变化
2.(2021·湖南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 )
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
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
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官员占有土地,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隋唐时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
命题点3 魏晋以来的清乐
3.(2020·北京高考,2)“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 )
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
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
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
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