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15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宋元时期思想科技文化的新变化。 2.辽夏金元少数民族文化。 宋元时期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及影响。
知识点一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变化
1.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不及佛教和道教。
(2)兴起: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内容
2.程朱理学
(1)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
(2)内容
(3)影响: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宋代出现儒学复兴运动。“二程”开创了理学;朱熹建立了理学体系。(√)
②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理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④宋代理学的出现,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挖掘教材——学思用
北宋朱熹说:“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摘自必修教材P74)所谓的“理”指什么?
提示 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知识点二 辽宋夏金元的科技与文艺
1.文学艺术
宋词 ①发展原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的需要 ②代表:以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和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的词作成就最为突出
元曲 包括散曲和杂剧。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等
话本 宋元时期,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说书底本称为话本
书法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画 以山水画最为突出,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花鸟画、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2.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①成就: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在宋朝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指南针在宋朝广泛应用于航海。
②西传 【链接·选择性必修3·P12】
造纸术 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促进欧洲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
火药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指南针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印刷术 继中国发明活字印刷术后,欧洲人创造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海洋探索:宋元时,造船工艺和航海技术有重大进步,海船载重量、抗沉性能提高,磁罗盘、实用航海图和天文定位技术广泛应用。 【链接·选择性必修2·P71】
(3)代表人物及著作: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元朝王祯编撰《农书》。
3.少数民族文字
(1)辽先后创制契丹大字、小字。
(2)金创制了女真文字。
(3)蒙古形成畏兀体蒙古文。忽必烈委派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这是汉语拼音化的最早尝试。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推动了宋词的产生。(×)
②宋元时期,书法创作既追求个性,又强调法度。(×)
③宋代市民阶层不断扩大,能够歌唱的词更适应市井生活需要,受到市民欢迎。(√)
④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适应了市井演唱的需要。(√)
⑤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
⑥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发明浑仪和编定《授时历》,世界领先。(×)
⑦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元统治者特别注意本民族文化的建设,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
2.挖掘教材——学思用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曲具有什么特点?反映了作者什么情怀?
提示 特点:形式灵活,雅俗兼具。
情怀:忧国忧民。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市民文学:古代中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适应城市居民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世俗文学。内容大多描写市民的社会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思想和愿望,宋元明话本是其代表。
②八思巴字:八思巴结合蒙、藏、汉等多种文字创制出一套方形竖写的拼音字母,即后来所称的八思巴字,这是元代时官用文字。元朝推行八思巴文字加强了思想控制,统一了文化,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主题一 成熟与转型——宋元时期儒学的嬗变[3年5考]
1.宋代程朱理学的特点(2023·江苏高考,4)
2.北宋理学家张载的主张(2023·山东高考,4)
3.宋代朱熹的思想观点(2022·重庆高考,5)
4.宋代儒学的变化(2022·广东高考,4)
5.宋代理学家的主张(2021·全国甲卷,26)
视角1 问题探史——理学的特点
史料 理学以不同方式为发源于先秦的儒家思想提供了宇宙论、本体论的论证……以儒家的圣人为理想人格,以实现圣人的精神境界为人生的终极目的,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根本道德原理……以“存天理、去人欲”为道德实践的基本原则……提出并实践各种“为学功夫”……的修养方法,这些方法的条目主要来自《四书》《周易》及早期道学的讨论,且特别集中于心性的功夫。
——摘编自陈来《关于宋明理学的几点认识》
思考 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比较理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
提示 相同点:都推崇圣人的精神境界;都提倡仁、义等道德要求;都重视经典文献及其解读。
不同点:理学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先秦儒学未受到佛教思想影响;理学具有严密的宇宙论、本体论,先秦儒学尚未形成完整的宇宙论体系;理学将天理和人欲完全对立起来,先秦儒学肯定人的合理欲望;理学的修养方法非常明确、具体,先秦儒学的修养方法则相对灵活多元。
视角2 观点讨论——理学的影响及价值
史料一 理学将伦理之理与物理之理、心理之理混为一体。朱子的穷学问也不是以穷学问为目的,而是以宇宙事物去证实他心中的伦理和道德。理学家的思想……因其目的是“卫道”,表示其文化的保守性格……他们的思想……将人欲与天理对立,抹杀个人私利观,替以后专制皇权加强统制的基础,其影响所及达几百年。今日中国民法未尽展开,仍有以道德观念代替法律的倾向,也不能与宋儒无关。
——摘编自黄仁宇《现代中国的历程》
史料二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分析,学者黄仁宇认为理学的一系列缺陷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怎样的特点?根据史料归纳理学对后世的影响。
提示 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性格保守。
影响: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封建道德代替法律,影响了中国近代法制化的进程。
(2)史料二中的名言名句体现了怎样的一种精神?结合所学分析史料中当时官员体现出这种精神的原因。
提示 精神:知识分子(士大夫)心系民生、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精神。
原因: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崇尚儒家,本身就有重义轻利、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质;北宋重用文臣、崇尚文治、相对宽松的政治氛围激发了士大夫(文官)一心为民、忠君报国的热情和责任感;北宋理学将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
1.历史解释——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了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2.家国情怀——程朱理学的价值观引领
(1)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2)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3)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4)强调身体力行、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主题二 繁荣与外传——宋元时期科技与文艺[3年6考]
1.南宋社会文化风尚(2023·全国乙卷,26)
2.北宋社会文化现象(2023·海南高考,3)
3.元代郭守敬的科技成就(2023·浙江6月选考,4)
4.宋代书院(2023·浙江1月选考,18)
5.南宋绘画艺术的特征(2022·湖南高考,4)
6.宋元捶丸活动的特点(2021·河北高考,4)
视角1 史料证史——宋元文化的时代风尚
史料 宋代文化得到相对普及,这种相对普及最重要也富有时代意义的表现是文化不再被极少数士家大族完全垄断,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①。如理学不再仅仅是“理”“气”等一些深奥的哲理,而是呈现了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文学重心的下移适应了社会娱乐的需要。另外,宋代“虽为市贾,亦重儒
术②”的事例不少,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开始转变。清代沈垚就认为,从宋代开始“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说明当时士、商之间的界限确实已经不太分明。
——摘编自张全明等《中国历史大讲堂》
解读
主旨 史料阐述了宋元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发展趋势
细读 ①说明宋代文化出现世俗化趋向 ②体现了宋代商人倾心教育,以商养学,经商业儒并举的价值取向与追求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宋代文化“逐渐由士阶层普及到农工商各阶层”在思想、文学方面的体现。
提示 理学呈现普及化、通俗化的趋势;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词开始走向辉煌。
视角2 学者观点——宋元的科技与外传
史料 宋代的科技成就突出,这主要表现在除造纸术以外的三大发明上,即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产生与发展。卡尔·马克思曾对中国的这三大发明有如下概述:“火药、罗盘、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但宋代的科技成就绝不仅局限于此,在其他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如冶金业、采掘业……制瓷业、造船业、航海业以及医药学、数学、天文学、历法、地理学等方面都颇有成就。
——摘编自谢东良、徐创新《浅析宋代
科技文化繁荣的原因》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宋代科技成就的特点。
提示 重实用轻理论;成就突出,影响巨大;涉及领域广泛;富有创造性;科技外传。
1.历史解释——宋元文化发展的特点
(1)高度繁荣:宋元文化是我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如三大发明、宋词、元曲、世俗文学、史学、绘画成就等。
(2)科技领先:这一时期是我国科技成就的辉煌时期,许多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大大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
(3)全面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使宋元文化丰富多彩。
(4)市民气息浓厚:城市商业活动的兴盛,使市民阶层得以发展壮大。他们文化水平不高,这就要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满足其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2.唯物史观——宋元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关联
政治 中央集权 的加强 两宋时期,理学兴起,并逐渐被尊为官方意识形态,适应了中央集权政治发展的需要
知识分子的 社会地位 宋朝知识分子地位较高,促进了宋朝文化的全面繁荣;元朝知识分子地位较低,促进了元曲的繁荣
国家的分 裂和统一 两宋时期,国家分裂,两宋文学家多忧世之作,影响了两宋诗歌、词赋和绘画艺术的发展
经济 商品经济 的发展 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宋词、话本、风俗画、戏曲等得到发展
科技 印刷术 的发展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并为科举制的发展完善提供了条件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5“问题探究”改编)“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该思想( )
A.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B.产生于开元盛世时期
C.由汉代董仲舒最早提出 D.不利于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 A
解析 由题干中“理”“三纲”“五常”可知这是宋朝理学,并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带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故选A项;理学产生于北宋时期,开元盛世出现于唐玄宗时期,此时尚未出现理学,排除B项;汉代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尊崇儒术、君权神授等思想,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排除D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1“学思之窗”改编)元朝时某宰相向皇帝上奏说:“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修己、治人之学。”这一主张( )
A.否定了隋唐的科举取士制度
B.强调治国人才的德行修养
C.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
D.表明理学开始受到官方推崇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主张强调治国人才的德性修养,故选B项;根据材料“专立德行明经科。……修己、治人之学”可知这一主张认为元朝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以明经科为主,并未否定科举考试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本身利于人才选拔的公平化,但其与材料主旨调整科举内容无关,排除C项;南宋时期理学开始受到推崇,并非元朝,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1“学思之窗”改编)元朝中期开科举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由此可知,当时( )
A.科举考试不再考诗赋科目
B.人才选拔制度更加成熟完备
C.理学迎合了封建统治需要
D.“五经”开始成为官方教材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可知元代中期科举考试注重实学致用,提倡学习经学培养国家人才,说明理学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故选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2“历史纵横”改编)宋朝城市中有傀儡戏、皮影戏等娱乐活动,由人操纵表演。北宋和金朝还流行一种说唱艺术,称为“诸宫调”,由演出者在舞台上演唱一个长篇故事。这些表演形式( )
A.促进了词曲创作的繁荣
B.奠定了元代杂剧的基础
C.适应了士人阶层的需求
D.融合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答案 B
解析 据所学可知,作为综合舞台艺术的元杂剧,是在上述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形成的,故选B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词曲创作的繁荣,排除A项;上述艺术形式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要,排除C项;D项是表演内容变化,而题干考查的是表演形式,排除。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
1.(2023·江苏高考,4)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 )
思想家 观点
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
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
A.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
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
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
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程颐认为读史书需要看见圣贤所留下的治乱的关键,贤人君子出仕或隐退的时机,就是格物;朱熹认为读书要按一定的次序,不要颠倒,读史之前要先将四书读透彻。综上可看出,两人都主张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史料搜集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中描述的是读历史要用儒家思想去权衡,没有体现探究万物获得历史真相,排除C项;心学理念是王阳明的思想,排除D项。
命题点2 宋代的社会风尚
2.(2023·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南宋时期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籍的流行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有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两汉时期士族阶层逐渐兴起,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排除C项。
命题点3 宋代社会文化的特点
3.(2023·海南高考,3)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书院制度日趋完备 B.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C.崇文兴教渐成风尚 D.文化重心已经南移
答案 C
解析 “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是学者观点,“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许多村落‘皆聚徒教授’”可以论证学者观点,这些现象说明当时崇文兴教渐成风尚,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书院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雕版印刷的普及问题,排除B项;仅凭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无法判断文化重心已经南移,排除D项。
命题点4 宋元的社会活动
4.(2021·河北高考,4)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甲、图乙)。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
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
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
答案 A
解析 据图文材料可知,捶丸是宋金元时期在皇帝、官员和平民中都非常流行的游戏活动,说明宋元时期的捶丸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A项。民族交融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与影响元曲创作风格无关,排除C项;材料是不同等级的人都喜欢捶丸活动,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