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时空坐标】
【归纳·线索特征】
明至清前中期(1368—1840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新的经济、思想因素出现,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前夜。
(1)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巩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清朝国家疆域的奠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专制集权空前强化,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对外关系上,明朝郑和下西洋,扬威异域;清朝统治者一方面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另一方面,妄自尊大、闭关自守,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经济上: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承古萌新。一方面,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另一方面,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传统科技依然领先,但继而转为停滞,西学东渐之风对明清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课时16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略边疆的举措。 2.明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1.明朝选官、考核及监察制度的变化。 2.明代法律与礼教、户籍制度与社会基层治理和社会救济措施。 3.明代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知识点一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1.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2.政治制度
君主 专制 (1)废宰相: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 (2)设内阁:明成祖时设立,作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3)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中央 集权 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链接·选择性必修1·P6】
3.社会治理
(1)官员选拔与管理 【链接·选择性必修1·P32—33】
选拔 考试分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从四书五经中命题
考核 制度严密,有考满(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与考察(京官与外地官员的定期考核)
监察 ①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②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 ③特点:御史与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很大
(2)法律与教化 【链接·选择性必修1·P48】
法律 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 ②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教化 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朱元璋的“六谕”,用法律解释“六谕”,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3)户籍制度与基层治理
户籍 制度 继承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 【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0】
基层 组织 实行里甲制,王守仁推行十家牌法 【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1】
(4)社会救济 【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3】
表现 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特点 ①社会救济的主体是政府,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②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同时疏导和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③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意义 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有利于维护统治
(5)变法改革:张居正改革 【链接·选择性必修1·P23】
①背景: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措施: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③结果: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统治危机暂时得到缓解。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
②明朝内阁地位不断上升,成为拥有决策权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机构,并无决策权,仅仅是皇帝的顾问机构。(√)
④明代“考满”有固定的时间,考察任期已满的官员;“考察”不定期进行,纠察贪墨败度的官员。(√)
⑤宦官专权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摘自必修教材P78)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皇权专制的存在。
②明朝洪武初年,在南京玄武湖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99)明朝政府为什么要修造“黄册”?
提示 “黄册”就是户籍册,它是政府征收赋役的依据。
③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并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1)这段材料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 是研究明朝基层组织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证。
④明太祖“六谕”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49)根据乡约宣讲的内容说明其作用。
提示 推行社会教化。
⑤明朝王守仁曾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1)这一措施的实施有何影响?
提示 有利于维持地方治安,使保甲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3.必考概念——拓视野
明代三司:1376年(洪武九年),朱元璋废行中书省,在全国陆续设置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挥使司管军队。三者合称“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中央有关部门管辖。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1.海上交通:郑和下西洋
(1)时间:15世纪前期。
(2)概况:先后七次远航,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4)评价:是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2.沿海形势
倭患 问题 明朝前期,东南沿海地区遭受倭寇袭扰,明廷派遣戚继光等人平倭,东南沿海形势稳定下来
西方 殖民 ①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获得在濠镜澳(今澳门)的租住权 ②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 ③明朝末年,西班牙被荷兰击败,退出台湾
知识点三 明朝内陆边疆治理
1.对蒙古:时战时和
(1)为防御蒙古人南下,重新修筑长城。
(2)瓦剌和鞑靼威胁北部边防,曾两次包围北京。
(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册封。
2.对藏族: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3.对东北: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郑和下西洋是封建制度下的贡赐贸易,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
②明朝在黑龙江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东北地区,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明朝在西藏采取“以藏治藏”的方针,重用藏族上层人士。(√)
2.挖掘教材——学思用
据《明史》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赀:计算)”。(摘编自必修教材P78)据此,指出明朝郑和下西洋存在的问题。
提示 以宣扬国威为目的,不讲求经济效益,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
3.必考概念——拓视野
奴儿干都司:明朝在黑龙江下游设置的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区的最高地方军政合一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辖区内分置卫所,明朝政府还任命各族首领掌各卫所,给予印信,照其习俗,统其所属,以时朝贡。贡物相当于内地的赋税。
主题一 传承与创新——明朝的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3年8考]
1.明初社会基层治理(2023·全国乙卷,27)
2.明朝科举制的特点(2023·湖北高考,5)
3.明代科举制与地方基层治理(2022·福建高考,4)
4.明代科举考试的现象(2022·湖北高考,5)
5.明代监察制度的特点(2022·山东高考,4)
6.明代科举选官制度(2021·全国甲卷,27)
7.明初胡惟庸案(2021·天津高考,4)
8.明代“以例辅律”现象(2021·湖北高考,4)
视角1 学者观点——明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动
史料 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备顾问而已”。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等人“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万历时首辅叶向高说内阁“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明世宗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张居正认为自己“所理者,皇上之事也;所代者,皇上之言也……久之一宰相也,有其实而不居其名,操其权而不任其责”。黄宗羲说明朝后期“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明史》云:“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之批红,而相权转归之寺人”
——摘编自吴士勇《明代内阁制之形成》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内阁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提示 特点: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职权范围不明朗;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听命于皇帝,服务于皇权。
作用: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国策制定有一定的科学性;党派争夺内阁控制权,导致政治黑暗。
视角2 学术研究——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史料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①,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②,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③。
——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
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解读
主旨 史料主要阐述了明初地方三司的设置及职能、明朝设置巡抚制度的原因及特点
细读 ①明代三司的职能与地位 ②明代巡抚制度设置的原因 ③巡抚地位的变化特点
思考 根据史料信息,概括指出明代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提示 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
视角3 史料证史——明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史料 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种社仓模式,强调完全由民间独立经营,不由官府插手,以避免出现官吏侵吞舞弊行为。然社仓完全由民间经营,其建设状况取决于乡间士绅和富户的良德与努力。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社仓发展较好,反之则流于形式,没有实效。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社仓制度的救济方式及局限性。
提示 救济方式:取之于富,民间经营。
局限性:不平衡,实效性差。
1.历史解释——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①中央: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成祖时,设立秘书咨询机构——内阁,明宣宗时,内阁拥有“票拟”权;明英宗时,票拟制度化,成为阁臣的一项专职。
②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加强了中央集权。
(2)改革科举制
①考试内容: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只能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
②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明宪宗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和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2.历史解释——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
(1)内容:一方面是在天灾人祸之后的特殊时间对百姓进行救济;另一方面是平常时期对鳏寡孤独、老病残疾等弱势群体进行福利救助。
(2)思想基础: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指导,同时兼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小国寡民”及顺应自然的见解;还运用佛教的慈悲为怀、善恶报应思想,道教劝人积德行善、劝善去恶的观点等。
(3)特点:政府主导,民间辅助。以政府为主导的多种商会、会馆组织等救济主体和宗族家族并存并行,宗教机构、教育机构、专门慈善机构和个人为其补充。
(4)局限:具有宗教色彩;各自为政,缺少合作,救济方式相对单一;缺少制度和法律规范,主要由道德、风俗习惯和民俗调整。
主题二 经略边疆——明朝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3年1考]
明清东北地区的治理及影响(2022·辽宁高考,6)
视角1 学者研究——明朝的边疆治理及特点
史料 太祖朱元璋及以后诸帝……继承汉唐“守在四夷”的治边之策。……前朝重北轻南的治边传统仍被明朝继承,为防范“北虏”①南下,明朝修建九边重镇,修缮长城并驻重兵……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派驻的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
地②。在设置卫所以外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地区,明朝普遍推行土司制度③,总体上实行卫所与土司结合统治的双轨制。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解读
主旨 史料主要叙述了明朝时期对边疆治理采取的治理措施及特点
细读 ①指北方游牧民族 ②卫所为明朝的主要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 ③用于委任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
思考 据史料,概括指出明朝边疆管理的举措,归纳其特点。
提示 举措:遵循“守在四夷”、重北轻南的传统政策和原则;派诸主镇守北方;派驻军队以卫所的形式驻守各地;边远地区实行土卫双轨制。
特点:政策继承并创新;防御与怀柔政策并用;因地制宜、因俗而治的原则;等等。
视角2 图文证史——郑和下西洋与对外交往
史料一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史料二 明初政府规定:“贡舶者,王法之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私也。”
“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于时商引俱海防官管给”。
——摘编自王圻《续文献通考》、张燮《东西洋考》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指出郑和下西洋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分析这一目的带来了哪些消极影响?
提示 特点: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
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消极影响:加重了明王朝的财政负担,航海活动无法持续发展。
(2)阅读史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贡舶者”与“海商者”所从事贸易的性质,概括明朝政府对这些贸易活动所持的政策。
提示 性质:朝贡贸易;民间海外贸易。
政策:注重维护朝贡贸易体制;长期严禁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曾短暂弛禁;对外贸易商品限制极为严格。
1.历史解释——认识明代民族与边疆政策的影响
(1)积极影响
①实行“因俗而治”,让少数民族保留自己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这种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重大意义。
②维护和巩固了边境稳定,为明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③有利于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消极影响
①在具体执行中,有时单纯依赖征服,有时又一味强调政治安抚,未能真正做到“恩威兼施”。
②“恩威兼施”需要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由此而导致的繁重徭役,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阶级矛盾;为镇压各地方的起义,又削弱了边境的防务力量。
③把主要力量用在北部边防线上,而忽视了海防建设。尤其是影响了统治者对边患的认识,意识不到西方殖民者来华的根本目的是殖民掠夺。
2.历史解释——明朝对外交往呈现的历史特征
(1)发展趋势:整体上看,明朝初期,实行相对开放的外交政策,后因倭寇之患,实行“海禁”政策,逐渐走向“闭关”。
(2)新旧交替:明朝统治时期,世界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的演化。中国传统的朝贡体系依然存在,同时,西方列强已经开始侵扰中国,西学开始传入中国,明朝对外交往出现了新的特点。
(3)和平外交:郑和下西洋体现了明朝友好往来、和平相处的对外交往理念,这一外交政策与中国的文化与经济基础有着一定的联系。
(4)政治优先:郑和下西洋和朝贡贸易更多地体现了宣扬国威的政治目的,这是明朝对外交往的显著特点,但是对外交往中缺乏深层的经济动力,阻碍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是导致中国逐渐落伍的重要原因。
(5)优势明显:明朝在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处于出超地位,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大量输往世界,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7“教材知识”改编)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从此,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形成,称“内阁”,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审阅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这本质上反映了( )
A.皇帝依赖宦官 B.内阁取代宰相职能
C.宰相权力削弱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答案 D
解析 明太祖设置内阁,内阁取得“票拟”权,但其只有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够获得“票拟”大权,说明内阁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内阁大学士不是宦官,排除A项;内阁取代宰相职能的说法错误,内阁没有法定地位,不能统领百官,排除B项;明太祖就已废宰相,此时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故选D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32“历史纵横”改编)(明朝)从1427年起,在会试中实行南北卷。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也逐渐稳定,南卷、北卷和中卷的录取人数分别占会试录取总人数的55%、35%和10%。南北卷制度( )
A.凸显了维护政治稳定意图
B.保证了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C.革除了八股取士的局限性
D.满足了政府对人才的需求
答案 A
解析 南北卷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科举制度,它使得各个地区利益能够得到妥善安置和均衡,并且在巩固国家稳定和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南北卷制度对后代影响极为深远,因此南北卷制度主要是出于均衡各地利益,维护政治稳定的考量,A项正确;南北卷制度的实行有利于选拔各地优秀的人才,但无法保证选拔的公平性,也无法确保满足政府对人才的需要,排除B、D项;南北卷制度主要涉及如何分配录取名额,并未涉及考试内容的改革,无法革除八股取士的局限性,排除C项。故选A项。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3“学思之窗”改编)《大明律》对救助鳏寡孤独有专门的律文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克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体现了当时( )
A.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
B.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
C.政府重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生产力水平非常发达
答案 C
解析 明朝法律中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助有专门律文规定,体现了当时政府对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的重视,C项正确;题干体现了政府对贫苦无依人群的救助,但不能体现当时只有政府救助贫苦无依的人群,排除A项;题干中为法律规定,不能体现政府的措施都能落实,排除B项;对“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的社会救济不能反映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明朝的生产力也达不到高度发达的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79“史料阅读”改编)明朝有人记载:“自此夷(荷兰)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这说明当时( )
A.明政府仍厉行海禁政策
B.中国全面学习西方技术
C.传统的华夷观念被打破
D.人们忧患意识仍较淡薄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可知,中国模仿荷兰制造了火炮,虽未得其精奥,但认为已足以筑起防御的长城了,表明当时人们忧患意识较淡薄,故选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明朝的社会基层治理
1.(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互相监督,以加强对民间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商皆本”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禁止人口流动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该政策的实施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排除D项。
命题点2 明代科举制的弊端
2.(2022·湖北高考,5)明代不少士子凭借记诵时文范文应试,而不注重阅读儒家经典。正德年间,官员徐文溥上奏:“近时时文流布四方,书肆资之以贾利,士子假此以侥幸,宜加痛革……其书坊刊刻一应时文,悉宜烧毁,不得鬻贩。”该奏疏主要针对的现象是( )
A.士子应考投机取巧 B.书商刊刻时文牟利
C.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八股文体日益僵化
答案 A
命题点3 明朝的监察制度
3.(2022·山东高考,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赴各地巡按回京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 )
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
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
微点拨
命题点4 明代法律“以例辅律”
4.(2021·湖北高考,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
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
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 A
解析 明代大量增补各类“例”辅佐、补充律,有利于司法官吏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故选A项;“杜绝”说法绝对,排除B项;司法官吏按增加的“例”处理新问题,不能确保结果公正与否,排除C项;司法官吏按“例”处理新问题,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