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时空坐标】
【归纳·线索特征】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840—1919年)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屈辱与探索时期,落后的农业文明遭受先进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开启了近代化的历程。
(1)政治与国家治理: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政治局势和外交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求国家出路和挽救民族危亡,开始了一系列抗争与探索。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运动到辛亥革命,清政府最终灭亡,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共和政体在中国建立。
(2)经济与社会生活:在西方侵略下,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和曲折发展,中国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此开始。西医传入中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3)思想与文化交流: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向西方的学习从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和思想层面,中西文化出现了碰撞与交流的特点。
课时19 两次鸦片战争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考点定位】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
知识点一 两次鸦片战争
1.历史背景
(1)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美等国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英国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鸦片战争
(1)导火线: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英国宣布对华发动战争。
(2)过程:1840年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
(3)结果:中国战败,签订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中国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 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
《虎门条约》 《望厦条约》 《黄埔条约》 列强从中国获得了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4)影响:长期影响了近代中国历史的进程,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2)进程
(3)结果: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条约 内容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俄《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 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4)影响: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鸦片战争前夕,英国和其他殖民主义国家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但清政府对世界形势变化浑然不觉。(√)
②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③《南京条约》将香港割让给英国。(×)
④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19世纪,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愈演愈烈。1800年走私鸦片4 570箱,1838年超过了4万箱。(摘自必修教材P96)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提示 借助鸦片走私寻求贸易平衡,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②1856年10月,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亚罗号”船上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硬指此船为英国所有,并且捏造船上悬挂的英国国旗曾被中国兵勇侮辱,要求中国送回被捕者并公开道歉。(摘自必修教材P98)该事件被称为“亚罗号”事件。该事件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何联系?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提示 联系:“亚罗号”事件是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
真正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领事裁判权: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在殖民地或附属国攫取的一种特权,即它的侨民在当地的民事、刑事诉讼,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它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
②最惠国待遇:指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知识点二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西北边疆危机
(1)俄英侵略新疆:英国支持阿古柏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8年2日,收复新疆南北两路。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
2.中法战争
(1)爆发: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
(2)进程:1884年8月,法军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1885年3月,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3)结果:签订了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3.甲午中日战争
(1)爆发:1894年8月爆发。
(2)进程:1894年9月,清军平壤大败。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重创日本舰队。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摧毁了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
①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②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4)影响
(5)台湾反割台斗争:1895年5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展开了反日斗争。
4.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瓜分狂潮: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1878年曾国藩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的主权。(×)
②中法战争中,中国军民在刘铭传领导下赢得镇南关大捷。(×)
③《马关条约》增开沙市、武汉、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④《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⑤“三国干涉还辽”说明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既勾结又斗争,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摘自必修教材P105)试举例说明。
提示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法国控制越南,侵略矛头对准中国;日本借朝鲜农民起义,出兵朝鲜,在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
②阅读必修教材P106《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结合图片,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著名战役和你了解的民族英雄。
提示 战役: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半岛战役和威海卫战役。
英雄:邓世昌、丁汝昌、林永升等。
3.必考概念——拓视野
瓜分中国:指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这是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1.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过程
2.东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辛丑条约》
(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2)内容
(3)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4)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八国联军侵华的主要目的是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地方实力派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③《辛丑条约》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帝组织,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挖掘教材——学思用
《辛丑条约》签订于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因该年为辛丑年而得名。条约签订日为阳历9月7日,因此有“九七国耻”一说。(见必修教材P112)分析条约签订日被称为“九七国耻”的主要原因。
提示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必考概念——拓视野
“东南互保”:1900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双方互不侵犯。这是清末地方实力派首次公然反抗清政府,使南方大部分地区得以免于义和团之乱及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也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主题一 天朝梦碎——鸦片战争与边疆危机[3年5考]
1.鸦片战争的评价(2023·北京高考,6)
2.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2022·全国甲卷,28)
3.列强侵华与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2022·山东高考,5)
4.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2022·湖北高考,6)
5.边疆危机与中国军民抗争(2022·浙江6月选考,8)
视角1 图文证史——两次鸦片战争
史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贸易图
史料二 鸦片战争后……英货输入总值,1842年为426万元,1845年,达到1 053万元。由于运到中国的棉毛织品销路不广……从1846年起,英国输华商品量开始减少。1846年到1855年的十年间,除了1851年、1852年两年外,始终没有达到1845年的水平。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91)》
解读
史料一 反映了鸦片战争前夕中英贸易中中国贸易地位及英国走私鸦片的目的等
史料二 说明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贸易逐渐下降的趋势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图示概括归纳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反映了中国与英国经济形态有何不同?
提示 目的: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
经济形态:中国: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英国:机器化、工厂化大生产的工业经济。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2—1855年间英国输华商品量变化的趋势,并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提示 趋势:1846年前呈上升趋势,1846年后基本呈下降趋势。
原因:鸦片战争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的“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视角2 学者观点——鸦片战争对国人观念的影响
史料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①,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②”。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近代
国人世界观的思想谱系》
解读
主旨 史料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与外国交往思想观念的改变及表现
细读 ①指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②泛指西方国家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
提示 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
影响:使部分先进中国人突破封闭狭隘的世界观,开始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初步形成近代平等外交的理念。
历史解释——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维度 阐释
政治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被严重破坏
经济 开启了近代化进程;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客观上有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思想 一批思想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抛弃陈腐的观念,重新认识世界,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发生变化
对外 关系 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状态,中国被迫开放
社会 生活 引起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主题二 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3年7考]
1.晚清政府应对列强侵略(2023·湖北高考,6)
2.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2023·湖南高考,7)
3.列强侵华与中国外交观念的转变(2023·湖南高考,6)
4.《马关条约》的影响(2022·重庆高考,7)
5.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2022·北京高考,7)
6.列强侵华争夺的特点(2022·辽宁高考,7)
7.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2021·山东高考,5)
视角1 学者观点——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 ……是役(甲午战争)败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①,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等《中国近代史资料选辑》
史料二 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②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提示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提示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开始寻求政治变革;“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宗藩体系彻底瓦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视角2 史料证史——“东南互保”的影响
史料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①,……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商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②”“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据盛宣怀《愚斋存稿》等
解读
主旨 史料主要阐述了晚清政府应对八国联军侵华及“东南互保”的影响
细读 ①说明中央与地方在对外宣战上出现了分歧 ②体现了对义和团运动的不认可态度
思考 根据史料说明宣战与东南互保的联系,东南互保的影响是什么?
提示 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
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视角3 学者观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史料 凡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进行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商口岸以便它们长时期地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略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王开玺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作者认为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有何影响。
提示 直接影响:加剧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间接影响: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参与全球化。
1.唯物史观——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加快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社会地位的确立。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侵华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同时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作了调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一方面,证明了只改变经济制度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洋务运动的失败;另一方面,列强瓜分狂潮日益激烈,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拯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相继兴起。
2.历史解释——八国联军侵华的影响
(1)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2)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充分暴露了清王朝沦为“洋人朝廷”的本质,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4)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99“学思之窗”改编)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据此可知,马克思意在( )
A.说明中国维护主权的正当性
B.指出英国侵略中国的目的
C.主张通过协商解决中英冲突
D.质疑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1857年,马克思撰文指出‘英国人控告中国人一桩,中国人至少可以控告英国人九十九桩’,因为英国人采取的行动是在‘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这种站不住脚的借口下发生的”并结合所学可知,1857年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英国对中国的侵略行为危及中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说明中国的反抗是维护主权的正当性,A项正确。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99“历史纵横”改编)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年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行为( )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答案 A
解析 中国人民群众抵抗英法侵略军,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彰显了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故选A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一是抵御外部侵略,二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通商等国家主权,排除C项;地方政府并没有真正组织和支持中国民众抵抗侵略的行为,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00“问题探究”改编)1843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至各口情形不一,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这一史料可以说明( )
A.中美两国可以平等贸易
B.清政府力图维护国家权益
C.中国关税自主权遭破坏
D.清政府拒绝修约有合理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和约一经议定,两国各宜遵守,不得轻有更改”“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俟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可知,在“贸易及海面各款”依旧可行的情况下,中美两国应该严格遵守,这说明清政府拒绝修约具有合理性,故选D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14“学习拓展”改编)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表示“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一历史事件表明( )
A.清政府统治的权威已动摇
B.清政府统治已土崩瓦解
C.清政府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答案 A
解析 据题意可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没有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反而私自与西方列强达成协议,这就动摇了中央的权威,A项正确;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排除B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C项;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就已经开始勾结,排除D项。故选A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近代列强侵华与晚清政府的变化
1.(2023·湖北高考,6)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北京条约》签订后、1870年、1909年四个时期法律的变化反映了清政府在不同时期为应对时局变化进行了法律调整,故选D项;材料没有涉及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排除A项;“《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说明条约体系破坏了中国国内法,两者有关联,但材料强调的是国内法被破坏后清政府进行的一系列法律调整,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命题点2 晚清外交观念的变化
2.(2023·湖南高考,6)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可知,光绪年间,曾出使外国的薛福成认识到强国无视国际法的约束,而弱国则事事求助于国际法,但是其他国家未必按照国际法来对待弱国,这表明在对外交往中薛福成认识到自强的重要性,故选C项;当时弱国习惯于求助国际法,国际法并不是形同虚设,排除A项;薛福成的观点是弱国求助国际法为无用之举,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对待,并不是认为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排除B项;薛福成的这段言论并不是在推崇西方,排除D项。命题点3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3.(2022·北京高考,7)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为了防止其他列强染指长江流域,英国发出照会,清政府的答复实际上承认长江流域为英国之势力范围,故选B项;“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指1899年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成功”说法错误,排除D项。
命题点4 《马关条约》的影响
4.(2022·重庆高考,7)《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下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英国画报认为“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贸易的钥匙”,说明《马关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有利于中国开放市场,这是符合西方利益的行为,故选C项。从材料信息看,英国画报认为战争有利于中国市场对外开放,中国市场不仅是对日本开放,排除A项;三国干涉还辽是因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损害了俄国在华利益,排除B项;资本输出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就存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