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5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25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0:0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构建·时空坐标】
【归纳·线索特征】
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19—1949年),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
(1)政治与国家治理: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篇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进行了一系列近代化的探索,但实行独裁统治,镇压革命,出卖中华民族利益,最终失去人心。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逐渐走向成熟,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2)经济与社会生活:在农村,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阶级开展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城市,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到严重破坏。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社会物质生活、交通通信事业、影视事业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展迟缓。
(3)思想文化: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毛泽东思想形成,二者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发展。
课时25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考点定位】
1.五四爱国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2.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3.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一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五四运动
(1)背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2)经过
阶段 时间 中心 特点 斗争方式
第一 阶段 1919年5月4日起 北京 青年学生走在运动的前列 学生集会游行、罢课
第二 阶段 1919年6月5日起 上海 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3)结果:北京政府释放被捕学生;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
(5)意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时间: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
(2)中心:北京和上海。
(3)表现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五四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②五四运动取得了彻底胜利。(×)
③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④五四运动提高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觉悟,也促进了新思潮的蓬勃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⑤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相互促进。(√)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1919年5月5日,上海《新申报》为五四运动爆发印发的“号外”。(摘自必修教材P128)这份报刊有什么价值?
提示 对公众及时了解学生运动的原因和内容起了重要作用,对研究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②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的五四精神。(摘自教材P129)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提示 爱国主义。
3.必考概念——拓视野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于1919年撰写,原载《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六号。文章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论文。
知识点二 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与国民革命
1.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件
(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
(3)内容
①通过纲领,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
②确定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③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4)意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背景 ①在大力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开,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标志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意义 以国共合作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2)国民革命
目标 打倒列强,除军阀
进程 ①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 ②东征:通过两次东征消灭了陈炯明的势力,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统一 ③北伐: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开始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结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中共一大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正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性质和革命任务。(×)
②中共一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中共一大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革命纲领。(×)
④中共二大提出的党的最低纲领,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也是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暂时放弃了马克思主义。(×)
⑥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闭幕。“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摘自必修教材P130)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什么是“红船精神”?
提示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②《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摘自必修教材P131)据此说明,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是否符合实际?为什么?
提示 不符合实际。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还是一个革命的阶级。
主题一 觉醒与新知——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3年6考]
1.五四运动后革命形势特点(2023·全国乙卷,29)
2.五四运动后救亡图存的特点(2023·山东高考,6)
3.五四运动后思想解放的特点(2022·全国乙卷,29)
4.五四运动的特点及影响(2022·浙江6月选考,12)
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21·全国甲卷,29)
6.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021·湖南高考,9)
视角1  学术研究——五四运动的影响
史料 五四运动是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展的重要事件。作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①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五四运动通过继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守转化的价值根基,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为转化确定前进方向,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赋予转化时代特征,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为转化提供领导力量,开辟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②为转化提供现实支撑,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传统文化转化的创造性。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应紧紧围绕革命性这个核心问题来深化。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解读
主旨 史料主要阐述了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影响
细读 ①指从民主、科学到马克思主义 ②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分析其背景。
提示 表现:开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以民主科学冲破封建主义思想桎梏;推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
背景:民族危机加深;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
视角2 史料证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史料 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开始大量涌现,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
——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
提示 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西方列强不断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五四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
1.历史解释——五四运动彰显的时代潮流
(1)新的领导阶级——工人阶级。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青年知识分子发挥了先锋作用。
(2)新的思想潮流——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渐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成为先进中国人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3)新的精神面貌——彻底地反帝反封建。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4)新的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加,相互支援,形成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2.家国情怀——五四运动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
(1)主要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2)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
(3)五四运动要解决的是民族危亡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统一:启蒙与救亡的自觉广泛的统一;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主题二 孕育希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与国民革命[3年6考]
1.中共一大与早期探索(2023·全国甲卷,30)
2.中国革命的特点(2023·江苏高考,7)
3.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的特点(2022·天津高考,7)
4.中国共产党与国民革命(2022·海南高考,7)
5.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的影响(2021·江苏高考,9)
6.中共三大与国民革命(2021·广东高考,8)
视角1 史料证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史料一 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史料二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
大会宣言》(1922年7月)
解读
史料一 从党的奋斗目标、手段角度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时对革命的理解和认识
史料二 说明中共二大在中共一大纲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基础上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如何思考中国革命方向和进程的?
提示 中共一大一开始就明确了党的最高目标,但对国情认识不够科学;中共二大制定了当时的民主革命纲领,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初步树立了革命分两步走的历程设定。
(2)根据史料二思考,当时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最低奋斗目标,后来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提示 重要思想:提出了团结工人、贫农和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即统一战线)的思想。
视角2 学者观点——国民革命运动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
现代化史纲·无法告别的革命》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提示 宣传发动广,群众参与多(群众基础更广泛);国共两党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指导;具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1.家国情怀——中共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有了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最革命和最先进的阶级,克服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3)有了新的革命道路——由旧民主主义转向新民主主义,使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4)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中华民族的利益。
(5)有了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6)有了新的革命纲领(中共二大制定)——第一次在中国人民面前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历史解释——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政治 领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 领域 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
群众 运动 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军事 领域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29—130“教材知识”改编)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些活动的意义是(  )
A.初步提出学习西方的主张
B.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C.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李大钊在1919年出版的《新青年》‘马克思研究专号’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李大钊1920年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可知,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项正确。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0“学思之窗”改编)中共一大制定的党的纲领是“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消灭资本家私有制”。同时规定,在政治斗争中,党要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这表明,中共一大(  )
A.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
B.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步
C.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
D.探索出了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
答案 C
解析 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把“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故选C项;国民革命失败后,随着一系列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才提出革命政权的创建问题,排除A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才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大的纲领目标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排除B项;井冈山道路的形成,标志着探索出正确的民主革命道路,排除D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1“历史纵横”改编)中共二大确定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表明中共二大(  )
A.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B.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C.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
D.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决策
答案 A
解析 材料“消除内乱,打倒军阀”体现了反封建;材料“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体现了反帝。中共二大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A项正确。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32“史料阅读”改编)“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以这次“合作”为基础的革命运动(  )
A.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D.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可知,中共三大通过了关于国共合作问题的决议,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现了轰轰烈烈、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B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影响
1.(2023·全国乙卷,29)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答案 C
解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大意是脑力劳动的人统治人,体力劳动的人被人统治,陈独秀认为这句话现在已倒转过来,即现在应是体力劳动的人民大众居于统治地位。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阶级开始追求政治权利和地位。这与陈独秀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的想法相合,故选C项。
命题点2 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的趋势
2.(2023·山东高考,6)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 (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答案 B
命题点3 中国共产党诞生初期的探索
3.(2023·全国甲卷,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其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中共一大确立党的中心任务就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故选C项。
命题点4 中共成立初期的革命活动
4.(2022·天津高考,7)下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答案 D
解析 据表格材料可知,主要反映了1922年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革命运动,涉及海员、妇女、青年、农民和工人等群体,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活动是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故选D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扶助农工”政策,开始国民革命,排除A、B项;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土地革命,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