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6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36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0: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36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新时期外交成就及中国特色外交。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历程及意义。 3.改革开放与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新时期中国外交成就与国际地位的提升。
知识点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邓小平理论
(1)内容: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2)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3)意义: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2)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
(3)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科学发展观
(1)内容: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
(2)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
(3)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历史性变化。
(2)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3)载入宪法: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4)地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知识点二 综合国力的提升
1.经济发展:国民经济保持着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思想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突破。
2.现代交通与基础设施【链接·选择性必修2·P75—79】
(1)汽车: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2)高速公路:1988年,上海沪嘉高速建成,是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
(3)高速铁路: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通车运营,中国进入高铁时代。
(4)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①各种交通网络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为息息相关的整体,世界成为了“地球村”。
②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以及市区面积的扩大。
③交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④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3.高科技:我国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实力提升。
4.思想文化: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5.军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武器装备加速发展,军事斗争准备取得重大激战。
知识点三 当代中国的外交
1.改革开放后外交成就【链接·选择性必修1·P82-83】
(1)背景
(2)成就
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链接·选择性必修1·P83-84】
(1)十九大前
①政策: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②成就: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2)十九大后
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②积极推进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③就世界和平发展的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
3.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1)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①大国关系: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②周边国家:按照“亲、诚、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
③非洲国家: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形成中国与非洲国家休戚与共、共同发展、文明互鉴的友好合作关系。
④欧洲、拉美国家:相互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2)积极发挥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
(3)积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①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②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对既有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③以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倡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④中国正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变成更具有影响力和作用力的推动者。
⑤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③高速铁路的发展提高了通行能力和运输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④新时期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⑤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彰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新辉煌,成为更具影响力和作用力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阅读必修教材P194“思考点”:怎样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提示 是对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和创新,对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系统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理念,开辟新愿景。
②阅读必修教材P195“问题探究”:习近平提出“新时代”这一概念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提示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进入新时代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
③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 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27)取得这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改革开放的实施和不断深化。
④青藏铁路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虽然建设过程中,困难重重,但最终在2006年全线开通。(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80)修建青藏铁路有何意义?
提示 铁路贯穿西藏和青海,跨越青藏高原,极具战略意义;有利于改变青藏高原交通不便的局面;促进青海西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多边外交: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具有多边性、公开性、包容性和平等性等特点。
③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设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④《巴黎协定》:是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通过、2016年11月正式生效,该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巴黎协定》的主要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
主题一 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与综合国力提升[3年7考]
1.改革开放城乡一体化的特点(2023·北京高考,9)
2.现代中国工业发展的成就及特点(2022·福建高考,10)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2023·浙江6月选考,14)
4.对外开放的影响(2022·江苏高考,12)
5.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成就(2022·辽宁高考,11)
6.新时期中国经济实力增强(2022·海南高考,9)
7.新时期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2021·海南高考,13)
视角1 史料证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史料一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探索。纠正、创新地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史料二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不仅是确定工作重点的根据,而且是划分社会实践发展阶段的根据,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揭示社会主要矛盾,分析和把握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党在各个阶段的纲领和路线。
——《人民日报》社论(2017年)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哪些重要贡献?
提示 贡献:领导全党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确立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决策,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一国两制”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主要历史依据。
提示 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成果。
视角2 学者研究——新时期城市建设和交通
史料一 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化表
年份 城镇人口/万人 城市化率/% 新建城市 新建城镇
1979 18 495 18.96 216 2 361
1986 26 366 24.52 347 10 718
1995 35 174 29.04 640 17 532
——摘编自胡顺廷等《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
史料二 高铁开通增强了中心城市的经济集聚,使经济要素由沿途地级市向中心城市转移。这种高铁的“虹吸效应”主要发生在东部地区以及第二、第三产业上,而对中西部地区和第一产业的影响并不明显。但在公路建设上则能弥补这一不足,特别是县级公路,户户通水泥小公路或便民道则对“三农”帮助比较大,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
——摘编自张克中、陶东杰《交通基础
设施的经济分布效应》
思考 (1)阅读史料一,归纳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提示 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发展速度(规模)比城市发展速度(规模)更显著。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使城镇迅速发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为城市发展带来活力。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现代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
提示 速度更快;网络更密,深入农村,连通家家户户;依靠立体交通;东西部间、城乡间的交通联系加强。
历史解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的特点
(1)进程的曲折性。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抑制城市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
(2)途径的多样性。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使小城镇迅速崛起,在城市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区域化的倾向。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区域化的倾向,形成城市群的雏形。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等城市群。
(4)发展的均衡性。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主题二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3年3考]
1.现代中国外交发展的特点(2023·山东高考,9)
2.中非经济文化交流(2022·北京高考,10)
3.新时期中非合作的影响(2022·山东高考,8)                
视角1 学者观点——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史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变化,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奋斗目标,有效强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底线思维”,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和意志,对外交理念、思想、战略不断进行全面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基本方略,开创性地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推动人类社会更加和平和繁荣。
——据齐鹏飞《波澜壮阔的新中国外交》
思考 根据史料信息,概括归纳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主要特点。
提示 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以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底线;合作共赢、公平合理、普惠均衡的全球治理体系;继续对外开放,与时俱进,强调大国担当。
视角2 史料证史——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
史料 新时期中国重大外交事件(部分)
时间 事件
1979年 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0年 参加联合国裁军工作会议;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席位
1984年 成为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中英《联合声明》
1988年 成为联合国维和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
1991年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1996年 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2001年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2004年 派遣警察部队赴海地维和
2008年 派出军舰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
2011年 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
2013年 习近平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2016年 举办G20杭州峰会
2017年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考 据史料大事表中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成就,归纳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成就体现的特点。
提示 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事务,努力维护世界和平;积极主动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倡导对外开放,积极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等等。
1.历史解释——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特点
不结盟 中国不跟任何国家缔结针对第三国的盟约,这确保了中国外交政策的独立性
平等性 对强国弱国、大国小国一视同仁。大国不欺负小国,强国不欺负弱国
独立性 遵循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等准则
无附加条件 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区别于西方国家的最显著特点
(2)基本原则
①“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2.历史解释——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和时代价值
(1)背景
①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
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
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因素非常突出,当今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
(2)时代价值
①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
②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③适应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④指明了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88—191“教材知识”改编)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制作的历史时空轴。该小组的学习主题是中国(  )
A.综合国力日益增强 B.科技创造力日益提升
C.理论创新不断推进 D.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展示了不同阶段理论思想的不断发展,说明理论创新不断推进,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科技创造力,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国际,排除D项。故选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1“史料阅读”改编)下表是2017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规划。它体现了(  )
时间 主要内容
2017—202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2020—2035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035—2050 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之首
B.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
D.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精神
答案 B
解析 据表格内容可知,中共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作出了规划,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目标,是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体现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B项正确。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5“历史纵横”改编)“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国际和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其中,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核心理念是(  )
A.“共商共建共享” B.“亲、诚、惠、容”
C.“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D.“真、实、亲、诚”
答案 A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上P195“教材知识”改编)近年来,中国在伊朗、叙利亚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推动和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表明我国(  )
A.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B.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建设者
C.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D.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国在伊朗、叙利亚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推动和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可知,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为全球治理和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是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C项正确。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综合国力提升
1.(2023·北京高考,9)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
C.为开展三线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D.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村村通”工程有利于加强农村和农村以及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故选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指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的改革,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排除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早在1956年底已完成,排除D项。
命题点2 改革开放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2.(2022·江苏高考,12)浦东新区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家庭中粮食、蔬菜的开支从几年前的50%降到现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闲食品在家庭开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该地区居民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
B.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C.中国入世影响百姓生活
D.经济特区建设成效显著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体现的是1996年的浦东新区(代表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度),居民粮食与蔬菜等必需生活品消费比重下降,而瓜果和消闲食品比重上升,反映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故选A项。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排除C项;浦东新区不是经济特区,排除D项。
命题点3 新时期周边外交的发展
3.(2023·山东高考,9)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重视与周边国家的交往: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3年,提出“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这主要是为了(  )
A.消除分歧增进互信 B.构建均衡发展格局
C.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D.改善全球治理体系
答案 C
解析 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经历了从追求和平共处、睦邻安邦到诚信互惠的发展变化,合作层次不断深化,有助于与周边国家共谋发展,故C项正确。国家之间不可能完全消除分歧,排除A项;中国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排除B项;材料中的外交理念针对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而非全球治理,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