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41 古代欧洲的法律、教化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41 古代欧洲的法律、教化与文化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0:30: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41 古代欧洲的法律、教化与文化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拜占庭与俄罗斯文明的形成、表现及特征。 1.中古时期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和基本特征。 2.中古时期欧洲宗教伦理与教化的特点。 3.中古时期西欧文化、拜占庭和俄罗斯文化的成就及特征。
知识点一 古代西欧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链接·选择性必修1·P50-51】
西欧早期 ①日耳曼法:各日耳曼王国编纂的一批成文法,是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 ②教会法:由教会根据基督教神学,制定和颁布 ③罗马法运动:11世纪以后出现,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中世纪 后期 ①11世纪,诺曼王朝设立法院,并派法官定期到各地进行巡回审判 ②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普通法在英国逐渐形成 ③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 ④13世纪以后,法国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
2.宗教伦理与教化【链接·选择性必修1·P52—53】
(1)确立:392年,基督教成为罗马国教。西罗马灭亡后,日耳曼人国家逐渐接受了基督教。
(2)发展:基督教影响了欧洲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保存古典文化,宣讲教义;创办宗教学校和世俗学校,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3)作用: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中古时期的法律经历了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再到形成法典、法系的过程。(√)
②《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③教会法是以基督教神学为思想基础,吸收了若干罗马法原则而形成的法律,是对古罗马法制文明的传承。(√)
④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2.挖掘教材——学思用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说:“法律……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每一种法律都是由一个阶级以大多数的名义建立起来的。”(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54)这说明法律具有什么属性?
提示 法律具有阶级性。
知识点二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
1.中古西欧文化【链接·选择性必修3·P23—24】
(1)基本特征: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
(2)基督教文化的载体是阐述教义的《圣经》以及研究教义的神学,对西欧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文学艺术:《圣经》中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反映了封建时代和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
(4)意义: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律和科学知识传统,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拜占庭文明【链接·选择性必修3·P24】
(1)诞生: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拜占庭而称拜占庭帝国。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君士坦丁堡是东正教的中心。
(2)特征
经济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与《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成就
文化 ①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文化,融汇了基督教文化和西亚、北非文化,形成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②建筑和雕塑艺术有所发展,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罗马式穹顶而闻名
(3)衰亡: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灭亡。
3.俄罗斯文明
(1)起源: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
(2)发展: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为沙皇。
(3)扩张: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4)文化【链接·选择性必修3·P24】
①特征: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东正教对俄罗斯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成就: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圆顶多塔风格的教堂建筑。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抒情诗和叙事诗是基督教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哥特式风格而闻名。(×)
③《伊戈尔远征记》描绘了拜占庭文化影响下俄罗斯的风土人情。(×)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在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摘自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这反映了当时西欧社会基层治理有什么特点?
提示 教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②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阶层的道德和理想。市民文学主要叙述市民家庭的爱情生活和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23)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作品有怎样的历史价值?
提示 可以用来研究西欧封建时期的社会生活。
③伊凡四世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他们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摘自必修教材P19)伊凡四世的改革措施有什么作用?
提示 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3.必考概念——拓视野
《神学大全》:是基督教自中世纪以来最重要的教学基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上帝;第二部分论述了人的行为;第三部分论述了基督。从哲学的认识论、本体论的角度,深刻地阐释了上帝、灵魂、道德、法律等。
主题一 古代西欧的法律与教化[3年3考]
1.罗马法的演变 (2023·全国甲卷,32)
2.英国宪章对王权的规定 (2023·广东高考,12)
3.罗马法变化的特征 (2021·湖南高考,12)                
视角1 史料证史——罗马法的价值及影响
史料 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12世纪,实现法律统一,取消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束缚……西欧由此兴起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15世纪,有学者开始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究罗马法。他们着重研究罗马法的本意和历史沿革关系,引进了当时盛行的科学方法,在罗马法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之间架起桥梁。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制史》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的价值,并说明中世纪后期罗马法复兴的主要作用。
提示 价值: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缓和了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了帝国的统治;罗马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作用:中世纪后期,罗马法的复兴促进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冲击了封建统治;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罗马法成为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立法的法制基础。
视角2 学者研究——中世纪的欧洲法律
史料 在《大宪章》渊源问题上,明确体现了教会法影响,也综合体现了教会神学、政治权力、教会法以及政治局势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大宪章》根植于英国的传统、实践和环境,主要渊源是英国法,《大宪章》的“土地之法”和“国土之法”指的就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由蛮族习惯法发展而来的英国法。同时《大宪章》并不如其所宣扬的那样“习惯”,实质上它在诸多矛盾的先例中作出了“选择”,如封土继承性和继承金数目的确立。《大宪章》不仅宣示和继受了已有的英国法,也发展了英国普通法。
——王栋《〈大宪章〉渊源》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大宪章》的特点。
提示 受到英国教会法、古代罗马法及欧洲政治特征的影响;根植于英国历史传统,受到英国的习惯法、普通法等本土法律的影响,具有继承发展的特点。
视角3 史料证史——西欧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史料 修道院不仅是集体修行的场所,而且还起着文化传承和教育的功能……修道院制度被视为西方文化传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西欧,教权成了一种独立的与俗权相抗衡的东西。教会不仅……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通过教会法对之加以约束……教会法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立的法律体系……它与世俗的法律(尤其是罗马法)并行不悖,成为中世纪西方重要的法律体系,并对后世西方的法学理论、法律观念和原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基督教及其教会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提示 基督教信仰成为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基督教有维系欧洲统一和文化统一性的作用;专门的神职人员从事宗教活动,有利于基督教思想的传播;基督教会保留了古典文化,是中世纪欧洲文化的传播者,尤其是修道院起着文化传承、传播和教育的功能;教会不仅掌管人们的精神生活,还管理着人们的世俗生活,教会通过独立的法律体系约束人们的行为;教会承担政府管理和为社会服务的职能。
历史解释——从罗马法看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法律的突出价值在于维系社会秩序。罗马是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古代世界最典型的法治国家。罗马法律在调整罗马社会生活关系、解决社会冲突、维护罗马奴隶主统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罗马法的许多规定都明确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后世资本主义私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大多以罗马法为蓝本制定法律,资产阶级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制度等都源于罗马法。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阶级社会的法律,都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4)罗马法体现自然法精神。自然法不是为体现立法者意志而产生的,其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及重视理性的精神,对人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主题二 各具特色——中世纪的欧洲文化[3年1考]
拜占庭文明的衰落 (2023·新课标卷,32)                
视角1 史料证史——中古欧洲文化的发展
史料 中古早期的动乱在毁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文化。这时的教育和文化知识为人数不多的教士所垄断。教会学校教授的内容是……“七艺”,但教会并不热衷于在学理上和精神上理解古典文化,学术活动集中在为读通《圣经》而进行的烦琐考证上。当时的哲学和神学是二位一体,完全脱离实际经验,被称为“经院哲学”……建筑方面盛行哥特式教堂建筑物,高耸入云的教堂尖塔……象征着教徒期望接近上帝并最终进入天堂的愿望。
——摘编自齐世荣、吴于廑主编《世界史·
古代史编(上卷)》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早期欧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提示 特点:遭到战争的破坏而陷入停滞;文化教育被教会垄断;文化的神学色彩浓厚;侧重为《圣经》考证,脱离实际。
原因: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及中古早期的战争严重破坏了文化;经济的破坏和长期落后;基督教势力的膨胀;世俗政权的衰弱。
视角2 学者研究——拜占庭文化与俄罗斯文化
史料一 拜占庭文明是亚欧中世纪文明中一枝独具特色的奇葩。首先,它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它又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最后,拜占庭文明还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政治制度的骨架。
——摘编自徐家玲《走进拜占庭文明》
史料二 拜占庭传下了由查士丁尼编纂的罗马法……诸早期俄罗斯公国,与拜占庭进行繁荣的商业交往,俄罗斯农村的各种原材料……经过基辅运出去,换取拜占庭商人运来的各种奢侈品……拜占庭艺术这时也以石头建造的教堂、镶嵌画、湿壁画、绘画,尤其是肖像画的形式被引入俄罗斯……俄罗斯人……发展其自己独特的俄罗斯—拜占庭风格。……按照拜占庭的传统,俄罗斯教会还接受了世俗的权力和控制权……俄罗斯东正教会一直对俄罗斯皇帝表示忠诚和顺从。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括拜占庭文明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拜占庭文明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提示 特点:包容性、开放性;与宗教密切联系;融汇东西方文化。
历史地位及影响: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往的桥梁;是古典文明和中世纪文明传承的纽带;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保存延续了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促进了近代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拜占庭帝国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大贡献。
提示 贡献:拜占庭帝国编纂发展罗马法;拜占庭促进与俄罗斯贸易和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并影响俄罗斯帝国。
1.历史解释——中世纪欧洲的文化特征
(1)中世纪欧洲文化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中世纪欧洲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发展较好的、民主的、文明的文化,再加上后来的蛮族入侵、基督教等宗教文化,中世纪欧洲文化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交汇的结果,体现出跨民族性和跨文化性。
(2)基督教文化与世俗文化并存。①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绝对统治地位,成为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②与此同时,中世纪欧洲出现很多世俗作品,其中最突出的是骑士文学与市民文学。
2.历史解释——基督教文化对西欧文化的影响
(1)在中世纪早期,基督教全力承担了挽救与传播古典文化的历史重任,并且为正在萌生的新文明提供了模式和方向。
(2)基督教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并使政治分散的西方以基督教为纽带融合为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
(3)基督教在客观上促进了早期西方文化的复兴,并为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逐渐渗透到西方哲学、法学、教育、艺术以及科学等各个领域。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3“历史纵横”改编)1480年,西班牙建立了国王控制的宗教法庭,以此打击异己。1553年,西班牙科学家塞尔维特在《基督教的复兴》一书中指出肺循环的基本事实,被天主教徒与新教徒都视为异端邪说,后在日内瓦被加尔文派判处火刑。到1820年,西班牙宗教法庭审判的“异端”有30多万人,其中10多万人被判处火刑。由此可见(  )
A.西班牙王权凌驾于罗马教皇之上
B.基督教成为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C.基督教的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
D.违背基督教伦理和教义的行为为社会所不容
答案 D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53“学思之窗”改编)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写道:“中世纪……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教会的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个法庭都具有法律效力。”这反映了中世纪时(  )
A.贵族失去法律特权
B.基督教义成为“英美法系”的基础
C.教会权力无人制约
D.基督教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答案 D
3.(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23“历史纵横”改编)11世纪以后,西欧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愚蠢。这反映出(  )
A.商品经济获得发展 B.英雄传奇备受颂扬
C.骑士文学走向衰落 D.教权王权矛盾激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西欧中世纪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发展,反映了城市复兴时期的社会生活,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大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愚蠢,A项正确;体现英雄传奇备受颂扬的是骑士文学,排除B项;骑士文学在中世纪西欧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排除C项;教权王权矛盾激化,与材料信息描述的市民文学发展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古代罗马法律的特点
1.(2023·全国甲卷,32)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  )
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
B.法律注意保护公民的权益
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
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成立前,败诉方需用超过诉讼物价值的牛羊祭神;罗马共和国早期,败诉方需向国家缴纳罚金;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则已无足轻重。这种变化反映了罗马共和国时期注重保护公民的权益,故选B项。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是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强调神权对法律事务的控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排除D项。
命题点2 罗马法的特征
2.(2021·湖南高考,12)早期的罗马法规定债的关系不可转移,后来罗马法采用替代制度,即指定或准许他人替代原债权人或原债务人,以实现债权或债务在不同主体间转移。这一转变(  )
A.动摇了保护私产的观念
B.旨在保护奴隶主特权地位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表明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 C
解析 题干信息:罗马法中债的关系从不可转移到可转移。债的关系可转移依旧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A项错误;这种债的可转移是面向所有公民的,B项错误;早期罗马法认为债的作用对象可以是人身,因而将人身作为承担责任的担保,债具有不可转让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财产责任逐渐确立。债可以用财产作为担保,而非人身。因此债的财产性使得债权债务更多地作为交易的客体在市场中流通。债的转移也体现了罗马法的灵活性,C项正确;罗马法形成完整体系要到查士丁尼时期,材料未提到这一时间信息,D项错误。
命题点3 英国宪章对王权的规定
3.(2023·广东高考,12)英王亨利一世(1100—1135年在位)的加冕宪章规定了国王对教会财产及诸侯领地所拥有的权利,特别是载明了国王所不能做或决意不去做的事,是一份明确规定封建关系的法律文件。该宪章(  )
A.明确了君主立宪制的原则
B.体现了王权有限的观念
C.激化了王权与教会的矛盾
D.维护了市民阶层的利益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加冕宪章明确规定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权限关系,对王权的权力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体现了有限王权的观念,故选B项。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的时间是在“光荣革命”之后,当时的英国依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排除A项;加冕宪章实际上对王权、教会和贵族的权限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有利于规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客观上有利于缓和王权与教会的矛盾,排除C项;加冕宪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王权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但是无法保证贵族和教会对市民阶层利益的侵犯,排除D项。
命题点4 拜占庭文明的衰落
4.(2023·新课标卷,32)有学者认为,直到13世纪,拜占庭人才被迫接受如下现实:他们的皇帝已经不具备所称的“统治全人类”的能力,皇帝的许可与授权已失去意义。这可以用来说明(  )
A.限制君主权力的思想广泛传播
B.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形成
C.地中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东罗马帝国疆域的缩减及国力损耗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3世纪拜占庭人接受了皇帝的许可和授权失去意义的现实,说明当时拜占庭帝国皇帝丧失权威,表明东罗马帝国整体国力在削减,对亚非欧的控制力减弱,故选D项。限制君权的思想广泛传播出现在启蒙运动时期,排除A项。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奥斯曼帝国建立于16世纪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排除C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