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时空坐标】
【归纳·线索特征】
从工业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18世纪60年代—1914年)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是世界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时期。是资本主义取得全球优势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确立。
(1)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势力,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以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目标的民族独立运动席卷了亚非拉广大地区。世界近代以来政治制度建设、法律与教化、民族国家及国际法的形成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于东方的国家治理体系。
(2)经济与社会生活: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确立了对世界经济的统治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世纪中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有了新变化,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水陆交通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迁,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3)文化传播与交融认同:工业革命凸显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想兴起,马克思主义诞生及传播,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转移、世界贸易、近代战争及文化载体的发展等,推动了近代文化的交融、交锋及文化的传播和认同,促使世界文化逐渐多元化。
课时49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两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及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2.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1.大机器生产、工厂制度等对人类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2.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商业贸易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知识点一 工业革命的爆发
1.背景和条件
政治前提 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
经济条件 ①内部: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②外部: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
技术积累 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人才基础 17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欧洲的科学技术中心之一,科学家关心社会对技术的需求,热心于生产技术的改进
市场需求 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手工生产的产品已不能满足需要
2.进程
(1)第一次工业革命
成果 技术革新 市场的需求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催生了新的技术发明
工厂出现 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
蒸汽机 的改进 瓦特改进蒸汽机,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机械制造 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
扩展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从英国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北美,从大西洋两岸逐渐深入内陆
(2)第二次工业革命
背景 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成果
表现 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具有深远影响 ③化学工业的兴起;旧产业部门焕发活力
特点 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 ③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 ④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各具特色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③瓦特改良蒸汽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④到19世纪中后期,欧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⑤科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
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最突出的国家是美国与德国。(√)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大约从15世纪开始,在英国等西欧国家,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强行圈占公有土地和农民份地,将其变为私有的大农场或大牧场,形成了所谓的‘圈地运动’。”(摘自必修教材P59)“圈地运动”与资本主义发展有何关系?
提示 圈地运动是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②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摘自必修教材P59)这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 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③《剑桥欧洲经济史》中说:“科学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业中的成长孕育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程度,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摘自必修教材P61)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什么特点?
提示 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④阅读“英国就业人口结构的变化”图(见必修教材P62):这两张饼状图反映了什么现象?这反映了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
提示 图片反映了工业革命后从事工业的人口增加。反映了工业革命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引发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
(1)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
【链接·选择性必修2·P25—26】
特点 倒班制,规章制度严格,生产流水线,原料统一供应、合理调配
影响 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2)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3.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
4.社会生活【链接·选择性必修2·P26-28】
(1)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
(2)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时间观念增强,准时准点成为现代生活的准则。
(3)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4)初等教育不断推广,女性获得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
(5)促进了乡村的改变。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6)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促进了城际间、国际间的人口交流与贸易往来,增加了社会的流动性。
5.社会运动:19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风起云涌,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产业工人的待遇有所改善。
6.商业贸易
(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等新兴工业国家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
7.世界市场:资本主义向全球扩张,亚非拉国家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8.社会问题: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在生产领域出现垄断组织。(√)
②工业革命是人类从农业社会演进到工业社会的转折点。(√)
③工业革命实现了机器大生产,以工厂代替工场,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④工业革命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改变了人们的劳作方式和生产关系。(√)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恩格斯如此描述工业革命后的伦敦:“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27)材料体现工业革命带来了什么变化?
提示 城市化发展,大城市人口猛增。
②“做某些工作,几乎包括工业中的一切工作在内,都需要有相当的文化程度……都需要一定的技能和常规性,而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29)这种现象促使社会生活怎样的变化?
提示 教育的推广,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3.必考概念——拓视野
垄断组织:指资本主义大企业之间为独占生产和市场以攫取高额利润而联合组成的垄断性经济同盟,垄断组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调节生产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限制了竞争,不利于社会进步。
主题一 技术革新——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特点[3年6考]
1.法国工业化的特点(2023·辽宁高考,13)
2.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2022·广东高考,13)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生产组织形式(2021·江苏高考,15)
4.工业革命与机器大生产(2021·湖北高考,13)
5.工业革命与科学社团发展(2021·北京高考,12)
6.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021·湖南高考,14)
视角1 名家说史——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
史料(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市场、资本和劳动力这三项因素。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的。
提示 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本: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视角2 学者观点——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史料 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做出的。相反,它们多半是由相对非凡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渐渐地,它们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在技术发明的人才素质、科技含量等方面各有何特点?
提示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主要是由具有实践经验的工匠、技师完成的,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是由科学家、工程师完成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发明科技含量更高。
1.唯物史观——英国首先爆发工业革命的条件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2)市场:海外殖民扩张为其提供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等为其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
(3)劳动力: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廉价的自由劳动力。
(4)资本:殖民贸易、殖民掠夺以及圈地运动等为英国带来巨额财富。
(5)技术:工场手工业日益兴旺,英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2.历史解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1)生产技术:科研成果与技术、生产紧密结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2)范围:工业革命在几个国家几乎同时发生,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工业部门:开始于重工业和能源工业,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各个领域同时展开技术革命。
(4)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汽车飞机制造业、电讯业等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
(5)历史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以垄断为特征的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主题二 狂飙时代——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3年4考]
1.近代欧洲生活时尚变迁(2023·海南高考,12)
2.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022·全国甲卷,34)
3.工业革命对德国经济的影响(2022·重庆高考,14)
4.工业革命对经营模式的影响(2022·北京高考,14)
视角1 名家论史——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史料 英国工业革命被誉为“被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一幅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它在不过三代人的时间里,改变了整个英格兰的面貌:从家庭手工业过渡到大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过渡到机器劳动,从乡村社会过渡到都市化社会……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思考 根据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
提示 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或工业化);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视角2 学者观点——工业革命的多重影响
史料一 工业文明时代是一个“机器时代”。机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一切领域……社会面貌变化之大,可谓天翻地覆,令人眼花缭乱。……当然,工业文明实现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的变化,它还带来人类在民族、国家、社会关系以及精神和思想领域的全方位巨变。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史料二 1904年在美国圣路易斯举办的世博会……博览会主题展馆有:电气馆……爱迪生曾亲自到展馆检查;机械馆,供应世博会的能源,是实业家流连忘返的地方;运输馆,汽车堂皇出入……这次世博会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变化,也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整体化的趋势。
——摘自《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
思考(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从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变化的角度简述工业革命的影响。
提示 生活方式变化:工业化城市兴起;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增多。
自然环境变化: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全球化三方面分析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如何影响“全球人类共同体面貌”的。
提示 生产力:生产力极大发展,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影响了人类的社会生活;生产关系: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
唯物史观——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61“学思之窗”改编)这个时期(19世纪后半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
A.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各国
B.资本主义制度发展
C.科技与生产的结合紧密
D.国际竞争日益加剧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以科技创新带动生产发展,说明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故选C项。
2.(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6“历史纵横”改编)从现存文献来看,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官员在信件中已使用“工业革命”一词;英国诗人华兹华斯隐晦地指出,新社会秩序的产生基于工业大变革,这一看法被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接受。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了“工业革命”的概念。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
B.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C.在欧美多个国家同时开始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官员、诗人、学者、革命导师都接受了“工业革命”的概念,说明工业革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反响,B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几个欧美国家开始,排除C项;工业革命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848年,此时还没有诞生,更谈不上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63“问题探究”改编)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指出:“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材料可用来说明( )
A.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B.印度已走上独立的工业化道路
C.英国殖民扩张阻碍印度发展
D.英国帮助印度摆脱了封建统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及所学可知,题干突出了工业文明对印度的影响,英国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印度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说明工业文明已经成为世界潮流,A项正确。
4.(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27“学思之窗”改编)马克思曾经这样描述工业革命的场景: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流的通航。这反映了工业革命( )
A.推动了美洲大陆的发现
B.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
C.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流的通航”可知,马克思认为工业革命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使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推动交通、通讯等领域的进步,这些说明了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故选C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机器大生产与工厂制度
1.(2022·广东高考,13)18世纪后期英国机器费用昂贵,工厂主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原来在工作中习以为常的唱歌、打瞌睡、喝酒、嬉戏等行为一概被禁止。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机器出现使工业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B.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了社会分化
C.蒸汽时代手工工人的生活境遇恶化
D.物价上涨制约了工业革命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可知,18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生产方式的转变催生了工厂制出现;在工厂生产中,由于机器费用昂贵,生产成本增加,工厂主便想方设法让工人尽可能多干活,导致了材料中工作方式的变化,说明生产方式的转变最终将会推动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的出现,故选B项。
命题点2 工业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022·全国甲卷,34)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
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
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可知,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带来了便捷的动力,为农业机械的发明和创造提供了便利条件。随着内燃机的应用改变了多人协作的雇佣大农场经营,小型化家庭农场劳动生产率大为提升,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失业人口大量增加”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了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变化,重点强调内燃机的影响,排除C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排除D项。
命题点3 工业革命的特点
3.(2021·湖南高考,14)欧洲最早出版的科学期刊是19世纪中叶首批成立的各国科学院的院刊。随着科学家按其专业组成专业性学会进行研究,到1921年科学期刊已增至2.5万种,其中大部分是在19世纪后期增加的。这反映了( )
A.科学研究日趋大众化
B.科技成果改变人类生活
C.科学院数量迅猛增加
D.科学与技术结合更紧密
答案 D
命题点4 工业革命的影响
4.(2022·重庆高考,14)1895年,马克斯·韦伯在谈及帝国东部地主中占据领导地位的普鲁士容克阶层时说:“他们自己负担劳动,如今陷入经济上的殊死搏斗,没有任何国家经济政策可以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并将其带回到旧日的社会角色当中。”据此可知,当时德国( )
A.工业化引起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B.普鲁士贵族阶层丧失了政治权力
C.区域间的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D.社会福利改革落后于经济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反映了19世纪末德国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德国容克阶级是指原来的贵族阶级,在德国传统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容克阶层陷入了困境,旧时光却一去不复返了,由此可知主要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社会的深刻影响,故选A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