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51 近代西方的城市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课时51 近代西方的城市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学案(含解析) 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课时精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0: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51 近代西方的城市化、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深远影响。 1.近代以来城市化进程、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及问题。 2.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 3.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卫生体系形成。
知识点一 近代西方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演进【链接·选择性必修2·P63】
(1)表现
①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越来越多的人从乡村走向城市。
②到1851年,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
(2)影响
2.居住条件改善【链接·选择性必修2·P64—65】
(1)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发明电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19世纪70年代,比利时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技术。
(3)20世纪以来,集中供暖和制冷得到推广,私人卫生间快速普及。
3.基础设施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2·P65】
水网 钢铁管道用于水网建设,自来水与排水系统逐渐普及
照明 煤气灯、电灯创造了新的城市夜生活方式
通信 电报、电话的普及,便利了人们的通信联系
交通 19世纪中后期,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柏林、纽约等城市开始将铁路高架桥纳入交通网络
4.城市化中的问题【链接·选择性必修2·P66】
环境污染 ①大气污染:城市集中了大量工厂,工业废气污染和后来的汽车尾气污染,使问题更加棘手 ②水污染:生活与工业废水对城市饮用水源造成严重污染
贫富分化 ①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财富聚集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工人阶级生活贫困 ②19世纪,城市中的工人生活条件恶劣,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和干净水源
交通拥堵 ①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居住区与工作区逐渐分隔,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 ②私人汽车的普及,使交通拥堵成为城市的普遍问题
其他问题 犯罪率上升,失业者增加等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工业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的进程。(√)
②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居住条件不断恶化。(×)
③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城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
④城市交通呈现多样化、立体化趋势,便利了人们的出行。(√)
2.挖掘教材——学思用
十五年后,曼彻斯特约有五十个纱厂,大多数都拥有蒸汽机。那些赶忙建筑起来的、太小而不够人口居住的工人棚屋绵延在纱厂的周围,几乎把旧城围绕起来。(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63)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提示 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3.必考概念——拓视野
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狭义上城市化指农业人口不断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广义上城市化是指社会经济变化过程。
知识点二 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
1.交通发展【链接·选择性必修2·P72—73】
铁路 ①概况:1814年,斯蒂芬森改进了蒸汽机车,欧美各国纷纷修建铁路网 ②影响:铁路成为陆路交通的主干,带动各行业的大发展,人类步入铁路时代
海运 ①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 ②蒸汽机以及后来的内燃机逐渐成为驱动船舶的主要动力,出现大轮船 ③1869年,开通苏伊士运河,极大地缩短了从印度洋到欧洲沿海的航行距离 ④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
陆路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发明了汽车。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
航空 1903年12月,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开启飞机时代
2.交通与社会变迁【链接·选择性必修2·P73】
(1)交通的改进,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2)交通的改变,影响了城市的发展。
(3)交通的改善,方便了物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知识点三 近代西方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基层治理【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5—106】
(1)英国:1835年,颁布法律,规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议会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确立了近代自治市制度。
(2)美国: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承担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务职能。
(3)法国: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市长和市议会都由普选产生。
2.社会保障制度【链接·选择性必修1·P107】
(1)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建立济贫制度。
(2)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方面。
3.医疗卫生体系【链接·选择性必修2·P83-84、P85-86】
(1)体系建设: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2)医学成就
①17世纪,英国威廉·哈维的《心血运动论》揭示血液循环规律;荷兰人列文虎克制作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②18世纪晚期,英国詹纳发明牛痘接种法,降低天花发病率。
③19世纪,细胞与细菌学说发展迅速。法国巴斯德创立巴氏消毒法。
④19世纪,将生理与临床结合,探索各种药物的功能和作用,创立实验药理学。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交通的改进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城市格局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②公共设施建设为公众工作、生活、学习和交流提供服务,增加民众的幸福指数。(√)
③基层自治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④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
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⑥建立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对保障人类的健康起到关键作用。(√)
2.挖掘教材——学思用
阅读图片“1908年生产的福特T型汽车”。(摘自选择性必修2教材P75)它的诞生有何意义?
提示 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它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英国济贫法:英国17—19世纪制订的救济失业贫民的法律。圈地运动兴起后,于1555年开征济贫税。1601年正式颁布济贫法,规定给残疾者发失业救济金。1795年济贫条例规定了维持最低生活的工资标准,以及低于此标准的补贴。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健康男性失业者不予救济,必须进贫民习艺所从事苦役。
②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它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
主题一 便捷生活——近代城市与交通的发展[3年3考]
1.工业革命对建筑艺术的影响(2023·湖北高考,13)
2.近代德国交通业发展的特点(2022·全国乙卷,34)
3.工业革命与交通邮政业的发展(2022·辽宁高考,14)
视角1 学者研究——近代城市化的特点和影响
史料一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姊妹,是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18世纪下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的展开,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新兴工业城市迅速兴起,故有“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的说法。英国早期城市化进程完全是依据自由化市场力量实现的;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对外贸易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位举足轻重;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进行。城市发展一方面使工业与人口布局在宏观上集中于几个有限地区;另一方面在微观上则开始趋向分散,不断向郊区发展。
——摘编自陆伟芳《简析近代英国
城市化的特征》
史料二 英国城市人口飞速增长,随之而来的还有英国城市环境的恶化……(这个)“自由国度”的环境观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阶层……不顾城市环境和大众的生存,盲目放肆地开发,贪婪地消耗着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和人们宝贵的生命。
——汤艳梅《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城市
环境观念及其影响》
思考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早期城市化的特点。
提示 形成具有自发性;过程具有迅速性;外贸推动作用明显;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郊区化趋势明显。
(2)根据史料二,概括19世纪的伦敦成为“雾都”的原因。
提示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随之带来了环境污染;环保观念缺乏;资产阶级盲目开发,破坏环境。
视角2 学者观点——近代交通变迁的特点及影响
史料 19世纪初,英国把公路网和运河网作为改造交通运输体系的重点,随着火车头和汽轮的发明,转移到建立铁路网和海洋运输网上。1821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掀起铁路建筑的狂潮……19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国铁路网的最大枢纽。19世纪70年代后,英国转而把主要财力用于殖民地半殖民地,如1890—1911年仅在印度就建筑了1.6万多公里的铁路,而本国只有300多公里。与铁路网的建筑相应,1819年英国制造出第一艘远航汽船并横渡大西洋成功,到19世纪40—50年代,英国亦出现建立海洋运输网的热潮。英国通过海洋运输网把本国交通网同殖民地的交通网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构成了全球性的近代化交通运输网,从而取代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落后的交通运输体系。
——摘编自张天《论英国近代化全球交通运输
网的建立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交通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其主要影响。
提示 主要趋势:从建立公路网、运河网到建立铁路网、海洋运输网(交通近代化);从建立国内交通网到构建全球交通运输网(交通全球化)。
主要影响:配合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满足了英国殖民扩张的需求;加强了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秩序,客观上促进了其社会的文明进步。
1.唯物史观——近代西方城市化的影响
(1)城市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活动的聚集地,相对集中的社会群体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深刻地影响着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
(2)城市是工业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地区,聚集在城市的企业相互交流,人员自由流动,技术不断提高,促进了工业化的进程。
(3)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不断发展,成为各国或各地的文化中心。
(4)城市化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压力,工业污染严重、生活压力增大、贫富分化加剧等问题困扰着近代工业城市。
2.历史解释——工业革命对交通的影响
(1)解决了交通运输中的机械动力问题,推动了交通工具的变革。
①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对交通工具的变革起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蒸汽火车、轮船等,人们迎来了“铁路时代”,便利人们的通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联系。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的广泛应用是标志性成就,汽车、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问世,推动了社会进步,加强了联系。
(2)科技实现突破,出现一系列发明,人们的出行方式多样化,便利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主题二 近代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3年2考]
1.工业革命与社会治理变化(2021·海南高考,16)
2.卫生防疫与经济全球化(2021·辽宁高考,15)
视角1 学者研究——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特点
史料 “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事业的重点是救济贫困,组织形态以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18世纪20年代以后,教区相继建立济贫院,“济贫院体制”逐渐发展。到18世纪70年代,全国约有2 000所这样的济贫院。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先后通过修订《济贫法》(1834年),颁布《公共卫生法》(1848年)、《初等教育法》(1870年)等,要求政府承担更多扶助贫困和提供基础教育的责任,并增设济贫部(1847年)、地方事务部(1871年)、教育部(1899年)等政府机构,搭建起管理社会事业的基础框架。
——摘编自王薇《英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
主要历程、特点及启示》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社会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提示 变化:组织形态由教会和慈善组织自发为主到政府加强立法,开始着手建立社会管理体制,对社会事业进行“有限管理”。
原因: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视角2 学者观点——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史料 德国社会保障的最初设计也受到马克思的影响。虽然宰相俾斯麦的动机是提高生产率,让工人支持政府,但在他的倡导下,德国在全球最早搭建了社会保障的框架并延续至今。1883年通过的《疾病保险法》……负责运作此健康保险计划的机构全部实行本地化、委员会制,当中有工人代表。《工伤保险法》在次年通过,规定费用全部由雇主承担。两年后,农民也被纳入《工伤保险法》……此后,欧洲其他国家及美国等国也纷纷效仿,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形成。
——摘编自张家成《俾斯麦与现代社会
保障制度的起源》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概括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原因。
提示 特点:以立法方式实现;政府主导,全员参与;保障全面;等等。
原因:中世纪经验的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俾斯麦的倡导;工业革命后贫富分化加剧;工人阶级的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不断完善。
1.唯物史观——近代西方基层治理发展的原因
(1)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2)各国地方自治传统的影响。
(3)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或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4)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
(5)民主自由思想的不断传播。
2.唯物史观——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作用
(1)保障权利公平:社会保障把保障每个人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享受了全民的社会保障,意味着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证,从而在一个公平的起点上参与社会竞争。
(2)保障机会公平:机会公平是指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应被覆盖在社会保障范围内,均等地获得社会保障的机会。
(3)维护规则公平:规则公平指一视同仁,既不能对弱势群体歧视,又不能对特权阶层倾斜。通过社会保障机制,重点保护社会的极端贫困人口。
(4)调节分配公平:社会保障通过收入再分配的功能进行调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别,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2教材P67“问题探究”改编)美国学者伯格多尔在其著作《1750—1890年的欧洲建筑》描绘到:巴黎……也配套建设了放射状的新道路……超过165公里的新街道——宽敞、笔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统、照明设备和新种植的树木……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这反映出法国(  )
A.摆脱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困境
B.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发展
C.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新问题
D.工业革命促进了人口增长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著作时间“1750—1890年”并结合巴黎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可知,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后巴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故选B项。
2.(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5“教材知识”改编)据下表可知,近代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  )
18世纪 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
1835年 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
1888年 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
1894年 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规定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
A.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
B.扩大了社区的服务功能
C.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8世纪治安法官按照地方习俗进行管理,完全不受议会法令的影响,到19世纪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规定地方自治,民选议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可知地方自治不断向民主化转变,故选C项;全面继承地方自治传统与19世纪的史实不符,排除A项;题干所给信息没有涉及社区服务功能的扩大,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社会保障,排除D项。
3.(据选择性必修1教材P107“教材知识”改编)从1883年到1889年,德国相继颁布《劳工疾病保险法》《劳工意外灾难保险法》《劳工伤残及老年保险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确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这(  )
A.推动了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B.反映出工人政党左右德国政坛
C.解决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得益于其对广阔殖民地的搜刮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社会保障制度的确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存状况,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故选A项;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工人政党左右不了德国政坛,排除B项;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制度层面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排除C项;结合所学,德国是资本主义后发国家,在19世纪末时世界殖民地、势力范围主要被英、法等资本主义先发国家占据,德国殖民地稀少,排除D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近代德国交通的发展
1.(2022·全国乙卷,34)1879年,德国杜伊斯堡成为世界最大内河港口,输入矿砂和粮食,输出煤和钢铁制品。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  )
A.已经确立“世界工厂”的地位
B.航运业的发展助长其海外扩张
C.海上实力飞跃源于蒸汽机的改进
D.共和政体确立推动经济飞速发展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1900年,德国船队总吨位由1870年不足百万吨发展至近200万吨,成为蒸汽时代以来第一个能与大英帝国一争高低的船队”可知,此时德国的航运业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经济发展,国家实力增强,促使德国不断海外扩张,并试图与英国“一争高低”,B项正确。
命题点2 工业革命与社会治理
2.(2021·海南高考,16)19世纪中后期,酗酒之风在英国日益滋长。“1872年售酒法”规定,严格限制酒馆的营业时间,对于无照经营、酒水掺假、向未满16岁的青少年出售烈性酒的店主施以罚款乃至没收营业执照的处罚。这反映了(  )
A.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
B.工业革命促使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C.售酒法的颁布限制青少年恣意妄为
D.服务业的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中后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为抑制酗酒之风,英国颁布法律,对违反其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这反映了经济的发展推动法律体系走向完善。由此可知,A项正确。
命题点3 工业革命与建筑的变化
3.(2023·湖北高考,13)19世纪后期,从希腊神庙到拜占庭教堂的所有建筑风格,法国都有人模仿。“思想纯正”的建筑师们长期拒绝利用钢铁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工业材料,认为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这说明(  )
A.技术进步改变民众生活
B.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
C.启蒙运动影响设计理念
D.建筑风格固守历史传统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以埃菲尔为代表的这些人‘不能妄称可以创造美’,尤其对1889年万国博览会之际出现的那座铁塔感到愤慨”,反映了守旧思想的建筑师对工业革命时期使用新工业材料的铁塔工艺的愤慨,同时也反映出工业文明孕育艺术创新,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众生活,排除A项。材料时间为19世纪后期,启蒙运动时间为17—18世纪,时间不符,排除C项。埃菲尔铁塔不属于守旧建筑,其风格并未固守传统,排除D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