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时空坐标】
【归纳·线索特征】
本专题讲述了从一战前后至二战结束,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及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变化时期,世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
(1)国际政治局势: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制度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及二战的影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和新高潮,虽然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并逐渐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了重大成就,开创了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并存的局面。
(3)国际关系格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协调了战后的国际关系。由于该体系存在的矛盾无法消除,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使国际格局由以欧洲为中心转移到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
课时55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考点定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2.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特点及评价。
知识点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
(1)世界形势动荡: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各国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2)列强矛盾激化
①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②表现
主要矛盾 表现
英德矛盾 争夺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
法德矛盾 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
德俄矛盾 贸易摩擦不断,关系恶化
奥匈与俄矛盾 争夺巴尔干半岛,使这里成为欧洲“火药桶”
(3)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①目的: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②概况: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③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4)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①时间:1914年6月28日。
②影响:两大军事集团推波助澜,导致国际局势迅速恶化。
2.一战的爆发
(1)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
(2)性质: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3)三条战线:西线(决定性),英法军队与德军;东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南线,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
(4)三个阶段
阶段 概况
第一阶段 (1914年) ①9月,马恩河战役:德军战败,“速决战”破产 ②日本: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
第二阶段 (1915— 1916年) ①1915年,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②1916年,西线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③1916年,英德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海上封锁
第三阶段 (1917— 1918年) ①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②1918年,俄国退出战争 ③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3.一战的影响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②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④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⑤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⑥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对战后的世界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说:“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摘自必修教材P85)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提示 英德矛盾日益尖锐并激化。
②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英德矛盾的尖锐化时说:“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摘自必修教材P85)材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国舆论怎样的导向?
提示 英国舆论界要求用战争手段防止德国竞争。
③1917年,中国用“以工代兵”的形式,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战争。(摘自必修教材P87)中国的参战意图是什么?
提示 战后收回日本攫取的山东主权。
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约900万人战死,2 000多万人受伤,350万人终身残疾。德、俄、法、奥的伤亡人数占全部伤亡人数的66.6%。(摘自必修教材P87)这体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什么特点?
提示 以极其残酷的杀戮为主要特点。
3.必考概念——拓视野
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发生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刺杀事件。1914年6月28日,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检阅奥匈帝国军队演习时,被塞尔维亚秘密民族主义组织“青年波斯尼亚”成员普林西普刺杀。奥匈帝国在德国支持下,于7月23日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并于28日正式宣战。该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知识点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建立 ①1919年巴黎和会缔结《凡尔赛条约》 ②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缔结《九国公约》
性质 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内容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②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③限制美、英、日等国的海军军备 ④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⑤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2.国际联盟
(1)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
(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3)实质:英法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
(4)评价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却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②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解决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为世界长期和平发展奠定了基础。(×)
④国联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挖掘教材——学思用
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摘自必修教材P90)请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提示 该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掠夺(或德国丧失领土和全部海外殖民地、被限制军备、承担巨额赔款);激起战败国愤怒和复仇的情绪;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势必引起国际政治力量的重新组合。
主题一 “一把枪”挑起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3年6考]
1.一战中英法关系的变化(2022·山东高考,14)
2.一战前夕英国外交政策的特点(2022·浙江6月选考,21)
3.一战中德国作战的特点(2022·浙江1月选考,20)
4.一战对英国的影响(2021·辽宁高考,13)
5.一战爆发的因素(2021·重庆高考,14)
6.一战的战争形势及特点(2021·浙江6月选考,22)
视角1 史料证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史料 20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强国都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中,由于它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 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提示 欧洲各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利益联盟内及联盟间的冲突;不可调和的民族主义愿望,推动矛盾激化升级。
视角2 学者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史料 与近代欧洲的历次战争不同,一战的规模、血腥程度及影响,都远远超乎当时人们的想象。开战之初,大家普遍认为,最多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见分晓。但谁也没有料到,战争一打就是四年多。战争中,大工业催生出的新发明、新武器得以广泛地试验和应用。一战的战场不仅限于欧洲,在非洲、亚洲都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战斗。这是一场翻腾四海、震荡五洲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
看欧洲联合历史进程》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及成因。
提示 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新式武器投入,战争特别残酷。
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军事技术的发明;各国实力的相对增强加剧了战争的残酷与持久;民主自由进步思想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了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视角3 学者观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史料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影响,大体有如下看法:①大战造成空前灾难,却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②大战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推动被压迫民族的觉醒;③大战造成的破坏激发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但战争遗留问题的解决又带来新的危机。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提示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或德意志、奥匈帝国战败,英法受到重创);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或苏俄诞生与美国崛起);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或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1.历史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军事上:列强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欧洲出现了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导火索(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物质上:20世纪初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5)意识形态上: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历史解释——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1)判断的标准: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2)战争的起因: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3)战争的进程:为了实现自己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要求,进行了长期而残酷的争夺,显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侵略性质。
(4)战争的结局: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瓜分或掠夺,巴黎和会便是战胜的协约国之间的分赃会议。
主题二 火山口上的分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5年3考]
1.一战后欧洲国际地位的特点(2020·山东高考,12)
2.一战的影响与战后国际局势(2020·浙江1月选考,21)
3.一战至二战前夕欧洲的政治局势(2019·浙江4月选考,22)
视角1 学者研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史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根据战后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建立的战后国际关系新体系。构成凡尔赛体系的条约有对德的《凡尔赛条约》……总称《巴黎和平条约》,是协约国建立战后欧洲秩序的基石。构成华盛顿体系的条约主要是……《九国公约》确立了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关系体系。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因西方主流国家的排斥以及自己的选择,孑然独处于大国体系之外……列宁曾评论道:“华盛顿会议为太平洋两岸的两个大国战争,埋下了第一批火种。”
——摘编自万楚蛟、高英彤《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的脆弱性》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过程呈现的特点,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
提示 特点:战胜国之间斗争和妥协的产物;受大国控制;由一系列条约构建而成;苏俄(联)被排除在体系之外;体系具有不稳定性。
实质:一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视角2 学者观点——国际联盟的影响
史料 国际联盟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尝试,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安全机制扩大到全球范围,其成员国先后有60多个,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安全机制。国联安全机制尽管在组织机构和规则程序上比一个世纪前的“欧洲协调”更为严密,但是其实见成效却远不如后者。
——摘编自徐弃郁、唐永胜《从国际
联盟到联合国》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际联盟。
提示 国际联盟是一战后建立的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各国加强合作、维护和平与安全的诉求。对一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维护世界和平起到了一定作用;奉行“全体一致”的原则,其决策机制存在漏洞,难以制止战争的爆发;没有改变殖民统治的本质,激化各方矛盾;国际联盟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在维系战后和平安全上作用有限。
1.历史解释——凡尔赛体系的特点
(1)基本特点是仍以欧洲,尤其以英法占据优势地位。英法操纵了国联,使之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美日力量的增长还不足以完全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旧世界格局。
(2)具有不牢固性、脆弱性。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的掠夺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基础上,稳定只是相对的、暂时的。
(3)具有反动性。例如以“委任统治”形式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等。
(4)具有不全面性。例如出于社会制度的区别,把苏俄(联)排斥在外;出于分赃的目的,排斥了德国。
2.唯物史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1)进步性
①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创造了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②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在民族自决的基础上重新划定,这一状况至今保持不变。
③用召开国际会议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成立常设国际机构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对以后国际关系发展都有重大影响。
(2)局限性
①它牺牲弱小民族利益,反映了大国强权政治,具有鲜明的帝国主义特征。该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导致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的加剧。
②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和战胜国内部分赃不均,使得战胜国之间矛盾重重。
③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加剧。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85“史料阅读”改编)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谈到:“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过去,各国为争夺某一城市或某种遗产而厮杀若干年,难道现在它们不应该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吗?”这一看法反映了( )
A.19世纪末英德矛盾尖锐化
B.英国舆论界鼓吹殖民掠夺
C.军国主义思想在英国蔓延
D.一战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可知,《星期六评论》所表述的观点中暗示了国际竞争性的商业活动可能导致战争的爆发,这是一种对战争爆发可能性的预见,故选D项;英德矛盾尖锐化是当时现象的一部分,不能说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这一主旨,排除A项;据材料“为每年五十亿英镑的商业收入而从事战争”可知,《星期六评论》是说英国的商业利益受到德国威胁,鼓吹殖民掠夺并未反映题中的主旨,排除B项;军国主义思想的实质是对内专制对外侵略扩张,英国舆论界的言论能够反映对外掠夺,但对内专制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87“历史纵横”改编)在法国,有一个华工墓地,墓碑上大都有“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等字样,默默记录着华工在一战中的牺牲。中国“以工代兵”站在协约国一方参战( )
A.有利于战后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B.改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C.促使华工精神享誉于国际社会
D.动摇了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勇往直前”“鞠躬尽瘁”“虽死犹生”“流芳百世”,可以看出华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一战中国作为协约国参战,有利于解决德国占领我国山东的主权问题,A项正确;一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并没有改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华工精神对世界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一战中的华工,没有体现动摇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89“学思之窗”改编)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第22条规定:(战败国控制下的)“凡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委任统治之性质应依该地人民发展之程度、领土之地势、经济之状况及其他类似之情形而区别之”。据此可知“委任统治制度”( )
A.体现全体一致原则 B.体现大国一致原则
C.具有民族主义色彩 D.具有殖民主义色彩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战败国控制下的)……‘尚不克自立’”可知,国联盟约体现了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接管了战败国的殖民地,具有殖民主义色彩,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全体一致体现了国联形成决议的原则,而非具体的盟约条款,体现全体一致原则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大国一致是联合国的决议原则,这与国联盟约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委任统治制度的实质是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无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的主权,具有民族主义色彩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90“问题探究”改编)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这表明凡尔赛体系( )
A.未能使国联成为世界性国际组织
B.埋下了新的世界大战的隐患
C.未能使战败国全面承担战争罪责
D.未能使殖民地人民获得独立
答案 B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1.(2021·重庆高考,14)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材料信息可知,丘吉尔认为战争的爆发不可避免,扭曲的安全观、民族观等极端思想都成为诱导战争爆发的因素,故选C项。从材料可知强调的是极端思想和情绪,而非军备竞赛,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冲突,排除B项;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描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场景,经济的低迷引发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排除D项。命题点2 一战期间英国对法国态度的变化
2.(2022·山东高考,14)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答案 B
解析 一战初期,英国从“欧洲均势”考虑出发,担心德国战败后法国会成为另一个霸权国家,所对法国采取有限援助政策,希望法德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随着形势变化,如果法国与德国媾和,德国势力将迅速壮大,就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格局,从而威胁英国利益,英国才与法国全力合作以遏制德国,仍然体现的是英国的欧洲均势政策,故选B项。英国在战争初期就只对法国进行象征性援助,说明目的不是尽快恢复欧洲和平,排除A项;避免单独对德作战是表象,排除C项;英国一贯的政策是“欧洲均势”,不会联合法国控制欧洲,排除D项。
命题点3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2021·辽宁高考,1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一战爆发后,为取得战争胜利,英国政府集中国家的经济力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促使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故选B项。“完成”说法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根本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