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64 全球化趋势下的和平发展、人口流动与文化保护
【考点定位】
中外历史纲要 选择性必修
1.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历史潮流。 2.认识人类面临的问题,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1.二战后劳动力的全球流动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2.当今难民问题的困境与救助问题和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3.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意义。
知识点一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
1.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追求
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没有发生过新的世界大战,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②从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实施以来,对控制局部战争扩大、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有效作用 ③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都获得了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④二战后亚非地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纷纷获得独立,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现 ①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紧密 ②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2.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问题
①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②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与安全问题
①地区热点问题:如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争端、叙利亚内战导致的大规模人道主义灾难等。
②其他问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
3.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全球治理机制
①传统的治理机制: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
②新的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在全球层面,二十国集团正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地区层面,中国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组织。
(2)中国方案
内容 ①坚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坚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依据 ①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 ②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意义 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实践 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使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更加强烈。(√)
②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逐渐缓和。(×)
④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严重挑战。面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各国人民应携手解决和平、发展、安全等难题。(√)
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1985年邓小平说:“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摘自教材P140)这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历史潮流?
提示 追求和平与发展。
②阅读“2009年刚果(金)(刚果民主共和国)内乱中的流亡儿童”(见教材P141):从中我们能获取什么信息?
提示 这张流亡中的刚果(金)儿童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儿童的恐惧和无助。当今世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和平与发展遭遇挑战。
3.必考概念——拓视野
①“全球治理”: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的国际政治理论和思潮,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②非传统安全:指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主要包括:经济安全、金融安全、生态环境安全、资源安全、恐怖主义、信息安全、疾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不仅是某个国家存在的个别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其他国家或全人类利益的问题。
知识点二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链接·选择性必修3·P43】
(1)背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深化,生产的国际化大大加强。
(2)路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大量劳动力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吸引亚非移民
20世纪90年代 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来源地
(3)全球劳动力市场结构的改变
①劳工迁移: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②精英迁移: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呈现出“知识精英”迁移的趋势。
2.难民的困境和救助【链接·选择性必修3·P44-45】
(1)难民的出现
①原因: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
②来源:二战前主要产生于欧洲;二战后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2)难民的困境
①被迫离开祖国,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
②在收留国一般没有基本的国民权利,处境十分艰难。
③难民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3)难民的救助
①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署,专门协调处理难民问题。
②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③1966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扩大1951年“公约”的适用范围。
④2000年12月4日,联合国大会决定:从2001年起,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以期引起国际社会对难民问题的重视。
3.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链接·选择性必修3·P46-47】
(1)背景
①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
②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形成各种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代表
美国 ①形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白人驱逐、消灭北美印第安人,同时也吸收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②影响: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而多元文化传统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新加坡 ①背景:随着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国家 ②特征: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经济全球化孕育了全球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也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②战争、灾难、贫困等因素导致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努力为难民提供救助。(√)
③难民是国际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由战争、灾难、贫困等原因造成的,具有群体性、无助性、流动性、自发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④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让世界不再有难民”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⑤难民在收留国同本国居民一样享有权利。(×)
⑥美国的移民文化以欧洲文化为主流。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
⑦新加坡是具有移民社会特征的城市国家,多元文化和谐共处是其显著特征。(√)
⑧移民社会具有多元文化并存、互相交融的特质。(√)
2.挖掘教材——学思用
①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聚集了100万以上来自世界各地的高科技人才,共同推动“硅谷”成为创新高地。(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44)这反映了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什么趋势?
提示 “知识精英”流向发达国家和地区。
②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其次为本地的马来族;还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47)据材料,新加坡这个国家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 具有移民社会特征;多元文化并存。
知识点三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链接·选择性必修3·P87-92】
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1964年5月,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2.《世界遗产公约》
制定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世界遗产公约》
宗旨 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内容 ①肯定文化遗产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国际社会负有保护责任 ②将部分遗产列入名录,加以重点保护 ③确定了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种类型
发展 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意义 完善了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表明文化遗产保护对传承民族文化、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意义
3.《世界遗产名录》:1978年,确定首批12处世界遗产;2019年,达到1 121处,分布167国。
助学助考
1.学习聚焦——辨正误
①文物的保护原则和方法以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②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③《世界遗产公约》旨在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④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正式提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⑤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文明所留下的辉煌,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2.挖掘教材——学思用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这一公约简称《世界遗产公约》。(摘自选择性必修3教材P88)制定这一公约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集各国之力,对日益遭到损毁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主题一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3年4考]
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应对(2023·新课标卷,35)
2.当今世界的国际组织(2023·浙江6月选考,8)
3.世界全球化趋势的应对(2023·北京高考,15)
4.当今世界的粮食安全与发展问题(2022·天津高考,13)
视角1 史料证史——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史料一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项目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0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 129美元 22 185美元
——《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史料二 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应高度警惕。
——摘编自《世界秩序与中国国家安全》
《瞭望》2002年5月27日第22期
思考 (1)史料一反映的是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提示 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加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
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性作用。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冷战结束后“对国际安全新秩序”构成挑战的主要因素。
提示 经济利益上的矛盾;领土争端;民族、宗教问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等。
视角2 学者研究——全球治理的内涵及特点
史料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
思考 史料中关于“全球治理”类似的概念,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如何?
提示 共同特点:都强调一种全球视野,并指向“治理”。
价值取向: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视角3 史料证史——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史料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会议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此次大会注意到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是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应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
——摘编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言
思考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使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的因素有哪些?并概括指出应如何保护世界遗产。
提示 因素:战争、自然灾害、环境恶化、过度的旅游开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文化遗产的年久腐变、变化中的社会和经济条件造成的情况恶化。
保护:有关国家采取行动,国际社会集体性援助。
1.历史解释——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问题
(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艰难
①挑战和压力增大。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经济发展处于不同阶段、工业发展处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将面对同样的全球化环境,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市场发展欠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②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更容易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③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
(2)全球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信息安全、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2.历史解释——全球治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极不平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全球治理目标的实现。
(2)美国奉行单边主义的国际战略,对公正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3)目前已有的国际治理规制不尽完善,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4)各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各有自己不同的利益和价值,很难在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达成共识。
(5)全球治理机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管理的不足、协调性的不足、服从性的不足和民主性不足等。
主题二 现代社会劳动力的全球流动与移民文化[3年1考]
全球移民问题的特点(2023·辽宁高考,16)
视角1 学者研究——全球劳动力的流动趋势
史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字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 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根本性逆转,主流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以及女性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
思考 根据史料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
提示 移民的主流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视角2 学术研究——现代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史料 在20世纪初那个全球激荡的岁月当中,也使得大批欧洲人移民美国,并且表现出热切认同美国,急切加入美国的心理愿望。这一时期产生了美国种族“大熔炉”之说……美国的活力和凝聚力达到高潮……美国移民……表现在代表文化主体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所占人口比重越来越低,更多人口更多种族移民美国,并且美国卷入全球意识形态之争,原先的美国种族歧视的观念与之相结合,种族融合已越发困难。就有了“马赛克”“大拼盘”愈取代“大熔炉”的说法。
——《从“大熔炉”到“大拼盘”》
思考 美国是个民族“大熔炉”,也是个民族“大拼盘”。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
提示 “大熔炉”说反映了美国自建国以来形成的美利坚民族的统一性和美国主流文化的“一体性”;“大拼盘”说反映了美国族群关系中长期存在的深层矛盾。随着移民结构的变化和欧洲移民比例的下降,美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多元性更为凸显。
1.历史解释——解决难民问题的途径
(1)难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它不仅困扰着产生难民的国家,而且对难民涌入的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影响极大。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难民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2)目前国际上解决难民问题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也是最理想的一种途径,是难民选择自愿回国,前提必须是其国内环境变得良好和稳定。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第二种是就地融合,也就是让难民在庇护国得到妥善安排。第三种是将难民重新安置于第三国。
(3)从长远来看,解决难民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避免难民的产生。为此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积极采取措施,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消除战争,消除地区间的纷争,消除贫困与不公正现象以及保护自然环境等。
2.历史解释——美国移民文化的特点及影响
(1)特点:“美国化”与“多元化”共存。各国移民带着本民族的文化倾向不断融入已形成的美国文化,同时也保留了自身的某些特性,从而使得美国的移民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国家的文化,形成了一体多元的美国移民文化的构架。
(2)影响
①积极影响:“美国化”使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文化认同,有利于保持美国社会的稳定;族群和文化的多样性给美国社会带来了创新的活力。
②消极影响:多元化使美国社会的文化认同始终存在着不同族群间的矛盾与冲突。
【练·教材改编题//固基础】
1.(据选择性必修3教材P46“教材知识”改编)下表是1960—200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据此可知移民( )
时间 1960—1970年 1970—1980年 1980—1990年 1990—2000年
比例(%) 11 33 39 34
A.主要来自东欧原社会主义国家
B.使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程度加深
C.由体力劳动者转变为知识精英
D.是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民族与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从表中可以看出,1960—2000年,美国总人口增长中移民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这会使美国多元文化发展的程度加深,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移民来源地,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移民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新科技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2.(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40“学思之窗”改编)1985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当时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 )
A.金融危机 B.欧共体不断发展
C.冷战对峙 D.不结盟运动兴起
答案 C
解析 1985年还处于冷战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和平问题与冷战对峙息息相关。由材料“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可知影响“东西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冷战对峙,C项正确。
3.(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42“历史纵横”改编)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巴黎协定》,协定重申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建立尊重主权和国情、国家自主决定贡献力度的全球行动模式。这说明《巴黎协定》( )
A.体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
B.促使区域经济集团不断走向开放
C.坚持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导
D.探索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模式
答案 D
解析 材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反映出在环境治理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探索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新模式,故选D项;材料反映出全球应对环境问题中的合作,没有体现出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排除A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球各国应对环境问题中的合作,并非为欧美发达国家主导,排除C项。
4.(据中外历史纲要下P143“史料阅读”改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此主张( )
A.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B.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C.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D.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中的“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等信息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答案为A项。
【练·高考真题//明考向】
命题点1 全球移民问题
1.(2023·辽宁高考,16)2001年,联合国国际移民组织创立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秉持“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让他们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该机制( )
A.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
B.促进了移民社会文化认同
C.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
D.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国际移民对话机制的创立,“开放和自由原则”“向所有移民利益相关者开放”“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讨论”“分享特定移民问题领域的政策方针和有效做法”,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国际移民问题的协调合作”,故选A项。“国际移民对话机制”创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个供移民利益相关者对话、协调和合作的平台,无法推出其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排除B、D两项;国际移民包括各种原因的移民,劳动力移民只是其中的一种,该机制“促使全球劳动力流动呈现新趋势”明显夸大了其作用,C项错误。
命题点2 当今威胁世界安全的因素
2.(2023·新课标卷,35)一些发达国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短视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当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环境问题“共同责任论”,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与发达国家相同的环境责任。该主张意在( )
A.公平公正地解决全球的环境问题
B.合理利用资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
C.推卸发达国家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D.承认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国际地位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该主张由发达国家提出,发达国家把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归结到发展中国家身上,是其推卸自身应承担的历史责任的表现,故选C项。该主张对发展中国家并不公平,排除A项。建立世界新秩序是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观点有利于使发达国家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但这不是该主张提出的主观目的,排除D项。
命题点3 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
3.(2022·天津高考,13)有学者指出,1950年至1985年,世界人口增长了1.9倍,世界谷物产量增长了2.8倍,但能源消耗量增长了3.7倍,全球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自1981年后逐年下降。由此可见( )
A.经济全球化的迫切性 B.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C.南北不平衡的危险性 D.世界多极化的必然性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看出,从1950—1985年世界人口和谷物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也在增长,且速度更快,1981年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下降,意味着能源供应与人口增长、作物种植面积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人类要继续发展需要注意能源消耗的变化,因而显示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故选B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