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3章《法律与教化》单元综合练习
一、单选题
1.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自古以来,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家庭伦理的教育,比如《北魏律·斗律》规定:“祖父母、父母忿怒,以兵刃杀子孙者,五岁刑;殴杀者,四岁刑;若心有爱憎而故杀者,各加一等。”但如常人相杀,则处死刑。这表明北魏( )
A.家庭内部矛盾可以从轻处理 B.司法判决一律遵从人人平等
C.法治成为政府管理主导方式 D.国家治理体现律令的儒家化
2.韩非子说:“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这一主张( )
A.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 B.运用了朴素的唯物观
C.带有一定的平等精神 D.彰显天下为公的理想
3.初唐时期,祭天之礼主要祭祀昊天上帝和五天帝,高宗时祭祀主神只保留昊天上帝,玄宗时颁布《开元礼》,进一步确定了昊天的独尊,成为定制。唐代祭天之礼的调整旨在( )
A.构建维护皇权正统 B.确保社会实现长治久安
C.完善封建礼仪制度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 )
A.儒学开始渗透基层 B.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
C.边疆局势日趋稳固 D.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
5.西塞罗(公元前106至前43年)在《论共和国》中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这体现出西塞罗( )
A.倡导采用直接民主的政体 B.实践立足于罗马帝国扩张
C.见证了罗马法律体系完备 D.发扬斯多亚学派人文精神
6.恩格斯在《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中写道: “罗马法是纯粹私有制占统治的社会的生活条件和冲突的十分经典性的法律表现 在罗马法中,凡是中世纪后期的市民阶级还在不自觉地追求的东西,都已经有了现成的了。”材料强调罗马法( )
A.是欧洲文化的源头之一 B.确立封建社会立法原则
C.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D.具有与时俱进时代特点
7.1795年,卢森堡公国被法国兼并后,开始适用法国的法律。1804年《拿破仑法典》制定后,卢森堡就实行起《拿破仑法典》。有意思的是,“今天在卢森堡施行的民法典文本较之在法国本土施行的《民法典》甚至更加接近于法国民法典的最初文本”。这体现出
A.卢森堡公国民族意识尚未觉醒 B.法国大革命对卢森堡影响深远
C.卢森堡民众认同拿破仑的统治 D.卢森堡公国民法体系更为完备
8.1791年,美国联邦宪法第五修正案规定:“非经大陪审团提起公诉,人民不受死罪和不名誉罪的审判。”1878年,徳国《国家律师法》规定:“律师是自由职业者、独立的司法人员,是法律事务中独立的、执业的顾问和代理人,律师在法院、仲裁法院或者行政部门活动时权利不受任何限制。”这些规定( )
A.为司法审判的公正创造了条件 B.体现出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C.明确区分了立法与司法的关系 D.强化了法院的独立司法权
9.美国最高法院的门楣上雕有来自中国、犹太和古希腊的智者,其中孔子代表中国,摩西代表犹太,梭伦代表古希腊(如下图)。这些雕塑的设计者旨在说明美国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摩西和梭伦
美国最高法院门楣上的孔子、摩西和梭伦( )
A.追求多元、开放和包容 B.汲取全人类的法律成果
C.引领世界法律文明发展 D.集人类文明大成而强国
10.近代初期,英国家训作家多对子女尊重父母的义务加以倡扬,认为理想的年轻人是那些尊重、顺从父母且倾听、在意父母忠告的孩子。在他们看来,只有当年轻人尊重家中的权威时,他们才会将这种尊重推广至社会地位更高的人身上。上述家训理念( )
A.强调家庭应是社会教化的主体 B.意在提高市民基本道德素质
C.适应当时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 D.代表了社会下层民众的诉求
11.在希腊克里特岛的一处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7世纪的石刻(如图),上面的铭文记载了有关法律的内容。这表明古代希腊
A.早期习惯法与成文法并存 B.已经使用法律治理国家
C.法庭审判以成文法为依据 D.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2.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宪法制度的新纪元。下列符合新中国宪法建设史实的是( )
①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198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③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
④202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3.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21世纪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行政许可法》,先后取消了两千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又逐渐建立行政审批权责清单制度,大力削减审批事项,积极主动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我国持续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
A.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B.确立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发生根本改变
D.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到完善
14.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国家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A.是新民主主义性质宪法 B.不是完全的社会主义宪法
C.借鉴了苏联的立宪经验 D.完善了新中国的法治体系
15.1953年,我国政法工作负责人彭真指出:“现在彻底消灭三大敌人残余势力的社会主义改革运动大体结束,今后必须加强正规的革命法制建设,以保障国家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为此,必须加强党对司法各部门的领导,加强法院和检察署的干部力量。”由此可推知,彭真主张( )
A.将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B.党领导人民群众全面依法治国
C.法制工作要坚守司法独立 D.法制建设应围绕党的路线展开
16.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实施的体现广大人民意志的法律制度。以下关于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对应正确的是( )
①初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②奠基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
③新发展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
④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所有调整民事主体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私法规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着内容的完备性、体系的完整性、调整范围的宽泛性、价值的指导性等特点。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是我国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B.在法律体系中居基础性地位
C.是治国安邦的国家根本大法 D.是基层管理能力提高的结果
18.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段讲话的主旨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B.只有依托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才能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传统文化、时代要求相互融合适应
D.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
19.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等9单位联合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发出倡议: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次年,党中央又把每年3月确定为“全民文明礼貌月”。这些举措意在( )
A.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C.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D.掀起学习英雄模范的热潮
20.据史料记载,汉代任命品行高尚的人担任三老并颁布“乡约”。明初,朱元璋颁布了“六条圣谕”,要求民众“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清顺治九年,在明“六条圣 谕”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和充实。这表明,封建王朝( )
A.注重道德教化 B.重视基层政权建设
C.加强中央集权 D.强化儒学正统地位
21.查士丁尼组织编纂了一部供青年人学习法律的法典:《法学阶梯》。这本书中强调: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这表明罗马法( )
A.保证了社会的诚信和公正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否定了奴隶制对人的压迫 D.有利于社会关系的调节
22.史载,罗马中央政府“除元老院外,它的行政官员由总共40人左右的执政官、大法官、财务官和营造官组成”,罗马行省的官吏则更少。而中国“西汉末年官吏总数有12万余人”。材料可以佐证古代罗马( )
A.善于利用经济手段改善人民生活 B.行省是实行法治的必要前提
C.注重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管理 D.国家行政管理存在严重弊端
23.德国学者斯宾格勒说:‘法律始终把它的作者的世界图景包含在抽象的形式中,而每一历史的世界图景都包含一种政治一经济的倾向, 这种倾向依据的不是这个人或那个人所想的事物,却依据的是事实上掌握政权并因之掌握立法的阶级所实际打算造成的事物。”该学者意在强调西方法律
A.注重保护个人权利 B.突出权力结构制衡
C.坚持程序公正合理 D.具有鲜明阶级属性
24.公元前5世纪的《格尔蒂法典》,是古希腊留存下来的唯一一部完整法典。法典共12栏,从第2栏第49行起,便主要规范关涉私人生活的婚姻、收养、继承、赠与、抵押、监护等方面的行为;法典第1栏第15行起关于主张自由人的诉讼,可以归入民法中关于人身权(身份权)的范畴。该法典
A.得益于罗马万民法的实施 B.有助于公民政治的实施
C.体现了“法律至上”原则 D.克服了直接民主的弊端
25.到2010年,除现行宪法外,我国已有现行有效的法律237件,行政法规近600件,地方性法规7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00多件,经济特区法规200多件,国务院部门和有立法权的地方政府共制定规章2万余件。这表明( )
A.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B.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革命
C.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二、解答题
26.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
(1)汉、魏晋南北朝、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选官标准分别是什么?
(2)与前代相比,唐朝选官制度的进步之处有哪些?对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3)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为了社会主义法制重建与完善,我们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中共十八大以来又是如何建设完善法治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大多数城市都从国王或贵族手中取得了“特许状”,获取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然而,当时的法律根本无法解决新出现的经济矛盾和纠纷,审判权限的混乱加剧了审判管辖权的混乱,结果往往是一人同时属于几个法庭管辖。从12世纪开始,城市法迅速发展起来。城市法包含公法和私法两大体系,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城市法形成过程中,几乎都有市民的参与,这推动了“政治权力最终属于市民全体”局面的形成。城市法独立于教会法,与其他世俗性法律并存,“宗教崇拜和宗教信仰不是城市习俗管辖的一部分”。
材料二:城市法律制度使城市完成了一种蜕变,真正变成了封建机体中的自由细胞。法律的意识空间提高了人民在法律中的地位,也使人民在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变迁中走向了平等。契约意识在市民中普遍存在,成为后来社会结论形成的动因之一。有学者认为,“近代立宪主义的存在首先出现于11、12世纪西欧的城市法律制度”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镭、黄浴宇《中世纪欧洲城市制度与近代西方法律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城市法产生的背景及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城市法兴起的意义。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大动荡,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外患环生,内乱叠起,法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历史悠久的中华法系开始解体及西方法律的输入。特别是20世纪后,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法律有利于活跃人们的思想、开阔视野。近代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在考订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和浩繁的法学文献的同时,积极引进资产阶级法律,有力地推进了法学研究和立法工作,这种努力与空前的民族、政治、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也推动了中国法律的现代化。
——摘编自袁敏殊《西方法律、法学的输入与中国法制的近代化》
材料二 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宪法第11条增加“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法规。特别是经济方面,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银行法》《保险法》《计量法》《公司法》《外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发展到15.7万人。
——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法律的特色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
试卷第6页,共7页
试卷第7页,共7页
参考答案:
1.D 2.C 3.A 4.B 5.D 6.A 7.B 8.A 9.A 10.C
11.B 12.C 13.A 14.B 15.D 16.C 17.B 18.C 19.C 20.A
21.D 22.C 23.D 24.B 25.A
26.(1)汉:察举制、孝廉(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唐朝:科举制、才能(考试)
(2)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的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满4点可)
借鉴:开放的选拔范围;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程序
(3)措施:(1)1982年,我国通过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我国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等一批基本法律。
完善:(1)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2)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3)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4)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5)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6)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27.(1)背景:中世纪后期城市兴起,城市获得一定自治权;原有的法律无法解决新的经济矛盾和纠纷,审判权限混乱;市民阶层力量壮大,积极参与城市治理。
特征:包含公法和私法两大体系,内容广泛; 市民参与制定;独立于教会法,与其他世俗性法律并存。
(2)意义:使城市成为封建机体中的自由细胞,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自治;提高了人民在法律中的地位,促进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社会变迁,推动了社会平等;普遍存在的契约意识为后来社会结构的形成提供了动因; 为近代立宪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8.(1)特色:救亡图存;学习西方。
作用:推动中国法律近代化;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影响有限。
(2)新发展: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发展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人员队伍壮大。
影响: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