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学案(含解析)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部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8-17 21:4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1.运用史料实证,探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2.从时空观念出发,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所建立的人民政权及其产生的深远意义。 3.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体会新中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4.核心概念:共和制、政党政治、“三三制”原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时空坐标
知识点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中华民国建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标志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
国旗 中华民国采用五色旗为国旗
纪年 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止袁世凯独裁。
(2)内容
①以主权在民、平等自由为原则,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②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3)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思维点拨]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直接目的是限制总统权力,防止袁世凯独裁。根本目的是从法律上否定君主专制制度,维护民主共和政体。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1.背景: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组。
2.过程
(1)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宋教仁成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
(3)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杀。
3.结果
(1)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和国民党内部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2)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先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此后,政党政治名存实亡。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国民党“训政”时期
背景 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
内容 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实质 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国民党“宪政”时期
时间 1948年
内容 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评价 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民国时期共和制度的尝试
视角1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
史料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我国宪法史和宪政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展示着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构建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宪政体制的美好期望①。然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民初有宪法而无宪政,有法制而无法治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施受挫究根溯源是由于它的制定和实施指导理念在学理上出现了偏差和失误,概而言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者犯了“因人立法”思维和“法律工具主义”思维的错误③。妥善处理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④是现代宪政关注的重难点,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民国初年动荡的时局中很难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摘编自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读史 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②实施结果;③其制定和实施指导理念在学理上出现的偏差和失误;④既是现代宪政关注的重难点,也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受挫的原因之一。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的原因。
提示 原因:内容违背了基本法理,文本设计上存在缺陷(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的基础);政局动荡,当权者干涉;缺乏群众基础;权力架构混乱,没有处理好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视角2 近代两种不同政党制度形态
史料 君主专制体系终结之后,中国真正进入现代共和国家建构时代,先后探索尝试了大致两种不同的政党制度形态。其一是多党制政党制度形态①,多党竞争的政治组织模式不适合中国国情而退出历史舞台②。其二是一党制政党制度形态③,在学习模仿多党制未取得预期成效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志士仁人将目光转向新出现的政党制度形态,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强有力的革命党和革命党领导下的军事力量,试图实行党政军合一的政治体制④。孙中山去世之后,蒋介石及其领导的国民党迅速变质⑤,实行一党制的独裁制度。近代中国的总体性危机催生的现代国家建构需求、多党制和一党制的失败,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中出场的历史背景。
——摘编自张伟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生成逻辑与实践机理研究》
读史 ①③两种不同的政党制度形态;②实施第一种政党制度形态的结果;④⑤孙中山去世前后第二种政党制度形态的演变。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近代两种不同政党制度形态的影响。
提示 影响:民国初期多党制形成,冲击了集权政治,利于社会民主氛围的形成;易导致党派林立、政局动荡、军阀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一党制的政党制度在国民革命时期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求,使工农群众更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但孙中山去世之后的后继者推行的一党独裁,其在价值上与现代政治的民主共和追求相违背;在功能上无法容纳整合中国的多元政治力量,不能实现有效整合,导致一党制政党制度政治能力低下,无法有效建构国家。两种政党制度形态均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派合作的政治格局提供了经验教训。
[深化拓展]
1.全面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防范袁世凯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
(2)内容
主权在民 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三权分立 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内阁制 由议会多数党组织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共和代议制 议员和总统由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3)局限性: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也没有具体涉及关系民生的土地问题,带有很大的阶级局限性。
2.准确认识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
(1)条件
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华民国。
③近代西方政党政治的影响。
(2)影响
①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成为中国政党政治的肇始,是中国从传统君主集权体制向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拐点。
②它在客观上延缓了专制政治复辟的进程,也使中国经历了一次民主实践的洗礼,并进一步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③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保障,最终名存实亡。
1.[教材内容改编]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这一规定(  )
A.意在防止袁世凯独裁
B.照搬了美国的政体模式
C.有利于维护国民权利
D.因人设法维护宪法本意
答案 A
解析 这一规定指确立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避免其独裁专制,通过实行责任内阁制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A项正确。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并非照搬美国总统制共和制,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并未涉及国民权利,C项错误。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后,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政党政治名存实亡,说明未能维护宪法本意,D项错误。
2.[教材内容改编]1913年,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5 年8月,在其授意之下,杨度等人组成筹安会,大肆宣扬君主立宪制,将当时种种乱象归因于共和政体,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同年,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据此可知(  )
A.民主共和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B.恢复帝制基于现实诉求
C.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D.政党政治获得空前发展
答案 C
解析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恢复帝制基于现实诉求”不符合史实,A、B两项错误。由“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可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体现了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而非政党政治获得空前发展,C项正确,D项错误。
知识点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1.革命根据地的苏维埃政权
(1)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2)标志: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
②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③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主席。
(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2.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建设
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后,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
内容 ①在各抗日根据地,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②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实行“三三制”原则
意义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3.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权建设
(1)设置行政区
①内容: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②意义: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2)《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内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要“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②意义: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思维点拨] 抗日战争时期“三三制”原则的作用
“三三制”原则起到了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利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三三制”原则让中国共产党积聚了力量,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基础:1949年9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确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
(3)性质: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内容: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5)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6)挫折:1957年以后,受反右斗争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
(7)完善: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确立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改革开放后,该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1)确立: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发展
①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全会系统总结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成就和显著优势,对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等制度体系作出新的制度安排,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3)特点
①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②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
③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4)影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思维点拨]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等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前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而后者则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是不同的国家机关。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属于政党制度的范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其决议无法律效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探索
视角1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
史料 《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①,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参议会各级议员的选举都实行直接选举②。1937年第一次普选时选民参选率就达到了70%。
1942年选举后陕甘宁边区11个县的乡参议员党派③统计
县别 党派 延川、安塞、清涧、吴堡、曲子、华池、新正、淳耀、同宜耀等11个县
共产党员 2 456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30.34%
国民党员、无党派人士等 5 640人 占参议员总数的69.66%
读史 ①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群体;②制度特色;③参议员所属党派。
思考 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探索政权建设的努力及背景。
提示 努力:实行普选;实施参议会制度;推行“三三制”。
背景:全面抗战爆发,需要团结各抗战阶级一致抗日;南京国民政府实行训政,实行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视角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史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肇始于抗日战争时期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这一制度正式成型。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②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③,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④,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摘编自《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2021年6月)
读史 ①起源;②领导及成员;③性质;④发挥作用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扼要阐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三三制”政权的关系和共同之处。
提示 关系:“三三制”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完善和发展。共同之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采用民主协商的形式;包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爱国者;均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化拓展]
1.全面认识抗战时期的“三三制”原则
(1)背景: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抗战以来根据地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争取和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战,首次在党内正式提出。
(2)内容: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以及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3)影响
①“三三制”原则对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与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其成功实践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2.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内容、本质和特点
(1)内容: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3)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1.[教材内容改编]1949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以《论人民民主专政》为题的文章。文章指出:“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据此可知,该文章(  )
A.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B.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
C.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阐明了国内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案 B
解析 由“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可知,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一致,据此可知,该文章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B项正确。1928年10月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指明了中国革命的道路;1949年4月发动渡江战役,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1949年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阐明了国内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A、C、D三项错误。
2.[史料阅读改编]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这说明社会主义制度(  )
A.改变了农村的生态面貌
B.加快了扶贫开发战略的实施
C.实现了共同富裕的目标
D.契合了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
答案 D
解析 由“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可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动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契合了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
知识体系
学科术语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后,宣告训政时期开始,其所谓“训政”,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3.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